交子街

交子街

在成都,有一條毫不起眼的交子街靜靜地湮沒在東風大橋旁的“均隆街”上,1997年府南河工程改造完畢後,交子街被取消,與均隆街合二為一,這兩條街就只剩下了一個名字:均隆街。今天,你到均隆街去,在東門大橋一端,就能看見一面長30米、高2.55米的錢幣雕塑牆,牆上有兩個很小的字:交子。

歷史演變

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早數鈔票的,早在北宋仁宗天聖元年(公元1023年),成都就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張紙幣:交子。這是老成都歷史上最為偉大的世界之最之一。有關交子的起源,歷史上是這樣記載的:宋初,隨著經濟的發達,用鐵鑄錢幣進行交易已不能適應需要,成都遂出現了專門為外地商人保存鐵錢而收取保管費的鋪戶,“收入人戶見錢,便給交子”作憑證,稱“交子鋪戶”,宋真宗景德年間(1004-1007年),官府對交子鋪戶進行整頓,剔除不法之徒,專由16戶富商經營,交子逐步成了與鐵幣具有同樣職能的信用貨幣。至此“交子”的發行正式取得了政府認可。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政府設益州交子務,以本錢36萬貫為準備金,首屆發行“官交子”126萬貫,準備金率為28%。從商業信用憑證到官方法定貨幣,交子在短短數十年間就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具備了現代紙幣的各種基本要素,將還處在黑暗的中世紀的歐洲遠遠拋在後面。

由此,老成都那眾多的街道中就有了一條見證“交子”誕生的街道——“交子街”。

街名由來

這條由於“交子”而得名的世界上最早的金融街,與一種樹、一個人有著極深的淵源。

一個人,就是著名的“交子”之父——宋仁宗時候的益州知州張詠。張詠(946—1015年),北宋名臣,曾兩次擔任益州知州,恩威並用,蜀民畏而愛之。正是在益州知州的任上,張詠規範了“交子”,使其由民間商鋪自發的一種擔保貨幣成為了官方認定的紙幣,正式在市場上流通。因此,人們稱他為“交子”之父。

一種樹,就是指用來製作“交子”的構樹。當時在成都府所屬的雙流一帶,漫山遍野都生長著構樹。由它的樹皮可以用來造紙,因此,就成了製造“交子”的最佳原材料。設立“交子務”以後,北宋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監官戴蒙在成都設立了“抄紙院”,由官方設廠生產印造交子用的專用紙張,這是宋朝政府建造的第一家鈔紙專用生產廠,雙流因廣栽構樹,成為“印鈔廠”的主要供貨方。

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宋朝政府把交子改為“錢引”,隨後,將管理紙鈔的機關也改稱為“錢引務”。費著《楮幣譜》載:“所鑄印凡六,曰敕字、曰大料、曰年限、曰背印,皆以墨;曰青面,以藍;曰紅團,以朱。六印皆飾以花紋,紅團、背印則以故事,如王祥孝感、躍鯉飛雀、諸葛武侯、木牛流馬……”錢引以三種彩色套印製成,民間不易偽造,從而大大提高了紙鈔的防偽性能。

雖然由官方印製、統一發行的國家鈔票發行機制,在公元11世紀的宋朝已經出現了,但由於歷史的原因,“交子”最終在官方的禁止和民間自發淘汰的雙重作用下銷聲匿跡,只留下了一條靜靜的歷史見證者——“交子街”,在東風大橋邊,它日夜傾聽著府河的水聲,靜默不言。

如今現狀

堪稱“世界之最”的中國第一張紙幣發源地成都交子街,後來因諧音被訛為“椒子街”,在1997年舊城改造中交子街與均隆街合併稱之為均隆街,讓不少成都居民都深感惋惜。唯一留下的是在均隆街東門大橋一端那面長30米、寬2.55米的“交子錢幣雕塑牆”,讓老成都還能依稀回憶起曾經商販雲集的繁華場景。有關恢復交子街名的爭論,一直都沒有停止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