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軌道飛行

亞軌道飛行

亞軌道飛行,是指太空飛行器進入了太空,但沒有到達一定的速度,運行軌跡僅與大氣層相交,並沒有完成繞軌道運行的飛行過程。亞軌道飛行主要用於彈道飛彈與太空旅遊。

簡介

現代亞軌道飛行示意圖現代亞軌道飛行示意圖
亞軌道飛行是相較於軌道飛行來說的。所謂“亞軌道”,是指宇宙飛船進入太空後,離開地球表面的大氣層,開始進入太空的邊緣,在距離地面大約100公里處,由於速度和動力趕不上真正的宇宙飛船,不能圍繞地球軌道飛行的一種飛行狀態。

亞軌道飛行不是通常意義的國際軌道和環繞地球飛行的太空漫遊,而是剛剛脫離大氣層進入太空邊緣的飛行。在亞軌道飛行仍然會受到地球引力的牽引,但在一定時間內可以體驗到失重的感覺。

飛行高度

通常認為,亞軌道飛行是在距地球35到300公里高空進行飛行。亞軌道飛行的最高點必須高於卡門線,即海拔一百公里的大氣層上界面,否則空氣阻力將使得軌道不確定,從而不能認定為亞軌道飛行。

飛行特點

亞軌道飛行與軌道飛行的最大區別在於亞軌道不能環繞地球一周。從速度上來說,也就是發射初速度達不到環繞地球所必須的第一宇宙速度,所以拋射體在到達最高點(遠地點)之後高度就會一直下降,並且在繞回發出點之前就會落地。所以,亞軌道飛行可以看做一個近地點附近軌道在地面以下的橢圓軌道,也可以看做是一種非理想狀態下、特殊的拋體運動

亞軌道和拋射體一樣,通過改變拋射角度,可以在很大範圍內隨意調整彈道的最高點、射距與落點。這一特性使得它在軍事上大顯神威。

主要用途

典型的亞軌道飛行典型的亞軌道飛行
亞軌道飛行主要用於彈道飛彈太空旅遊。彈道飛彈由於需要落回地面,所以使用亞軌道;而太空游為了節約成本,減少發射時燃燒的燃料,也使用亞軌道飛行。

亞軌道飛行的時間短暫,乘客乘坐飛船做近似於直上直下的拋物線飛行,衝出100公里高的大氣層後很快返回。在那裡可以體驗幾分鐘的失重狀態的滋味,觀賞黑色天空和地球弧線等美麗的外層空間景色。

飛行實例

最早的兩次亞軌道飛行是1961年美國的“水星”計畫中,航天員阿蘭·謝潑德維吉爾·格里索姆分別駕駛“自由”7號飛船和“自由鐘”7號飛船完成的。

2003年12月17日,美國新型亞軌道飛行器“太空船一號”(SpaceShipOne)在加利福尼亞西南的莫哈韋沙漠的測試中,實現了在90000多米的高空以1.2馬赫的超音速飛行。

2013年4月29日,全球首架商用載人太空飛行器“太空船二號”從加州莫哈韋沙漠起飛,與“母船”、一架名為“白騎士二號”的飛機在1.4萬米高空分離,隨後啟動自備引擎繼續爬升3000米,時速達到音速1.2倍。

俄巨富耗巨資邀請萊昂納多游太空

維珍銀河公司打造的亞軌道飛船可抵達110公里以上的高度維珍銀河公司的亞軌道飛船可抵達110公里以上的高度
2013年5月,據國外媒體報導,好萊塢明星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將搭乘維珍銀河公司的亞軌道飛船體驗失重的感覺,一位來自俄羅斯的商人克柳金花費150萬美元與其一同乘坐太空船2號,他們將抵達距離地面110公里以上的高度。在接下來的時間內,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將與克柳金在新墨西哥州的訓練基地內進行太空適應訓練。當太空船2號進入拋物線軌道飛行時,他們將體驗到4.5分鐘的軌道失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