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華山宗教文化旅遊區

五華山宗教文化旅遊區

五華山宗教文化旅遊區,位於江西景德鎮瑤里古鎮汪湖生態遊覽區。

簡介

自古以來,浮梁茶茗天下。尤其是瑤里五華山地處北緯30度左右,在無數的古籍中都說,在神農時代這裡就有茶。浮梁是以茶這種產品起步,形成以茶為圓心飲食食品文化的拓展。
浮梁的茶文化、陶瓷文化源遠流長。充滿神話傳說的浮梁“垚山”(五華山古稱),在中國最早的地理史籍《山海經》里就有載(請見《中山七經》)。《山海經?中山經》內還說“帝女死”在姑媱之山,也是指在這個垚山(五華山)。帝女就是炎帝之女,當她聞訊祝融來到浮梁垚山追到這裡時,斯人已去,她在浮梁這個美麗的地方,繁衍子孫後代,建立母系社會群體。在中國口耳文學中的神農與祝融,都與浮梁有過不解之緣(見1943年,徐旭生先生在<中國古史傳說時代>一文),他們都是勞動智慧創造者群體的化身,這兩個代表人物,一個是農耕文化的代表人物,一個是火的藝術創造者的形象化代表。
仰天台古剎遺址內外長滿野生茶樹。山寺名高際廟,初起於魏晉南北朝時期,至盛唐大興。唐天寶二年由首任浮梁縣令柳國鈞奉旨大修,在南宋時期成為禪宗名剎。仰天台有六殿九門,寺廟總面積約等於景德鎮市區兩個休閒廣場那么大。寺北有一座佛塔,五方型座基每條邊約五米。該寺在明末清初時被焚毀,如今寺院裡茶樹生長非常茂盛。對佛家而言,茶道即禪道,風拂茶梢、清音入耳,仿佛在以無聲的語言在敘說著什麼。

歷史沿革

垚山,尤如一顆五星形的綠色寶珠,鑲嵌在華夏中部的大地上。
高際禪林寺坐落於江西省浮梁縣瑤里鎮境內,皖贛山區五股尖半山腰,其建築面積最盛時期達9000多平方米,現存建築面積1200多平方米,是始建於宋代時期的贛東北著名寺廟。高際禪林寺始建於宋代唐和元年(公元1118年),距今將近900年的歷史。
相傳宋朝時期,縣人余茂亨、余茂學兄弟倆經一位高僧指點,來到這塊藏龍臥虎富有靈氣的高際山處,潛心勤學苦練6載,後兄弟倆赴京報考,雙雙高中文武狀元。衣錦還鄉之後,余家兄弟在這塊風光秀美、景色怡人的高際山處,大興土木修建了高際禪林寺。另外在周圍廣購山林良田,種植松樹、茶林。高際禪林寺大雄寶殿外觀雄偉莊嚴,門樓翹角,置有巨形旗桿墩兩對,木柵橫設三元門,廊下石階三列與門相對。步入前面大廳,只見佛堂石柱粗獷,撐托著圓拱形屋頂,氣宇軒昂。走兩邊穿堂進入後廳,迎面是一台式三間建築,兩側有石階上下,階下需仰視方可望見台上殿堂,台上供奉如來佛祖,兩側分列十八羅漢塑像,整個殿堂顯得神秘而威嚴,大雄寶殿正前方是一座門樓及兩座半月形的放生池,正後方是一幢觀音廟,兩旁分列著偏殿、膳食房、藏經樓、禪房、寮房等近十幢殿堂。整個高際禪林寺顯得布局合理,錯落有致,充分體現出佛教文化的遠邃高深。
早期寺廟香火旺盛,到明朝崇禎年間,香火最為旺盛。明代著名禪師靜虛曾詩云:“白雲深入有僧廬,漏盡晨鐘倚枕初。閱歷林泉聲隱隱,行回岩壑韻徐徐。驅除忘幻清平旦,領略春容見靜虛。又聽曉天雞喔喔,共催人讀五更書。”便印證了當時的情景。
高際禪林寺太平天國時期遭到毀滅性破壞,寺廟建築十去八九。高際山曾建有關公廟、八仙廟、送子觀音廟、龍王廟等7座寺廟。現在,只留下這些寺廟的遺址以及大量的摩崖石刻、彌陀柱、法老墓、佛塔等佛教遺址。近年來,隨著來瑤里觀光旅遊的人數增多,高際禪林寺同樣也雲集著來自四面八方的香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