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緣文化

relation relation relation

所謂“五緣文化說”,就是對以親緣、地緣、神緣、業緣和物緣為內涵的五種關係的文化研究。其中親緣(Kinship),就是宗族、親戚關係,它包括了血親、姻親和假親(或稱契親、如金蘭結義等);地緣(Geographical relationship),就是鄰里,鄉黨等關係,即通常所說的“小同鄉”和“大同鄉”;神緣(Religous relationship),就是共同的宗教信仰的關係,如對關羽、諸葛亮、媽祖等的信仰,共奉的神抵結合著的人群;業緣(Business relationship)就是同學、同行之間的關係,有共同的利益和業務關係,有切磋和交流的需要和願望,由此組合而成的人群,其組織形式便是同學會、學會、協會、研究會等等;物緣(Product relationship),就是因物(如土、特、名、優等產品)而發生的關係,因物而集合的人群,也會出現諸如行會、協會、研究會之類的組織。
“五緣文化說”,是植根於五千年華夏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吸取道家“六親和睦”的觀念,以儒家的“五倫”倫理為理論根據,結合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立足現實,面向海外而創立的新理論,是華人、華僑史的一個社會學概括,也是沿海地區對外開放、發展地方經濟的經驗總結。“五緣文化說”也符合馬克思主義關於兩種生產的理論。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第一版序言中說:“歷史中的決定因素,歸根結蒂是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但是,生產本身又有兩種。一方面是生活資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產;另一方面是人類自身的生產,即種的蕃衍。”人類自身的蕃衍產生了多種的社會關係。法國著名的漢學家汪德邁指出:“人更普遍的意義上講,東亞國家的貿易關係是同歐美極為不同的,因為這類關係走向現代化賴以實現的歷史基礎截然不同。”他認為,正是“十分系統地建立於親屬、親情等多種關係之上的關係”,“……在那裡,儒家倫理的優越性加強了華僑‘商會’的凝聚力,並使華僑控制了整個經濟網路。”
“五緣文化說”是上海五緣文化研究所所長、閩籍學者林其錟教授於1989年4月在福建漳州市召開的“紀念吳夲誕生1010周年學術討論會”上首先提出的,逐漸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被人們接受。五緣文化的研究,也由個人走向群體。1993年12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研究所上海分所率先成立了五緣文化與華人經濟研究室,後發展成為上海五緣文化研究所;1995年12月,成立了上海五緣文化研究會;1996年11月,在福州成立了福建省五緣文化研究會。
呂慶華《五緣文化說與福建旅遊業的開發》,《北方經貿》2003年第9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