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與現代中國

五四運動與現代中國

2009年08月ISBN: 永遠的“五四青年”馬敘倫 五四運動的“局外人”鄭振鐸

圖書信息

書 名: 五四運動與現代中國
作 者:丁耘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年08月
ISBN: 9787208086296
開本: 16開
定價: 48.00 元

內容簡介

《五四運動與現代中國》講述了:在中國現代思想史、政治史與社會史的一些重要關頭,對五四運動的每一次探討與評價總能帶來新的歷史興趣與現實效果,甚至可以說是某些重大歷史轉折的先聲。1939年,五四運動二十周年,正逐步確立理論權威的毛澤東通過評價五四運動,確定了當時中國社會的性質乃至整箇中國革命的歷史意義。自此,作為目的論總體歷史敘事的重要環節,五四運動參與論證了社會革命、民主建國與文教變革的正當性。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之交,關於五四運動出現了不同的史學描述。一方面,以胡繩為代表,延續了毛澤東的革命史敘述;另一方面,以周揚及稍後的李澤厚為代表,開始注重新文化運動的思想啟蒙意義。另行回顧過去是為了走向別樣的未來。無疑,新描述並不出於所謂單純的客觀史學興趣,其重點也並不在於對五四運動進行孤立的評價,而是試圖突破革命的歷史目的論,探索另外的歷史敘述框架與社會建設藍圖。這是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五四運動所引發的一切論爭的實質。

圖書目錄

五四運動與現代中國
五四:不斷重臨的起點——重識李澤厚《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
論五四時期的民粹主義
自由主義還是權威主義——嚴復與近代中國的自由之惑
民族與個人之自由與獨立——作為思想家之陳寅恪
人之差等與人道重構——康有為的人性論
正學以翼教——論《春秋繁露義證》的經學觀與政治觀
兩種“保守”概念與中國保守主義的路徑選擇
專題研究
“共和國”的陷阱——民國憲政往事
在“共和理想”與“權力欲望”之間——《斐愛斯柯在熱那亞的謀叛》研究
共和與君主——康有為對傳統家庭、宗族及政治之批判與改造
思想史論壇
柏拉圖偽篇辨正
《尼各馬可倫理學》中的修辭與科學方面
相對主義
政治科學與政治哲學
經籍選刊
宗法論
禮經通論卷上
經史札記
《周易正義》標點本拾誤
讀書·評論
塞壬的歌聲——評瑪莎·納斯鮑姆《善的脆弱性》
……

圖書信息

觸摸歷史:五四人物與現代中國
作 者: 陳平原夏曉虹 主編

出 版 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4-1
字 數: 347000
頁 數: 387
印刷時間: 2009-4-1
開 本: 16開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301150849
包 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傳記 >> 歷史人物
定價:40.00

內容簡介

本書以五四人物為經,以現代中國為緯,內容涉及五四運動的前因後果與諸多方面,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和事件現場來透視當時的歷史與社會,構成了一幅立體的五四運動的全景圖。書中精選了與五四運動關係密切的45位人物,分為四組:“為人師表”、“橫空出世”、“內外交困”、“眾聲喧譁”,採用歷史照片與史料解讀相結合的方式,形象生動地展示了那不同凡響的“關鍵時刻”,顯示出編著者對歷史匠心獨運的架構。
本書的主編陳平原先生曾帶領作者沿當年五四學生運動的路線,用將近5小時走遍全程,以歷史照片比較或補充當時的情景。這正說明了全書的著力點在於通過考掘歷史人物和精彩細節來理解百年中國,幫助讀者重返那段令人神往的歷史,為我們進入歷史深處提供了絕好的線索和強烈的現場感,不失為一部脈絡清晰、具有張力的關於百四的著作。

目錄

總說 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
關於五四運動
五月四日那一天
如何進入歷史
為人師表
蔡元培 在“讀書”與“救國”之間
陳獨秀 “直接行動”和“犧牲精神”
李大釗 從圖書館到廣場
胡適不 在場的參與者
錢玄同 在疑古與革新之間
劉半農 從才子到戰士
周作人 在理想與現實的岔路口
馬寅初 永遠的“五四青年”
馬敘倫 四入四出北大緣
劉師培 閉關謝客 抱疾著述
梁漱溟 來自北大的另類
橫空出世
傅斯年 這不是他要的五四
羅家倫 一筆寫出五四潮
段錫朋 “學生自治”的“段總理”
許德珩 學運中的社會活動家
張國燾 急速“左”傾的學運領袖
鄧中夏 脫下西裝換上工裝
羅章龍 亢慕義齋里的譯者
楊振聲 從文化觀點看五四
匡互生 打進趙家樓的第一人
聞一多 終身維護五四傳統
梁實秋 五四運動的“局外人”
鄭振鐸 風雷中的新探索
冰心 被“震”上文壇的奇蹟
內外交困
徐世昌 調和各派關係的大總統
段祺瑞 被忽視的罪魁禍首
曹汝霖 千夫所指曹阿瞞
章宗祥 飽嘗老拳為哪般
陸宗輿 江東父老羞於認
陸徵祥 難勝重任的首席專使
顧維鈞 臨危受命的外交家
傅增湘 突然失蹤的教育總長
吳佩孚 “軍人衛國,責無旁貸”
眾聲喧譁
梁啓超 來自巴黎的警報
林長民 從留日到抗日
汪大燮 外交元老的投袂而起
劉崇佑 抗辯政府的大律師
康有為 向後拉車的“文聖人”
孫中山 革命新力量的發現
章太炎 行一萬四千里之後
嚴復 書牘里的中國
林紓 拼我殘年極力衛道
邵飄萍 必使政府聽民意
王光祈 工讀互助的夢想
魯迅 “待死堂”與“吶喊”
餘論
設議院與開學堂
人物簡介
參考資料
後記
新版後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