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闐河

于闐河是新疆西南部的一條河流,又名和田河。

基本信息

于闐河

簡介:

在新疆境,今名和田(和闐)河,在新疆西南部。西源曰哈刺會河,東源曰玉隴哈什河。二源合於和闐縣之北,注於塔里木河,此水產玉,有于闐玉(和田玉)之名。

“于闐”之名的含義

于闐是我國西部邊陲一塊蘊金藏玉,宜農宜牧的熱土。清代褚延璋曾有一首律詩描寫這一地區:“毗沙府號古于闐,蔥嶺千盤積翠連。大乘西來留法顯,重源東下問張騫。漁人秋采河邊玉,戰馬春耕隴上田。今日六城歌舞地,唐家風雨漢家煙。”
在張騫通西域以前,中原史書中還沒有于闐這個名字出現。“于闐”一名最早見於《史記•大宛列傳》:“其北則康居,西則大月氏,西南則大夏,東北則烏孫,東則扜彌,于闐。”此後,《漢書》、《後漢書》、《魏書》、《梁書》、《周書》,《隋書》、《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本》等正史都記載了于闐古國,《法顯傳》、《洛陽伽蘭記》、《續高僧傳》也都對於闐做了記述。于闐在各種古書中也曾被稱為五端、兀丹、斡端、忽炭、擴端,鄂端等,到清代時就成了和闐,1959年,“闐”字簡化為“田”字,和闐就成了和田。歷史上,唯獨《大唐西域記》將于闐稱作“瞿薩旦那”。
每個國家的名字都是有它的含義的,“于闐”這個名字也不應該例外。那么,“于闐”是什麼意思呢?從唐代至今,1000多年來,人們對於闐含義的解釋五花八門,莫衷一是。
有人認為,“于闐”這個名字是“地乳”的意思。這種觀點來源於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和土蕃文獻《于闐國授記》、《于闐教法史》等。在《大唐西域記》中,玄奘說“瞿薩旦那”就是地乳的意思。這個說法來源於古于闐國的一個傳說:
相傳,印度阿育王的太子遭到阿育王妃的陷害,雙目被人挖出。阿育王遷怒於身邊的大臣,就把他們全族驅逐到雪山以北。這些人在於闐西邊自行推舉酋長,尊立為王,與東邊族人形成對立的局面。後來東西雙方發生戰爭,東方取勝。為了收攏西方的民眾,他們就在於闐地方建國。然而,當時的國王年老無子,擔心斷絕後嗣,就到寺廟裡向毘沙門天的神像祈禱,乞求神佛賜給他一個孩子。他虔誠的祈禱感動了毗沙門天神。神像額頭裂開,現出一個嬰兒。國王興高采烈地捧著毗沙門天神賜予的孩子回到宮中,國人都來慶賀。誰知道,這個神佛賜予的孩子不吃人奶。國王擔心孩子養不活,又到神廟中祈求養育之法。這時,神像前的地面突然鼓起來,形狀就像婦女的乳房。孩子立即上前吸吮。就這樣,靠著地上的乳房,孩子逐漸長大了。他的智慧和勇敢超過了先人,國內風範教化傳播開來。東方皇太子的繼位者因吃地乳長大,因此也被取名為地乳,國家也因此以地乳為名。
當然,這只是個傳說。相似的傳說在藏文史料《于闐國授記》中也有記載:達磨阿輸迦之治世第十三年,于闐國王后生了個兒子。占卜者一番卜算,稟告國王說這個孩子長大後會殺害父親,奪走王位。國王又驚又怒,下命扔掉這個孩子。于闐王后怕不扔掉孩子丈夫會動手將孩子殺掉,只好從命。奇怪的是,就在王子被拋棄的時候,地上生出一隻乳房。王子得到大地乳汁的養育,才活了下來。因此,這個王子被叫做瞿薩旦那,意思就是“地乳”之義也。
“瞿薩旦那”這個詞的讀音,與梵文“Kusetana”非常相似,而在梵文中,“Ku”就是“地”,“Stana”就是指婦女的乳房,合起來也正是“地乳”的意思。
不過,追尋于闐的真正起源,據說是公元前3世紀,東土移民一萬多人來到于闐河下游。不久,阿育王的宰輔耶舍也率領7000人越過大雪山,北上來到這裡。經過爭執,他們最後聯合在一起,建立了于闐國。
而清代的漢文文獻則認為,“于闐”的意思是“漢人”。有關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椿園的《西域聞見錄》一書。椿園在這部書的《新疆紀略•和闐》一節中提出自己的觀點,說:現在的和闐就是古代的于闐,而回族人吧漢人叫做“赫探”。東漢曾在西域建立都護府,派任尚率領部分漢軍駐紮在這裡。後來,這些漢人就被遺留在這裡,于闐人就是這些漢人的後裔,所以回族人將他們的國家稱作赫探城。和闐應該就是赫探的音譯。後來的清朝方誌及史籍都沿襲了這個說法。但這種說法明顯是經不起推敲的,因為在東漢的任尚擔任西域都護,之前,西漢的《史記》中早已經記載了于闐這個名字。
另有人認為,于闐是“花園”的意思。漢文古籍《翻梵語》一書,將于闐譯為“優地耶那”,並在後面解釋說,這個名字的意思是“後堂”。“優地耶那”就是梵語的“Udyana”,真正的含意是“遐意的果園”或“花園”。有人因此認為,于闐其實就是花園,是于闐人對自己的綠洲之國的稱呼。但“優地耶那”只見於《翻梵語》一書,未見於其他記載。這個說法難以讓人信服。
有趣的是,不僅中國學者對“于闐”一詞的含義在苦苦探尋,外國學者對其含義也非常感興趣,提出了許多自己的看法。
外國學者瓦特在自己所寫的《玄奘旅行記》一書中,認為玄奘所說的“瞿薩旦那”,實際上應該是“Godan”或“Gotnan”這樣的詞的演變。他提出,“Godan”或“Gotnan”最先在突厥語中出現,後來又出現在印度方言裡,涵義是“放牛的牧場”或“放牛的地方”。同時,《于闐國懸記》記載:早在迦葉佛之時,佛法就盛行於此地。後來,人民漸漸怠惰而不信佛法,使得諸龍大怒,把全國各地化為湖水,直到佛陀出世,來到此地,命令舍利弗及多聞天讓湖水枯竭,現出陸地。佛陀入滅後,稱呼這裡為“Liyul”,並預言未來這裡將會陸續建設城市。吐蕃語中中,“Liyul”意為“Li之國”。而“Li”就是氂牛,于闐就應該是“牛之國”的意思。一些中國學者很贊同這種說法,認為玄奘所記栽的“瞿撒旦那”的原型不應該是“Kusetana”,而只有兩個梵語複合詞:Gosetana和Gostan。這兩個詞都沒有“地乳”意思,第一個詞的意思是“牛地”,第二個詞的意思是“牛乳”。兩個詞中的“Go”就是牛的意思,“setana”是地的意思,“stan”是乳的意思。學者們認為,玄奘捨棄這兩個複合詞的前一部分“Go”,將兩詞的後一部分拼湊在一起,完全是為了附合“地乳所育,因為國號”的荒誕傳說。因此,他們認為瞿撒旦那的涵義是“牛地”。于闐當地的一些維吾爾人也稱,“瞿薩旦那”是突厥語中的“Kotan”,意為“牲畜圈”。但是,法國漢學家伯希和對這種說法表示了反對。他認為所謂的突厥語形式是虛構的,“Go”與“Setana”組合在一起仍然是“地乳”的意思。
俄國的布錫爾博士則認為,“于闐”是“玉城”的意思。日本的白鳥庫吉非常贊成這種說法,還作了進一步的論證。他的解釋是,于闐一詞為吐蕃語。西藏語言中,玉石一詞為“gyu”,而在古代是“於”的讀音是“khu”或“gu”。所以,他認為“於”是玉石的意思。西藏語中城邑、村落稱為“tong”,與“闐”讀音很相近。因此,“于闐”的含義應該是玉城、玉都,而于闐地區自古盛產美玉,這種說法也比較能讓人相信。
法國學者列維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玄奘所說的“瞿薩旦那”一詞中的“瞿”,應該按漢族人的發音習慣還原成“qu”,而不應該還原成“ko”或“ku”。在印度語中,“qustan”的含意就是葡萄。

于闐的歷史發展

于闐——迷霧中的美玉之邦于闐就是和田。公元前3世紀,東土移民1萬餘人來到于闐河下游,不久阿育王宰輔耶舍也率領7000人越過大雪山北上來到這裡,他們決定聯合建國,這就是《大唐西域記》中的“瞿薩旦那國”。
這裡正處於中國神話中神聖的崑崙山,它就在崑崙山北麓。這是古代中國內地與印度的中轉站。從於闐越過崑崙山就是印度河。于闐王國是著名的歌舞之鄉、瓜果之鄉、美玉之邦,是馳名天下的“瑤玉之所在”。中國出產玉石的地方木少,但“凡玉,貴重者皆出於闐”。于闐還是古代絲綢之路上名揚中外的“絹都”,為絲綢貿易增光添彩。
于闐,曾經的西域樂
于闐古國,清代時曾被稱為和闐,也就是今天的和田,位於今天新疆塔里木盆地南部,是絲綢之路南道的大國,又被稱為器薩巳那、渙那、屈丹、於適、豁丹等。于闐氣候溫和,土壤肥沃,農產品豐富,發源於崑崙山的玉龍喀什河和卡拉喀什河流經這個綠洲,河中盛產美玉,其中品質上乘者呈白色,潤如羊脂,故名羊脂玉,桑蠶和絲織業也很發達。同時,這片綠洲是中國信仰佛教最早的地區之一,古代佛教文化非常發達。在古代東、西文化交流過程中地位十分重要。
于闐國以農業、種植業為主,是西域諸國中最早獲得中原養蠶技術的國家,手工紡織業非常發達。特產以玉石最有名,曾遠銷東西各國。
于闐國的早期居民主要是伊朗的西徐亞人、印度人和漢人。早在公元前二世紀,于闐這個城邦之國就已經出現。當時,王國的都城就設在距和田西9公里的約特乾。張騫出使西域,從大月氏回來時就是經過於闐返回的。西漢時,于闐王都設在酉城,人口達19300人,全國有3300多戶,戰士2400人。
西漢末,中原發生戰亂,于闐國乘機向外擴張,稱雄絲路南道,全國已經有32000戶,83000人口,30000精兵。其國土東起羅布泊,南鄰吐蕃,西南至蔥嶺,西北到疏勒。晉代,于闐國王被冊封為“晉守傳中大都附奉晉大侯親晉于闐王”。公元445年,吐谷渾慕利延敗退到于闐,曾殺死於闐王,占據了于闐國。公元648年,吐谷渾被唐太宗打敗,于闐復國,正式隸屬唐朝。公元674年,唐在其地設毗沙都督府,封于闐王尉遲伏閣雄為都督。後來,于闐王尉遲屈密即位,將王子送到長安做質子,被授予相當於都督的毗沙將軍銜位,于闐與唐朝正式確立君臣關係。公元938年,統治中原的後晉曾派張匡鄴等人到于闐,冊封于闐王李聖天“大寶于闐國王”。公元755,吐蕃殺入西域,于闐國又被攻陷,直到吐蕃勢力的衰退,于闐才重新建國,在五代十國時期國勢重新強盛。
宋朝建立、中原統一後,于闐與宋朝的交往更加密切,多次進貢玉石。于闐不僅與宋朝來往不絕,有著密切的隸屬關係,而且與宋在西北地區的歸義軍節度使曹氏家族結為姻親。當時曹議金的長女嫁給甘州回鶻首領,次女嫁給李聖天為皇后。在敦煌莫高窟中頭戴冕旒、身著法服的“大朝大寶于闐國大聖大明天子”李聖天的巨幅畫像後,即是“大朝大于闐國大政大明天冊全封至孝皇帝天皇后曹氏”的畫像。這位皇后賢惠能幹,在於闐王室中有很高的地位。
遺憾的是,沒過多久,于闐國與喀喇汗王朝發生戰爭,不久戰敗,于闐國就此消亡。
這個由尉遲氏建立的佛國,歷經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到北宋仍有極強的輻射力,與中原王朝聯繫不斷,朝貢不絕。其王朝經歷了13個世紀,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命的下屬王朝,國祚之長與生命力之驚人在整個世界史上也極為罕見。于闐——大乘佛教的中心
于闐國這個綠洲文明,早期主要受印度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響。當地鑄造的錢幣,正面印有漢文錢幣的文字,在背面用佉盧文印著印度俗語。
自2世紀末佛教傳入于闐後,于闐逐漸成為大乘佛教的中心。
根據《洛陽伽藍記》記載,北魏使者宋雲曾在於闐聽到這樣的傳說:于闐國王原本不信仰佛教,後來,有個商人帶領一位比丘毘廬旃前來,對國王說:“今天有一位異國沙門來到城南杏樹下,願王能信受供養。”國王因此受到比丘的感召而信仰佛教,並且建塔供養他。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也有類似的記載,並提到那位比丘名為毘(pí)廬遮那阿羅漢,來自迦濕彌羅。
于闐是我國佛教入傳的必經之地,原本盛行小乘,然而到西元五世紀初,盛行大乘佛教,凡傳入中國的經典,十之八九都要經過這裡。早期來華的譯經高僧,有于闐沙門只多密。他將《光贊般若經》傳入中原;唐代時提雲般若來中原,譯出華嚴部和密教的經典各兩部,另有《大乘法界無差別論》一卷;此外,還有實叉難陀譯出《八十華嚴》等大乘經典。唐中宗時,有一位於闐王的質子在中原出家,取法名為智嚴,後來譯出《出生無邊門陀羅尼經》、《法華經》、《藥王經》及《決定業障經》等四部經書。
曹魏時,中國第一個漢族西行取經的僧人朱士行來到于闐,訪求梵本大品《般若經》。魏晉至隋唐,于闐一直是中原佛教的源泉之一,如華嚴部經典,就大多是從於闐取得梵本,于闐僧人提雲般若、實叉難陀等,都為漢譯華嚴經典作出貢獻。
公元4世紀末,法顯曾到過於闐。他在行記中說于闐國是“其國豐樂,人民殷盛,盡皆奉法,以法樂相娛。眾僧乃數萬人,多大乘學,皆有眾食。彼國人民墾居,家家門前皆起小塔,最大者可高二丈許,作四方僧房,供給客僧及余所須……”玄奘取經途中,也路過於闐,受到熱情接待。當時,于闐國已大半是沙磧,但氣候和暢,人民的性情也溫恭有禮而崇尚佛法。玄奘來到于闐大約是在公元7世紀,當時于闐已經有上百所寺院,有近5000名僧侶,其中也有外國來此掛單修行的僧人。在公元3~4世紀時,印度西北部的印度俗語作為國王發布公告及行政用語。與此同時,古代于闐語就已經作為口頭用語傳播開來。到了公元4~6世紀,它發展成了書面用語,用這種語言寫出了一些重要的佛教作品,如《金光明經》。
隋唐時期的于闐地區確實是西域的一個比較強大、文明程度較高、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地方政權。在西域伊斯蘭化之前,這片綠洲都是絲綢之路南線上最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與塔里木盆地北部流行的洞窟寺不同是,于闐的寺院主要是平地壘砌。寺院中心設瘁堵波,四周有院牆環繞,在院牆與瘁堵波之間形成右鏇禮拜的迴廊,在迴廊內裝飾壁畫和塑像。在於闐佛教藝術中也明顯地表現出了印度和波斯文化的影響。
還應該被提及的是,隋末唐初,于闐國相繼產生過兩位藝術大師,時稱大小尉遲氏。大尉遲名叫尉遲跋質那,小尉遲名叫尉遲乙僧。他們將獨具魅力的西域繪畫新技法帶到長安,不僅改變了中國繪畫藝術的傳統風格,而且對朝鮮半島乃至日本美術的發展也產生了重大影響。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