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電影大奇襲

大奇襲

◎中文別名 大偷襲/鬼魂士兵/卡巴那圖大營救
◎片 名 The Great Raid
◎年 代 2005
◎國 家 美國/澳大利亞
◎類 別 劇情/動作/戰爭
◎語 言 英語
◎IMDB評分 7.5/10 (893 votes)
◎片 長 132 Min
◎導 演 約翰·戴爾John Dahl
◎主 演 
班傑明·布拉特 Benjamin Bratt
詹姆斯·弗蘭克 James Franco
羅伯特·馬蒙 Robert Mammone
麥克斯·馬蒂尼 Max Martini
約瑟夫·范恩斯 Joseph Fiennes
康妮·尼爾森 Connie Nielsen
發行:米拉麥克斯 Miramax
上映:2005年

劇情簡介

營救是驚險的。1941年,珍珠港偷襲得手的數天之後,日軍開始攻占菲律賓 群島,五個月後,頑強駐守的美軍由於軍火、糧食和藥品的短缺,不得不向日軍投降,並被迫開始了殘忍的巴丹死亡行軍,倖存下來的美軍戰俘被投入了各島的集中營。
1944年10月20日,麥克阿瑟率軍在巴羅登入,履行了當初撤離時“我一定會回來”的承諾,開始了美軍的反擊行動。但處於日軍魔爪下的美軍戰俘們依舊在生死線上掙扎,1944年底,巴拉望島上的美軍戰俘遭到了血腥屠殺。
為了遏制暴行的再次發生,美軍總部決定營救卡巴圖安集中營的美軍戰俘,該戰俘營位於敵戰線後30英里,共關押了513名戰俘,戰俘們在日軍的殘酷勞役下已經三年之久,均已重病纏身或是虛弱不堪。
距離日軍實施“人道毀滅”的時日不遠,少校吉布森(約瑟夫·范恩斯 飾)雖然身患瘧疾,但仍竭力鼓舞著手下士兵的士氣,共同企盼著自由戰鬥的那天儘快來臨,以醫護身份做掩護的戰士遺孀瑪格麗特(康妮·尼爾森 飾)也通過馬尼拉地下組織將黑市藥品偷偷運入集中營,為缺醫少藥的戰俘們雪中送炭。
1945年1月28日,儘管計畫尚未周全、地形也不熟悉、戰俘營內駐紮了數百日軍守備,而且距離戰俘營不足兩英里處還盤踞著數千日軍部隊,但在菲律賓游擊隊的策應下,陸軍中校亨利·穆西(班傑明·布拉特 飾)和上尉羅伯特·普林斯(詹姆斯·弗蘭克 飾)還是率領第六突擊營大膽深入敵後,以極小的傷亡代價勝利完成了這一美國軍事史上最為成功的營救行動。

花絮

·在影片拍攝前,120名演員被送往澳大利亞的昆士蘭接受為期10天的嚴格軍訓,而指導軍訓的是被卡茲譽為“世界上最棒的軍事顧問”的戴爾上尉,扮演突擊隊員、偵察兵、游擊隊員、美軍戰俘和日軍士兵的演員都要在一起摸爬滾打。其中扮演突擊隊員和偵察兵的演員不但被配發二戰時的軍裝、帳篷及口糧,還要執行夜間“任務”。即使扮演不必參戰的被俘士兵的演員也要赤腳行進3英里,以體驗巴丹死亡行軍,在條件惡劣的熱帶地區,他們還要一邊忍飢挨餓一邊挖設壕溝。後來班傑明·布拉特回憶道:“那是段特別的經歷,你可以想像一下,120名演員在叢林中駐紮,不能淋浴,不能睡覺,經受著艱苦的體能訓練,而吃的都是罐頭,那不是一幅優美的畫面。”
·在影片小範圍試映時,一位倖存的二戰戰俘對達爾如實刻畫出日軍的殘暴表示了深深謝意。達爾甚至認為像《桂河大橋》這樣的經典戰俘影片將日軍刻畫得過於仁慈,因為片中亞力克·吉尼斯能站著24小時以示抗議是決不可能的,達爾認為只需5分鐘,日軍管教就會不耐煩的用機槍開火,“凡逃跑一人,就會處決十人”是日軍管教奉行的管理準則,達爾覺得無論如何妖魔化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的形象都是不過分的。
·在拍攝的過程中,約翰·達爾與米拉麥克斯製片方之間還發生了爭執,後者堅持加大約瑟夫·費因斯與康妮·尼爾森之間的浪漫戲份,但達爾卻認為二戰題材重在史實細節的準確與嚴肅,兩小時的有限時間內無需再增加過多的兒女情長來吸引眼球。面對著達爾的建議,製片方倒是深刻領悟,於是便教條的將每一場景出現的突擊隊員都精確到了史實化的100名,弄得達爾為此哭笑不得。
·影片籌拍時,片中普林斯上尉的角色原型仍舊健在,為此,好萊塢新秀詹姆斯·弗蘭科與住在西雅圖的普林斯老人會面,並一起觀看了40年代以來的紀錄片和訪談錄像。
·影片的拍攝工作總共耗時四個月,其中營救的戰鬥場景就拍攝了一個半月之久,為了達到二戰軍官的形神兼備,劇組為班傑明·布拉特、詹姆斯·弗蘭克請了一名越戰老兵負責專門調教,學習如何制定作戰計畫、如何發號施令。
·影片選擇澳大利亞的昆士蘭和中國上海作為外景地來來替代二戰中菲律賓的馬尼拉。其中的戰俘營用了4個月才建成,原料都是從菲律賓進口,甚至當年倖存的二戰老兵都曾“故地重遊”。
·片中的一些臨時演員是在黃金海岸的街頭招募的。
·影片的上映日期從2003年被推遲到2004年,後來又被米拉麥克斯無限期後延,因為當時迪斯尼和米拉麥克斯正在史無前例的動盪之中。
·約瑟夫·費因斯為出演本片減掉了20磅體重。
·據當年的突擊隊員稱,戰俘營內沒有任何照明,當年突襲開始時,恰好雲層遮蔽了月光,同日軍開火之後,月光才衝破雲層。

幕後故事

日軍是妖魔的。影片劇本改編自以下兩部歷史小說:軍事歷史學家威廉·B·布魯厄所著的《卡巴圖安大營救》和漢普頓·塞茲所著的《影子士兵》。導演約翰·達爾的既往風格以黑色見長,《再殺我一次》、《西部紅石鎮》、《最後的誘惑》等等作品無不滲透著一種陌生難解的孤寂游離感。選擇拍攝《大偷襲》也就意味著約翰·達爾必須拋棄他所慣用的一波三折的情節、粗獷的西部背景、蛇蠍美人角色等等元素,而且7000萬美元的投入成為了達爾從影以來獲得的最大一筆預算,達爾選擇二戰題材有著家族的私人原因,因為他的父親就是太平洋戰場的二戰老兵,父親的一位戰友就曾經歷過巴丹死亡行軍,因此本片的拍攝也被達爾視作一次了解父親及其苦難經歷的學習過程。
“敵人越兇狠,我們的戰士就越偉大”,在刻畫第六突擊營將士果敢英勇的同時,約翰·達爾和編劇卡洛·伯納德道格拉斯·米洛又以黑白紀錄片的形式如實交代了死亡行軍與集中營中日軍的暴行,在影片小範圍試映時,一位倖存的二戰戰俘對於達爾如實地刻畫出日軍的殘暴表示了深深謝意。達爾甚至認為像《桂河大橋》這樣的經典戰俘影片將日軍刻畫得過於仁慈,因為片中亞力克·吉尼斯能站著24小時以示抗議是決不可能的,達爾認為只需5分鐘,日軍管教就會不耐煩地機槍開火,“凡逃跑一人,就會處決十人”是日軍管教奉行的管理準則,達爾覺得無論如何妖魔化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的形象都是不過分的。

拍攝花絮

歷史是嚴肅的。132分鐘的有限片長,在重現史實與細節肯定要做出壓縮,譬如片中參與營救行動的阿拉莫童軍隊員的真實姓名劇組就無權使用,而且參與的14名也簡化為了3名。在拍攝的過程中,約翰·達爾與米拉麥克斯製片方之間還發生了爭執,後者堅持加大約瑟夫·范恩斯與康妮·尼爾森之間的浪漫戲份,但達爾卻認為二戰題材重在史實細節的準確與嚴肅,兩小時的有限時間內無需再增加過多的兒女情長來吸引眼球。面對著達爾的建議,製片方倒是聽人勸吃飽飯,於是便教條地將每一場景出現的突擊隊員都精確到了史實化的100名,弄得達爾為此哭笑不得。
影片籌拍時,片中的角色原型普林斯上尉仍舊健在,為此,曾塑造過銀幕叛逆偶像詹姆斯·迪恩的好萊塢新秀詹姆斯·弗蘭克在拍攝前夕特意觀摩了導演為普林斯上尉拍攝的6小時真人訪談錄像,用以揣摩角色原型的言語、神態以及執行營救使命時的心態,以便如實地再現歷史人物的英雄事跡。影片的拍攝工作總共耗時四個月,其中營救的戰鬥場景就拍攝了一個半月之久,為了達到二戰軍官的形神兼備,劇組為班傑明·布拉特、詹姆斯·弗蘭克請了一名越戰老兵負責專門調教,學習如何制定作戰計畫、如何發號施令。影片選擇澳大利亞的昆士蘭和中國的上海(替代當時的馬尼拉)作為外景地來表現二戰中的菲律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