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安詞選

二安詞選

《二安詞選》是1984年濟南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李清照

作者介紹

北、南宋之交,濟南“二安”相繼蜚聲文壇:女詞人李清照(號易安),詞作情真、意深、語新,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被稱為“婉約派”之宗;“豪放派”詞人辛棄疾(字幼安),不僅是一位畢生致力於國家統一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高產的文學家,他創作的詞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並稱為“蘇辛”。

辛棄疾和李清照同是山東歷城人,又同是詩詞大家。但他們的詞風是如此迥異,很難有共同語言。辛棄疾的詞就象一把出了匣的長劍,時而鋒利,時而豪放,時而慷慨縱橫。他一生的時間耗在了統一祖國的事業上,然而支離破碎的南宋王朝以無法改變歷史的必然。苟且偷安,半壁江山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多少仁人志士企圖力挽狂瀾,都以失敗告終。辛棄疾在建康下水門城上賞心亭所作的《水龍吟》一詞,最後幾句這樣寫道“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報英雄淚?” 國勢危機的憂慮,在這幾句中表露無疑。淳熙十五年,(公元1181年)四十一歲的辛棄疾因一力主戰寫了萬言書《九議》。可惜,辛棄疾的正確主張得不到重視和支持。十幾年間,辛棄疾雖然先後被任為湖北、江西、湖南等地安撫使、轉運使一類的官職,但由於當權者對主戰派人士的疑忌和排斥,他要求率兵打仗,收復中原的願望始終得不到實現。在他六十四歲的時候又被朝廷所起用,這讓他又重新看到了希望。七十九歲高齡的愛國詩人陸游聽說了,興奮地前去祝賀他:“中原麟鳳爭自奮,殘虜犬羊何足赫!但令小試出餘緒,青史英豪可雄夸。”時世早英雄,也毀了英雄。當年老多病的辛棄疾奔赴前線的時候,主和的左丞相周必大卻藉故調離了他,使一切努力都化為流水。起伏坎坷的政治命運使他痛苦不堪,辛棄疾在晚年回憶起這些事來,仍然感到十分惋惜和痛心,在一首詞中他寫道“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鬚。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據說,他在臨終時,還手握寶劍,大呼“殺賊!殺賊!”英雄豪氣真是然後生小輩感佩。在他將近七十歲的時候還寫了最著名的那首《永遇樂》: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辛棄疾是把個人的命運和整個國家、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在南宋的詞人之中最敬佩的就是辛棄疾,可以說一聲了不起。

【辛棄疾】(1140—1207)初幼安,號稼軒,濟南歷城(今屬山東)人。受學於亳州劉瞻,與党懷英為同捨生,號辛黨。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兵南侵,中原起義軍烽起。棄疾聚眾二千,隸耿京為掌書記,奉表南歸。高宗於建康召見,授右承務郎,任滿。改廣德軍通判。乾道四年(1168 ),通判建康府,上《美芹十論》、《九議》,力主抗金並提出不少恢復失地的建議。乾道八年(1172)知滁州。淳熙元年(1174),辟江東安撫司參議官,遷倉部郎官,出為江西提點刑獄,調京西轉運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遷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五年(1178 ),召為大理少卿,出為湖北轉運副使,改湖南轉運副使。又改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遷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淳熙八年(1181)冬,台臣王藺劾棄疾“用錢如泥沙,殺人如草芥”,落職,卜居上饒城北之帶湖,築室百楹,以稼名軒,自號稼軒居士,自是投閒置散凡十年。紹熙三年(1192),起為提點福建刑獄,次年,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以諫官黃艾、謝深甫論列,丐祠歸。所居帶湖雪樓毀於火,徙鉛山期思之瓜山下,家居瓢泉長達八年。嘉泰三年(1203 ),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於會稽創建秋風亭。四年,改知鎮江府。開禧元年(1205),復以言者論列,奉祠歸鉛山。開禧三年,年六十八,葬鉛山南十五里陽原山中。德祐元年(1275)追謚忠敏。平生以氣節自負,功業自許,謀猷略遠,然讒擯銷沮,南歸四十餘年間,大半皆廢棄不用,故陳亮《辛稼軒畫像贊》嘆為“真鼠枉用,真虎不用”。其胸中古今,用資為詞,激昂排宕,別開生面,不可一世。《宋史》有傳。有《稼軒集》,又有《稼軒奏議》一卷,均佚。今人輯有《稼軒詩文鈔存》。詞有四卷本《稼軒詞》及十二卷本《稼軒長短句》兩種。《四庫總目提要》云:“其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於倚聲家為變調,而異軍特起,能於翦紅刻翠之外,屹然別立一宗,迄今不廢。”

【李清照】(1084~約1155)宋代女詞人。號易安居士。濟南人。其父李格非為北宋著名學者,其母為北宋名臣王拱辰之孫女,擅長詩文。自幼受家庭環境薰陶,善於文章,工於詩詞,為歷代文人所稱賞,被譽為南宋婉約派宗主。早年與夫趙明誠致力於彝器、石刻、字畫的收藏研究。1127年金入中原後,避亂南方,所藏文物大部遺失。趙明誠死後,處境孤獨、悽苦,後病死於金華。詞作前期多寫悠閒情懷及風光景物,後期多感嘆身世,懷念故國。她的五絕"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至今為人們所稱道。所著文集7卷、詞6卷,大部已佚。後人輯有《漱玉集》,今有《李清照集》、《重輯李清照集》、《漱玉集注》等。

史志載“山東作為地理名稱始於戰國時期,當時,泛指崤山或華山以東的地區。山東作為政區名稱,始於金代(公元1115——1234年)。元朝(公1206——1368年)置山東道。明朝(公元1368——1644年)設山東布政使司(現在的市級管制)”在山東濟南歷城以西一百多公里的地方出了兩個光耀千秋的詩詞泰斗,他們就是辛棄疾與李清照。畢業以後讀過很多李清照的詞,印象最深的就是那首《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好個人比黃花瘦,真是一句道盡了相思愁。李清照在文學上的最大成就就是她的詞作,她發表了前無古人的婉約詞,以獨特的藝術風格,在詞壇上樹起了一面旗幟。清代著名學者王漁洋稱李清照為詞家大宗,他說;“婉約以易安(李清照)為宗,豪放惟幼安(指南宋詩人辛棄疾,) 稱首。”“易安,幼安為濟南二安,難乎為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