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九龍杯用途
本實用新型在宴席上用作酒杯和茶杯,可以助酒興,增加活躍氣氛,給人們以神秘莫測之感,另外它還可以作為一種特殊工藝品,並具有欣賞和收藏價值。
傳說故事
明朝九龍公道杯
明代洪武間,官府在景德鎮開設“御器廠”,亦名“御窯廠”,專門為皇宮製造御瓷。當時的景德鎮隸屬於江西浮梁縣,臨近的都昌、撫州、豐城、樂平、波陽等縣的瓷工聽到景德鎮開辦“御窯廠”的訊息後,紛紛聚集到景德鎮,其中以都昌、撫州的瓷工人數為最多。御瓷要求高,製造難度大,凡是選到“御窯廠”的瓷工都是一些制瓷手藝高超的能工巧匠,經他們之手造出的御瓷皆是精巧之至的佳品,“九龍公道杯”便是其中一種。
據傳說,當時的浮梁縣令為了討好皇帝,博得皇上的賞識,指令“御窯廠”的瓷工半年內制出一種“九龍杯”用來進貢皇上,好則賞,不好則罰。指令發出後,縣老爺親自監製。由於“九龍杯”的製造難度大,時間又短,瓷工們個個急得寢食不安。他們日夜研製,充分發揮大家的聰明才智,經過三個多月,幾十次的反覆試驗,終於獲得了成功。看到精製的“九龍杯”,縣太爺喜笑顏開,親自快馬加鞭將“九龍杯”送至京城,進貢皇上。洪武皇帝朱元璋看著浮梁縣令進貢的藝術珍品壺“九龍杯”,愛不釋手,連聲誇讚景德鎮瓷工制瓷技藝高超,誇讚景德鎮不愧為瓷都之稱。浮梁縣令由於進貢有功,得到了皇上的賞識,不久便加官晉級,由縣令升遷為府台。
朱元璋得到“九龍杯”後,便經常使用這種珍品盛酒宴請文武大臣。在一次宴會上,洪武皇帝有意獎賞幾位心腹大臣多喝一點酒,便特意為他們把御酒添得滿滿的,而對其他一些平時喜歡直言不諱進諫忠言的大臣則將酒篩得淺淺的。結果事與願違,那幾位被皇上有意照顧的大臣點酒未喝,御酒全部從“九龍杯”的底部漏光了,而其他大臣都高高興興地喝上了皇帝恩賜的御酒。皇帝對此甚是不解,究其原因,方知此杯盛酒最為公道,盛酒時只能淺平,不可過滿,否則,杯中之酒便會全部漏掉,一滴不剩。為了謹記“九龍杯”的公道,洪武皇帝便把“九龍杯”命名為“九龍公道杯”。知足者水存,貪心者水盡。“九龍公道杯”的典故告訴了人們辦事必須講求公道,為人不可貪得無厭。
巧取九龍杯
20 世紀60 年代初期,某一外國貴賓來我國訪問,在上海市參觀期間,東道主為他舉辦了招待宴會.
宴會上使用的酒杯是一套價值連城的九龍杯, 其形古樸蒼勁, 玲瓏剔透, 特別是龍口上那顆光耀奪目的明珠更是巧奪天工.客人被這精美而又珍貴的藝術品深深吸引住了, 拿在手上仔細欣賞, 讚不絕口, 嘖嘖稱奇.也許是由於飲酒過多的緣故, 他竟將一隻九龍杯有意無意地順手裝進了自己隨身攜帶的公文包中.我方陪同人員見狀後, 說也不是, 不說也不是, 覺得直接索要不太禮貌, 甚至還會影響到兩國的關係, 眼巴巴地看著客人夾起公文包興沖沖地離去.
有關人員及時將這一情況向當時正在上海視察工作的周恩來總理做了匯報.周恩來聽後指示: 九龍杯是我國的稀有珍寶, 一套36 只, 缺一豈不可惜, 不能就這樣讓他輕易拿走, 當然追回也應採取最為合適的辦法.當周恩來得知這位貴賓將要去觀看雜技表演時, 思忖片刻, 心生一計, 便把有關人員召來, 如此這般地吩咐了一番.
晚上, 明亮的表演大廳里笑語歡聲, 熱鬧非凡.精彩的雜技表演使觀眾如痴如醉, 特別是那位貴賓被中國演員精湛的技藝所折服, 一個勁地熱情鼓掌.台上表演正值高潮, 只見一位魔術師走上舞台, 瀟灑地將3 只杯子擺放在一張桌子上.觀眾定睛一看, 原來是奇光耀眼的九龍杯.再看魔術師舉起手槍, 朝九龍杯扣動板機, 隨著一聲槍響, 轉眼間那3 只九龍杯只剩下兩隻, 另一隻不知去向.觀眾們興趣熱烈, 既為魔術師的技藝嘆服, 又都在納悶: 那隻九龍杯到底被藏在了什麼地方?
這時, 那位魔術師對觀眾說道: ”觀眾同志們, 那隻杯子剛才被我一槍打進了坐在前排那位尊貴的客人的皮包里了.”說完, 便輕步走下台來, 對那位貴客道: ”先生, 能打開您的包嗎?”貴客明知是計, 但不好作聲, 便從包里將那隻九龍杯取了出來, 當他看到滿場的觀眾都在熱烈地鼓掌時, 也高興地笑了起來.
康熙九龍玉杯
據傳康熙皇帝也曾有一尊九龍杯 名喚九龍玉杯乃康熙心愛之物 後隨康熙葬於遵化東陵的景陵 傳說1945年景陵被盜後還真發現了九龍玉杯 盜賊田某在盜陵前揚言只要九龍玉杯 後果然到了他的手裡,後經過新中國人民政府地方幹部的耐心工作 田某將此杯交給了政府,但現在此杯流落何方,誰也不知道。這恐怕將是九龍杯傳說中的另一個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