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頭槽絛蟲

【病原】 【流行情況】 【診斷方法】

九江頭槽絛蟲
【病原】
身體背腹扁平,蟲體分節,由多數節片組成。整條蟲體由頭節、頸部和體節三部分構成。頭節有1明顯的吸盤和2個較深的吸溝;頸部一般細長,內有發生細胞,末端能不斷分生出新的體節;頸之後為體節,一般接近頭節處的節片較年輕
【症狀和病理變化】
嚴重感染九江頭槽絛蟲的小草魚體重減輕,顯得非常瘦弱,不攝食,體表的黑色素增加;伴有惡性貧血現象。
【流行情況】
九江頭槽絛蟲原是兩廣的地方性魚病,現已傳到全國各地,東歐一些國家也有其報導。寄生於草魚、團頭魴、青魚、鰱、鱅、鯪的腸內,以草魚及團頭魴魚種受害最嚴重。草魚在每年育苗初期即開始感染,而且在短期內大部分能發展到嚴重階段。
【診斷方法】
剖開漁腹,剪開前腸擴張部位,即可見白色帶狀蟲體聚居。
【防治措施】
①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②用90%晶體敵百蟲50g混合製成藥面進行投喂,連餵3~6d;③每萬尾魚(9㎝)用南瓜子260g研成粉與500g米糠拌勻投喂,連餵3d;④使君子2.5㎏,葫蘆金5㎏,搗爛煮水成5~10㎏汁液,將汁液拌入7.5~9㎏米糠,連餵4d,其中第二天至第四天的藥量減半;⑤別丁(雙硫二氯酚)按與餌料1:400配製成藥餌,以魚體重量5%。每天投餵2次,連餵5d;⑥丙硫咪唑。每千克魚每天用40㎎,拌飼,每天投餵2次,連續3d。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