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煎堆

九江煎堆

九江煎堆是廣東南海著名傳統風味小吃,“煎堆”曾被成為“碌堆”,唐朝時期就已被作為宮廷中的食品。清朝時,九江人鄒便南改革煎堆製作工藝,改良而成的“九江酥皮大煎堆”非常受歡迎,並在民間普及製作。20世紀30年代初期,九江煎堆已出口至港澳地區及東南亞和美洲各地,同九江雙蒸、魚花一道被譽為“九江三件寶”。1986年,九江煎堆被編入《中國名土特產辭典》。以糯米粉,冰片糖,花生仁,炮谷,白芝麻,桔餅為主要材料,色澤金黃,甘香鬆脆。

基本信息

由來

九江煎堆九江煎堆
廣東人製作煎堆由來已久。明末清初文學家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已有記載:“廣州之俗,以烈火爆開糯谷,名曰爆谷,為煎堆心餡。煎堆者,以糯粉為大小圓,入油煎之,以祭祀祖先及饋親友者也。”清末民初的一首《羊城竹枝詞》也有“珠盒描金紅絡索,饋年呼婢送煎堆”之句,可見當時已有把煎堆作為年宵禮品之俗。早在唐代,狀若圓球的煎堆就已成為宮廷中的食品,也是家家戶戶春節的必備年宵。唐人王梵志有詩讚曰:“貪他油煎追,愛若鳳梨蜜。”“煎堆碌碌,金銀滿屋。它曾被稱為“碌堆”,寓意“一整年都有金銀好運帶來,一整年都有好運伴隨自己”。清光緒末年,九江人鄒便南覺得又硬又圓的煎堆不好入口,就把煎堆的圓球狀改為扁圓狀,同時加入爆谷、花生製成的餡料,令其更加容易食用。通過改良配方工藝,煎堆更加香酥可口,受到鄉親四鄰的喜愛,“九江煎堆”就成為南海美食流傳下來。

手藝傳承

九江煎堆九江煎堆
煎堆是嶺南年宵食品的名角,在唐朝已經非常盛行。“煎堆碌碌,金銀滿屋”,作為饋贈、待客和賀年祭祀的供品,是家家戶戶春節的必備食品。光緒末年,南海九江人鄒便南改革煎堆製作工藝,開設了一間名為“鄒廣珍”牌號的煎堆店,其“九江酥皮大煎堆”廣受歡迎,並在民間普及製作。20世紀30年代初期,九江煎堆便出口至港澳地區及東南亞和美洲各地。現在每到春節,海外的九江鄉親都會想出各種辦法,買些“九江酥皮大煎堆”作年宵。一隻甘香酥脆的煎堆已經成為九江20萬海外僑胞維繫濃濃鄉情的一道獨特記憶。

做法

九江煎堆九江煎堆
原料
糯米粉冰片糖花生仁炮谷白芝麻桔餅花生油。1.皮料:糯米粉9.5公斤(生熟漿比例是7∶3)芝麻(撒面用)750克花生油16.5公斤清水約19公斤
2.餡料:苞谷13.5公斤糖桔餅500克白砂糖13公斤花生仁4.5公斤清水約4.5公斤做法1.將糯米粉150克用清水和成粉團,放人沸水中煮熟,然後加入350克生糯米粉、100克白糖揉成麵團為皮料。
2.紅糖、飴糖加適量清水煮熬成糖膠液,加入爆谷花、花生仁、芝麻仁拌勻成餡,並趁熱按成小團。
3.取皮面55克,包入餡料750克,搓成圓形,灑上一層水後,粘上一層芝麻,即成煎堆生坯。
4.鍋內加植物油燒至六七成熱,放入生坯,炸至膨起呈圓形至熟即可

風味特點

其特點是製作精細、用料考究、皮脆餡香、味道濃烈。餡有十多種料和素葷、甜、淡各種口味以及塊狀、絲狀各種。錦山煎堆選用上乘糯米製作果皮(有些還粘芝麻),用花生油炸熟。不論果皮、果餡都有濃郁的香味。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