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大、永利公司

基本信息

久大、永利公司

正文

久大鹽業公司和永利化學工業公司的通稱。中國近代規模較大的私營鹽業企業和規模最大的私營化工企業。實業家范旭東所創立。
范旭東(1884~1945),湖南湘陰人,早年留學日本,辛亥革命後曾在南京臨時政府財政部任職。1914年、1917年先後創立久大精鹽公司和永利制鹼公司。畢生從事經營化學工業,1945年在重慶去世。
久大鹽業公司初名久大精鹽公司,1914年設於塘沽。在官僚勢力的支持下,獲得迅速發展。抗日戰爭前,先後在塘沽設 6廠(見彩圖);資本由5萬元增至210萬元;年產量由最初的3萬擔增至60萬擔;運銷額約占當時10餘家精鹽公司運銷總額的20~40%。該公司在改良鹽質、衝破引岸制度、發展精鹽工業上是有貢獻的;但由於舊鹽商的抵制,不得不自行擔負起繁重的推銷任務,帶有濃厚的商業性。1922年,與山東鹽商共同組織永裕鹽業公司,承包膠澳鹽田並取得青鹽輸日的專利。1933年在漢口成立鼎昌鹽號,購得引岸鹽票,承銷粗鹽。1936年在江蘇大浦設立分廠。同年,為符合制銷實際,改名為久大鹽業公司。抗日戰爭時期,大浦廠遷四川自貢,經營自流井鹽。塘沽各廠則均為日本侵略軍侵占。抗日戰爭勝利後,該公司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53年實行公私合營,1966年改為國營。

久大、永利公司久大、永利公司
永利化學工業公司,初名永利制鹼公司,1917年設於塘沽,資本40萬元,生產純鹼(兼制燒鹼)。在官僚勢力的支持下,永利被批准制鹼用鹽免稅。由於制鹼技術比較複雜,又受洋商封鎖,在建廠過程中遇到極大困難。1923年鹽務稽核總所英籍會辦乘機公布工業用鹽徵稅條例,企圖扼殺永利於襁褓。在久大資金的挹注下,以化學家侯德榜(1890~1974)為首的永利技術力量自行研究新式制鹼法,1927年獲成功,產品質量趕上英商卜內門的產品,並在萬國博覽會上獲獎。1928~1937年純鹼產量從257981擔增至612410擔;銷量從209491擔增至650005擔,除供應國內市場需要外,且遠銷至日本和東南亞;資本亦增至550萬元。永利出鹼後,與英商卜內門洋鹼有限公司展開激烈競爭。1937年 5月雙方達成協定,在國內及香港按永利占55%、卜內門占45%的配銷比例實行聯營。1934年,通過增加股本、發行公司債籌集資金1200萬元,在江蘇省六合縣卸甲甸興建硫酸銨廠,生產硫酸銨、硫酸、硝酸等。永利制鹼公司遂改名為永利化學工業公司。抗日戰爭時期,塘沽、六合二廠皆為日本侵略軍劫持,另在四川犍為縣五通橋建立川廠。抗日戰爭勝利後,塘沽、六合二廠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52年該公司實行公私合營,1966年改為國營。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