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效應

主角效應的成因

主角效應出現的範圍很廣,幾乎各類小說或動漫都可能出現。雖然會有“配角人氣高於主角”的情況出現,但在武俠小說,言情小說,熱血動漫這幾種類型中,主角效應卻是非常普遍。
歸結起來,成因大致有以下幾種。
一.這些主角通常起點較低,在許多武俠小說和少年漫畫中甚至經常重複“從普通人變成超人”的模式(而言情向小說則時有女主角被兩三方以上男子青睞的情節),讀者方便代入。
二.這些主角往往有無數奇遇,運氣極好,即使歷逢劫難,也能化險為夷,這種天上掉餡餅的幻想滿足了大多數人的白日夢.
三.作品的種種紛爭往往都是最後由主角化解的.主角代表著救世主,讀者就會形成一種自發的崇拜和認同.
四.由於作品範圍廣闊,主角個性差異很大,不同性格的人都能找到與自己相似或心儀的主角

具體表現

1.因為認同某主角的某方面進而對其無限美化,忽視他的缺點和不足.將他由人變成神.不容許別人對其質疑.
2. 以主角為絕對標準來衡量其他人物,凡是和主角關係近的或對主角好的人物便大有好感,凡是和主角做對或傷害主角的人物便討厭反感.而不顧這些人物的個人品質表現.
3.將主角的價值觀看做絕對真理,從而把所有和主角價值觀不同的人物看成反面人物,將人生追求的不同上升到是非善惡的對立.
這幾種特徵可能同時兼併或因人而異,有時會呈階段性特徵遞進出現

主角效應的利弊

正如從眾心理對消費行為的影響有利有弊一樣,主角效應的影響也不能絕對化.
在啟蒙時代,伏爾泰曾把他筆下的人物作為他思想的傳聲筒,這固然宣揚了進步的理念,卻也被後世不少讀者詬病.隨著時代的發展,作者的創作手法更加高明,這個“傳聲筒”的角色自然隱藏得較深,不過把主角作為自己理想的寄託,理念的體現的例子,還是能信手拈來。
先入為主的印象對讀者和觀眾的影響是很大的。一旦對人物抱有某種狂熱或成見,就
難免失去理性的判斷。於是我們會看到,讀者和觀眾對對立人物的一些所為大加渲染,卻對主角方同樣具有的行為視若無睹或百般辯護。
我們還會看到,一些配角人物因為有意無意的錯誤導致主角陷入不利或遭逢劫難,就會被過分地斥責。誠然,錯是錯的,可是這種錯誤被放大,正是主角效應的影響。
同時,“幫主角”還是“幫敵方”是受主角效應影響的人一個很重要的判斷指針。人物可能是沒有變的,因為立場不同了,其形象就坍塌了。
在能力上,受主角效應影響的人對主角方能力的強大不覺突兀,卻對他人能力強於主角或平起平坐感到十分不滿,大斥為不合理。質疑無可厚非,但如果這種質疑本身不足以令人信服,那么就純為主觀情感產物而已。
那么主角效應是否就一無是處呢?也並不是這樣。
如果能受主角的觀念影響,汲取到有價值的東西,那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可是理性判斷,理性思考畢竟是最重要的。這就如同魚和魚竿的比較,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特別是主角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有爭議的時候,就更需要冷靜思考。時常會聽到“因為喜歡他才擁護他的做法”這樣的言論。其實,喜歡是一回事,對具體做法的認可又是另一回事。某一部作品裡的“反派”角色,“錯誤理念”,到了另一部作品就是“主角”和“值得尊敬的信念”,只是看問題的視角不同。
主角效應只是一種最為普遍的表現方式,其實豈獨於主角是如此?所以即使是習慣吐槽主角光環的人,在做出判斷時,也應該想一想,自己的想法究竟是相對客觀的點評,還是純粹為情感的產物?

與主角光環的區別

這兩者不但是對象上有不同,而且實質也有所不同。
主角光環主要是就主角本身而言,對象是“參與者”,而主角效應主要就受影響的讀者或觀眾群而言,對象是“審視者”,不能通用。
同時,具有主角效應的主角雖時常伴隨“主角光環”但是並非完全是這樣。兩者對應的“主角”的集合也不是相等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