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梔逍遙散

丹梔逍遙散又叫八味逍遙散,養血健脾,疏肝清熱。主治肝鬱血虛,內有鬱熱證。丹梔逍遙散又稱加味逍遙散,出自明·薛己編撰的《內科摘要》,薛氏根據肝病特點,針對肝鬱血虛,化火生熱的種種表現,或發熱潮熱;或煩躁易怒;或頭痛目澀;或月經不調、少腹作痛;或小腹脹墜、小便澀痛。丹梔逍遙散根據《醫部全錄》所載方藥為:炙甘草1.5g,當歸3g,芍藥3g,茯苓3g,炒白朮3g,柴胡1.5g,炒梔子1.5g,牡丹皮1.5g。丹梔逍遙散方中柴胡為君,疏肝解郁,使肝氣條達,以復肝用。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丹梔逍遙散又叫八味逍遙散。是調和肝脾劑。

【主要成份】白朮; 柴胡; 當歸; 茯苓; 甘草; 牡丹皮; 山梔; 芍藥 加味逍遙散是在逍遙散的基礎上加丹皮、梔子而成,故又名丹梔逍遙散、八味逍遙散。因肝鬱血虛日久,則生熱化火,此時逍遙散已不足以平其火熱,故加丹皮以清血中之伏火,炒山梔善清肝熱,並導熱下行。臨床尤多用於肝鬱血虛有熱所致的月經不調,經量過多,日久不止,以及經期吐衄等。

【功用】 養血健脾,疏肝清熱。

【主治】 肝鬱血虛,內有鬱熱證。潮熱晡熱,煩躁易怒,或自汗盜汗,或頭痛目澀,或頰赤口乾,或月經不調,少腹脹痛,或小便澀痛,舌紅苔薄黃,脈弦虛數。

【參見】丹梔逍遙丸

臨床發現

丹梔逍遙散可以有效治療抑鬱症。

觀察中藥丹梔逍遙散治療抑鬱症的臨床療效及副反應。

方法:設計抗抑鬱劑麥普替林為對照組,通過隨機雙盲對照試驗,採用國內、外常用多種量表確定療效與副反應,於用藥前及用藥後2、4、6周分別採用Hamilton(HAMD)抑鬱量表、抑鬱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和中醫症狀辯證量表評定藥物療效,用Asberg副反應量表評定副反應。結果:丹梔逍遙散對抑鬱症治療有效,顯效率84%與麥普替林87%無顯著性差異(P0.05);丹梔逍遙散與麥普替林治療後HAMD、SDS和SAS分數均明顯低於治療前(P0.01),兩組間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治療後丹梔逍遙散的Asberg副反應量表分數明顯低於麥普替林(P0.05,結論:丹梔逍遙散治療抑鬱症療效與麥普替林相當,副反應明顯少於麥普替林。

編輯推薦

《丹梔逍遙散》是難病奇方系列叢書之一。詮釋經方奇方,探究臨床套用與作用機制。

文摘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節丹梔逍遙散的來源

丹梔逍遙散最早源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逍遙散,為《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引《醫統》方。原書謂該方:“治肝鬱血虛發熱,或潮熱;或自汗盜汗;或頭痛目赤;或怔忡不寧;或頰赤口乾;或月經不調、肚腹作脹;或小腹重墜、小便澀痛。全方由逍遙散原方當歸、白芍、柴胡、白朮、茯苓、生薑、甘草加丹皮、梔子組成。具有疏肝理脾,和血調經之功用,用於肝瘀脾虛,化火生熱之證。

丹梔逍遙散又稱加味逍遙散,出自明·薛己編撰的《內科摘要》,薛氏根據肝病特點,針對肝鬱血虛,化火生熱的種種表現,或發熱潮熱;或煩躁易怒;或頭痛目澀;或月經不調、少腹作痛;或小腹脹墜、小便澀痛。在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逍遙散基礎上加牡丹皮、梔子以增強疏肝清熱的作用,功能疏肝健脾,和血調經。

第二節 丹梔逍遙散的組成及用法

藥物組成為柴胡、當歸(炒)、芍藥(酒炒)、茯苓、白朮(炒)各一錢,炙甘草、牡丹皮、梔子(炒)各五分,主要治療肝脾血虛內有鬱熱證。

丹梔逍遙散根據《醫部全錄》所載方藥為:炙甘草1.5g,當歸3g,芍藥3g,茯苓3g,炒白朮3g,柴胡1.5g,炒梔子1.5g,牡丹皮1.5g。其功效為調和肝脾、清熱涼血。原主治肝脾血虛有熱,遍身瘙癢,或口燥咽乾,發熱盜汗,食少嗜臥,小便澀滯,瘰癧流注等。

第三節 丹梔逍遙散的功效與主治

【功效】疏肝理脾,和血調經。

【主治】肝瘀脾虛,化火生熱之證。原書謂該方:“治肝鬱血虛發熱,或潮熱,或自汗盜汗,或頭痛目赤,或怔忡不寧,或頰赤口乾,或月經不調、肚腹作脹,或小腹重墜、小便澀痛。根據《內經》:“木郁達之”的原則,首先順其條達之性,開其郁遏之氣,並宜養營血而健脾土,以達養陰補脾之目的。丹梔逍遙散方中柴胡為君,疏肝解郁,使肝氣條達,以復肝用。本品的疏肝之效,歷來被前賢所推崇,《滇南本草》卷一指出:“柴胡行肝經逆結之氣,止左脅肝氣疼痛。”《藥品化義》日:“柴胡性輕清,主升散,味微苦,主疏肝”。臣以當歸、白芍二藥,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功效。 《景岳全書·本草正》謂:“當歸,其味甘而重,故專能補血;其氣輕而辛,故又能行血,補中有動,行中有補,誠血中之氣藥,亦血中之聖藥也。”白芍味苦、酸、甘,性微寒,歸肝、脾經,具有平肝止痛、養血調經之效。《本草備要》曰:“補血、瀉肝、益脾、斂肝陰”。二藥皆入肝經,均能補血,養血柔肝,合用相得益彰,既養肝體助肝用,以治血虛,又防柴胡劫肝陰。佐以白朮、茯苓、甘草健脾益氣,為補氣健脾之要藥,三藥合用使脾氣運化有權,化氣生血。正如《本草衍義》指出:“茯苓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厥也”。《本草匯言》指出:“白朮乃扶植脾胃、散濕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藥。佐以牡丹皮、梔子皆能清熱涼血,其中梔子入營分,能引上焦心肺之熱,屈曲下行,尚可瀉火除煩”。朱震亨云:“瀉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熱厥心痛,解熱郁,行結氣”。牡丹皮亦能人肝膽血分,清血中之浮火。《本草經疏》謂本品:“其味苦而微辛,其氣寒而無毒。辛以散結聚,苦寒除血熱,入血分,涼血熱之要藥”。

方中藥物的功效與主治

(一)牡丹皮

出自《神農本草經》

為毛茛科植物牡丹Paeonia suffr以icosa Andr.的乾燥根皮。產於安徽、山東等地。秋季採挖根部,除去細根,剝取根皮,曬乾。生用或酒炙用。

【藥性】苦、甘,微寒。歸心、肝、腎經。

【功效】清熱涼血,活血祛瘀。

【套用】

1.溫毒發斑,血熱吐衄本品苦寒,人心肝血分。善能清營分、血分實熱,功能清熱涼血止血。治溫病熱入營血,迫血妄行所致發斑、吐血、衄血,可配水牛角、生地黃、赤芍等藥用;治溫毒發斑,可配梔子、大黃、黃芩等藥用,如牡丹湯(《聖濟總錄》);若治血熱吐衄,可配大黃、大薊、茜草根等藥用,如十灰散(《十藥神書》);若治陰虛血熱吐衄,可配生地黃、梔子等藥用,如滋水清肝飲(《醫宗己任篇》)。

2.溫病傷陰,陰虛發熱,夜熱早涼、無汗骨蒸本品性味苦辛寒,入血分而善於清透陰分伏熱,為治無汗骨蒸之要藥,常配鱉甲、知母、生地黃等藥用,如青蒿鱉甲湯(《溫病條辨》)。

3.血滯經閉、痛經、跌打傷痛本品辛行苦泄,有活血祛瘀之功。治血滯經閉、痛經,可配桃仁、川芎、桂枝等藥用,如桂枝茯苓丸(《金匱要略》);治跌打傷痛,可與紅花、乳香、沒藥等配伍,如牡丹皮散(《證治準繩》)。

4.癰腫瘡毒本品苦寒,清熱涼血之中,善於散瘀消癰。治火毒熾盛,癰腫瘡毒,可配大黃、白芷、甘草等藥用,如將軍散(《本草匯言》);若配大黃、桃仁、芒硝等藥用,可治瘀熱互結之腸癰初起,如大黃牡丹皮湯(《金匱要略》)。

【用法用量】煎服,6~12g。清熱涼血宜生用,活血祛瘀宜酒炙用。

【使用注意】血虛有寒、月經過多及孕婦不宜用。

【歷代醫家論述】綜論牡丹皮主要功用及機制。

1.王安道志不足者,足少陰病也,故仲景腎氣丸用之。後人惟知黃柏治相火,不知丹皮之功更勝也。又症堅瘀血留舍腸胃,及陰虛吐血、衄血必用之藥,以能行瘀血,而又能安好血。有破積生新,引血歸經之功,故犀角地黃湯用之。凡婦人血崩,及經行過期不淨,屬虛寒者禁用。又赤者利血,白兼補氣,亦如赤、白芍藥之義。諸家言其性寒,安有辛香而寒者乎?(《本經逢源》)

2.李時珍伏火即陰火也,陰火即相火也。世有專以黃柏治相火,不知丹皮之功更勝,故仲景腎氣丸用之。和血涼血而生血,血熱則枯,涼則生。破積血,積瘀不去則新血不生。通經脈,為吐衄必用之藥。血屬陰本靜,因相火所逼,故越出上竅。治中風五勞,驚癇瘛瘲。筋脈伸縮抽掣為瘛瘲,或手足抽掣,口眼歪斜,卒然眩仆,吐涎身軟,時發時止為癇。皆陰虛血熱,風火相搏,痰隨火涌所致。除煩熱,療癰瘡,涼血,下胞胎,退無汗之骨蒸。張元素日:丹皮治無汗之骨蒸,地骨皮治有汗之骨蒸。神不足者手少陰,志不足者足少陰,故仲景腎氣丸用丹皮,治神志不足也。按《內經》云:水之精為志,故腎藏志,火之精為神,故心藏神。畏貝母、菟絲、大黃,忌蒜、胡荽、伏砒。時珍曰:花白者補,赤者利,人所罕悟,宜分別之。(《本草備要》)

3.張景岳味辛苦,氣微涼,氣味俱輕,陰中陽也。赤者行性多,白者行性緩,人足少陰及手厥陰經。忌葫蒜。涼骨蒸無汗,散吐衄於血,除產後血滯寒熱,祛腸胃蓄血瘕堅,仍定神志,通月水,治驚搐風癇,療癰腫諸痛。總之,性味和緩,原無補性,但其微涼而辛,能和血涼血生血,除煩熱,善行血滯,滯去而鬱熱自解,故亦退熱。用此者,用其行血滯而不峻。(《景岳全書》)

4.《本經疏證》 心為牡藏,牡丹色丹屬心,氣厚味薄,為陽中之陰,心者體陰用陽,其所主血脈……;味辛則能通,氣寒則能降,是以不為補劑,而為通劑。凡血之所至,氣必至焉,血不宣則氣亦壅,氣壅則不能衛外而為固。於是陽與陰相爭,氣與血相薄,而為寒熱,血宣氣行,外入者不解自去,此牡丹之首功,在鱉甲煎丸所由取重也。大抵牡丹入心,通血脈中壅滯,與桂枝頗同,桂枝氣溫,故所通者血脈中寒滯,牡丹氣寒,故所通者血脈中熱結。桂枝究系枝條,其性輕揚,故凡沉寒痼冷,未必能通,牡丹則本屬根皮,為此物生氣所踞,故積熱停瘀,雖至成體有象,皆能削除淨盡,此則非特性寒性熱之殊矣。牡丹有枝有葉,有花有實,皆所不用,獨用其根者,則以凡物有實,則生氣繫於實,根株遂朽,此雖成實,生條布葉之具,仍在於根,是其氣全在根,非莖條花葉所能該耳。是其微義,不可不觸類旁通者也。

嘗讀《素問·大奇論》而疑之,謂:“心脈滿大,癇瘛筋攣,肝脈小急,癇瘛瘲攣”。肝心同為血髒,滿大小急之殊,不啻霄壤,何以發病正相同也?解之者曰:心屬火,火有餘,則脈滿大而血乾涸,肝屬木。木感寒,則脈小急而氣窘迫。不知病因於驚,驚則氣血亂,氣亂則入於經脈,心氣為之滿大,血亂則出於血室,肝氣為之小急,是心之盛與肝之衰,理實相連,不可分也。雖然,此非牡丹所能治也。由驚而癇,,由癇而瘛瘲,此則牡丹之所能治矣。本經言牡丹主中風瘛疚驚癇邪氣,明瘛瘲有由於中風者,有不由於中風者,日中風瘛瘲,則與瘛瘲之不由中風者有別矣。驚癇有有邪氣者,有無邪氣者,日驚癇邪氣,則與驚癇之無邪氣者有別矣。再證之以別錄所主時氣頭痛,客熱五勞,勞氣頭腰痛風噤癲疾,則凡風熱之中血分者,為牡丹所專治,無可疑矣。獨是牡丹人心,通行血分,能行血中久痼瘀結,雖至化膿,亦所擅長,假如血結不流,不有血脈虛而縱弛者乎;不有脈隨血聚而拘急者乎;不有因血結而熱生,因熱薰而驚癇者乎?由此以觀,則牡丹之用,未為不廣也。

5.巢元方寒溫失節,致臟腑虛弱,食飲不消,聚結在內,漸染生長,塊段盤牢,不動移者為症;又日:冷熱不調,飲食不節,積在腹中,或腸胃之間,與髒相結,搏其牢強,推之不移日症;又日:產後髒虛,余血不盡,為風冷所乘,血則凝結成症。由是推之,瘕堅不必皆由瘀,特動者為在氣,不動者為在血,故症不能不謂為血分之病,則病症堅者不必不有瘀,特瘀有不為症堅者,故日癜堅瘀血也。症堅瘀血有舍於臟腑之隙者,有留於經絡之交者,不能盡在腸胃,惟在腸胃者,為牡丹所主,故日治瘕堅瘀血腸胃也。何以知其在腸胃耶?蓋在胃必妨食飲,在小腸必妨溲溺,在大腸必妨大解。氣血既結,則不能流動之氣血聚而歸之,故腹中既有形,兼嘔血者溺血者下血者,皆為牡丹所宜,以此類推,百無一失矣。

仲景治症堅瘀血,用牡丹者,推桂枝茯苓丸和溫經湯兩方。兩方所主之證,不得雲在腸胃也。其亦有說歟?夫桂枝茯苓丸證,胎動在上,漏下不止,是為症在小腸,故血從前陰下也;溫經湯證,少腹里急,腹滿煩熱,唇乾下痢,是瘀在大腸,故谷道窘急而痢也。且病有暫有常,自其同者觀之,則熱迫沖任而下血,滯積腸胃而腸癖,計亦不甚相遠也。自其異者觀之,則妊娠下血,必不久而胎墮,決不能按期自行自止至三月矣。腸癖暮即發熱,不劇必差,未有常常如是能至數十日者,此何以故?則以下血腸癖為暴病故也。若症堅瘀血,積久方病,既病亦不驟愈,故雖同在腸胃,而有久暫之殊,遂使治有天淵之別。本經於瘕堅瘀血在腸胃必下留舍二字者此也。或謂瘀在大腸,未必下痢,或者阻礙水道,故小水人大腸而下痢歟?非也。夫滯在大腸,亦能下痢,瘀何獨不然,若小便則必不以瘀而礙。傷寒論云: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者,血證諦也。以小便由氣化,氣分無病,小便必調,為可據矣。溫經湯證,暮即發熱,手掌煩熱,唇口乾燥;大黃牡丹湯證,時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可知瘀血癰膿在大腸者,必兼表證。,蓋大腸與肺為表里,大腸病,必延及肺,肺主皮毛,則寒熱矣。溫經湯證,少腹里急,腹滿下痢,而不雲小便不利;大黃牡丹湯證,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小便自調,又可知大腸雖逼處膀胱,但氣不病,終不為膀胱害也。牡丹本經主療癰瘡,金匱要略中排膿散、排膿湯、王不留行散,皆不用,腸癰二方,則一用一不用,千金方治諸疔腫癰疽瘡漏,皆不用,腸癰三方,畢用之。可知牡丹為物,非特主症堅瘀血留舍腸胃,即癰膿亦必涉及腸胃,方可用矣。然牡丹何以獨能去腸胃中壅結瘀積也?蓋心屬火而主降,牡丹氣寒味辛微苦,辛則能開,苦則能降,故心交於腎,而膀胱之化行,若有所隔礙者,牡丹在所必須,此腎氣丸用之也。非特此也。胃者受盛之府,腸者傳化之府,既受而盛,則非火莫化,既化而傳,則非火莫行,牡丹非能助火之行也。凡火結不行者,牡丹能開降之,此所以專主留舍腸胃中症堅瘀血也。

腎氣丸之治,在金匱要略中有四,而皆涉及小便,與牡丹無涉者也。牡丹果何為者哉?金匱真言論云: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水熱穴篇云:腎者胃之關,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夫腎兼畜水火,火不宣則水不行,水不行則火益餒。於是不行之水郁而生熱,益餒之火暗而不燃,水中有熱,則小便反多,火中有寒,則小便不利。水中有熱,火中有寒,非牡丹色丹氣寒味辛苦者,孰能治之?此附桂之壯陽,地黃之滋水,雖能為之開闔,不能為轉其樞,則牡丹之功不小矣。是方也,養陰之力雖厚,振陽之力亦雄。養陰之力厚,恐其水中之熱延留,故必以牡丹泄陰中之陽者佐之;振陽之力雄,恐其燥急而難馴,故以山茱萸於陰中攝陽者輔之也。

6.《本草新編》 牡丹皮,味辛、苦,氣微寒,陰中微陽,無毒。種分赤、白,性味卻同。人腎、肝二經,兼人心包絡。涼骨蒸之熱,止吐血、衄血、嘔血、咯血,兼消瘀血,除瘕堅,定神志,更善調經,止驚搐,療癰腫,排膿諸痛。亦臣、佐使之藥,而不可為君也。仲景張夫子入之八味丸中,所以治漢武帝消渴之證也。消渴,本是熱證,方中加入桂、附,以火治火,奇矣。蓋此火乃相火,而非火。相火者,虛火也。實火可瀉,虛火必須滋補;陽火可以水折,陰火必須火引。地黃湯中既用熟地、山藥以滋陰,不用桂、附以引火,則火不歸源,而渴終不可止。但既用桂、附以引火,而火歸於下焦,而上焦餘熱,何能頓清。吾恐命門之火已歸於腎宮,心包之火仍炎於心位,熱必余焰尚存,而渴仍不止也。故方中又加入牡丹皮,調和於心、肝、腎之際,滋腎而清其肝中之木,使木不助心包之火。而牡丹皮又自能直入於膻中,以涼其熱,下火既安,而上火亦靜,火宅之中,不成為清涼之境乎。

目錄

上篇 理論研究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節 丹梔逍遙散的來源

第二節 丹梔逍遙散的組成及用法

第三節 丹梔逍遙散的功效與主治

一、方中藥物的功效與主治

二、丹梔逍遙散的功效與主治

第四節 丹梔逍遙散的臨床套用

第二章 古今醫家的論述

中篇 臨床研究

第一章 內科病證

第一節 精神系統疾病

一、氣鬱證

二、中風后抑鬱症

第二節 風濕系統疾病

一、纖維肌痛綜合徵

二、痹症

第三節 泌尿系統疾病

淋證

第四節 消化系統疾病

一、膽汁反流性胃炎

二、慢性糜爛性胃炎

三、功能性消化不良

四、慢性膽囊炎

五、慢性B型肝炎

第五節 心血管系統疾病

一、心臟神經官能症

二、室性早搏

第六節 內分泌系統疾病

消渴

第七節 生殖系統疾病

慢性前列腺炎

第八節 呼吸系統疾病

一、咯血

二、急性支氣管炎

第九節 腫瘤科疾病

癌症伴抑鬱

第十節 神經內科疾病

一、緊張性頭痛

二、神經性頭痛

三、偏頭痛

第二章 婦科病證

第一節 更年期綜合徵

第二節 痛經

第三節 青春期功能性子宮出血

第四節 功能性子宮出血

第五節 經間期出血

第六節 先兆流產

第七節 藥物流產後出血

第八節 逆經

第九節 附屬檔案炎

第十節 經前期綜合徵

第十一節 月經失調

第十二節 慢性盆腔炎

第十三節 慢性盆腔疼痛

第十四節 乳頭溢液

第十五節 乳腺增生

第十六節 乳腺癌內分泌綜合徵

第十七節 宮頸糜爛

第三章 兒科病證

第一節 小兒遺尿症

第二節 小兒青盲

第四章 皮膚科病證

第一節 慢性蕁麻疹

第二節 黃褐斑

第三節 痤瘡

第四節 神經性皮炎

第五節 扁平苔癬

第五章 五官科病證

第一節 暴盲

第二節 失音

第三節 復發性口腔潰瘍

下篇 實驗研究

第一章 丹梔逍遙散製劑研究

第二章 藥理研究

第一節 丹梔逍遙散中組成中藥的藥理研究

一、丹皮

二、梔子

三、茯苓

四、白芍

五、白朮

六、柴胡

七、當歸

八、生薑

九、薄荷

十、甘草

第三章 丹梔逍遙散全方藥理作用

一、保護肝細胞的免疫功能

二、對神經系統及抗衰老作用的影響

中藥方劑之丹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