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

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

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 (簡稱中關村管委會)是負責對中關村一區十六園(包括東城園、西城園、朝陽園、海淀園、豐臺園、石景山園、門頭溝園、房山園、通州園、順義園、大興-亦莊園、昌平園、平谷園、懷柔園、密雲園、延慶園,以下簡稱園區)發展建設進行綜合指導的市政府派出機構。 部門領導:隋振江 、郭洪、宣鴻、王汝芳 、侯雲 、劉航、陳文奇、趙清。

基本信息

簡介

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簡稱中關村管委會)是負責對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包括海淀園、豐臺園、昌平園、電子城、亦莊園、德勝園、石景山園、雍和園、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通州園)發展建設進行綜合指導的市政府派出機構。  

發展歷程

中關村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初電子一條街(1983年1月——1988年4月)
1980年10月23日,此前曾兩次到美國矽谷參考的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春先與6名科技人員一起,在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的支持下,成立北京電漿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這一舉動拉開了科技人員面向市場、自主創業的序幕。1984年前後,中關村地區有了一批“下海”經商的科技人員,他們通過創辦民營科技企業的方式,探索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途徑。到1987年,以“兩通兩海”(即四通公司、信通公司、科海公司、京海公司)為代表的近百家科技企業聚集在自白石橋起沿白頤路(今中關村大街)向北至成府路和中關村路至海淀路一帶、東至學院路,形成大寫的英文字母“F”型地區,被人們稱為“電子一條街”。
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時期(1988年5月——1999年5月)
1988年5月10日,國務院正式批准《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暫行條例》,並規定,以中關村地區為中心,在北京市海淀區劃出100平方公里左右的區域為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的政策區範圍。5月20日,北京市政府印發《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暫行條例》,由此,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正式成立。1994年4月,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批准將豐臺園、昌平園納入實驗區政策區範圍。1999年1月,經國家科委批准,試驗區區域再次調整,將電子城、亦莊園納入實驗區政策區範圍。從此,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形成“一區五園”的空間格局。
中關村科技園區時期(1999年6月——2009年2月)
1999年6月5日,國務院印發《關於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有關問題的批覆》,原則同意北京市政府和科技部《關於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的請示》中關於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的意見和關於中關村科技園區的發展規劃。8月10日,北京市政府發出通知,決定將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管理委員會更名為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2006年1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告第五批通過審批的20家國家級開發區(2006年第3號)。調整後的中關村科技園區總面積為23252.29公頃,包括海淀園、豐臺園、昌平園、德勝園(含雍和園)、電子城(含健翔園)、亦莊園(包括通州光機電一體化園區和通州環保園區、石景山園、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等,形成了“一區十園”的空間格局)。
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時期(2009年3月——至今)
2009年3月13日,國務院《關於同意支持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批覆》發布,明確中關村科技園區的新定位是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目標是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2010年12月23日,北京市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條例》。該條例明確規定:“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由海淀園、豐臺園、昌平園、電子城、亦莊園、德勝園、石景山園、雍和園、通州園、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以及市人民政府根據國務院批准劃定的其他區域等多園構成。”

園區發展

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起源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關村的發展建設,國務院先後5次做出重要決定。1988年5月,國務院批准成立北京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中關村科技園區前身),由此中關村成為中國第一個高科技園區;1999年6月,國務院要求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2005年8月,國務院做出關於支持做強中關村科技園區的決策;2009年3月13日,國務院批覆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要求把中關村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這也是我國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2011年1月26日,國務院批覆同意《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成為中關村發展新的重大里程碑。

經過20多年的發展建設,中關村已經聚集以聯想、百度為代表的高新技術企業近2萬家,形成了以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能源環保、新材料、先進制造、航空航天為代表,以研發和服務為主要形態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形成了“一區多園”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成為首都跨行政區的高端產業功能區。 
中關村是我國科教智力和人才資源最為密集的區域,擁有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為代表的高等院校近40所,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所屬院所為代表的國家(市)科研院所200多所;擁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67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27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8個;大學科技園24家,留學人員創業園29家。中關村是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首批授予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留學歸國創業人才超過1.5萬人,累計創辦企業超過5000家,是國內留學歸國人員創辦企業數量最多的地區。北京市共有中央“千人計畫”人才301人,其中80%在中關村地區;創業類“千人計畫”人才45人。“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的161名人才,75%以上聚集在中關村地區。成長出以聯想的柳傳志、百度的李彥宏、博奧生物的程京、中星微電子的鄧中翰、科興生物的尹衛東、碧水源的文劍平、神霧熱能的吳道洪、創新工場的李開復等為代表的一批國內外有影響的新老企業家。2011年3月,中組部、國家發改委等15箇中央部門和北京市聯合印發了《關於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人才特區的若干意見》,中關村加快建設人才特區。
中關村每年發生的創業投資案例和投資金額均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左右;上市公司總數達到224家,其中境內145家,境外79家,62家企業在境內創業板上市,初步形成了創業板中的“中關村板塊”。中關村將建立並完善政府資金與社會資金、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有機結合的科技金融創新體系,建設國家科技金融創新中心。
中關村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和北京市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取得了大量的關鍵技術突破和創新成果,湧現出漢卡、漢字雷射照排、超級計算機、非典和人用禽流感疫苗等一大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為航天、三峽工程和青藏鐵路等國家重大建設項目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中關村企業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超過50項,承接的“863項目”占全國的四分之一,“973項目”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創製了TD-SCDMA、McWill、閃聯等86項重要國際標準,798項國家、地方和行業標準;中關村技術交易額達到全國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80%以上輸出到北京以外地區。
2011年初步統計數據,中關村企業總收入1.92萬億元,約占全國高新區的七分之一,同比增長20.9%,對北京市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到24%。
中關村“一區多園”的空間格局包括海淀園、豐臺園、昌平園、電子城、亦莊園、德勝園、雍和園、石景山園、通州園、中關村大興生物醫藥基地等十個園區。 “十二五”期間,中關村將繼續完善“一區多園”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重點建設“兩城兩帶”,即中關村科學城、未來科技城和由海淀北部、昌平南部和順義部分地區構成的北部研發服務和高技術產業帶,以及由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大興和通州、房山的部分地區構成的南部高技術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帶,促進高端產業集群發展。
面向未來,中關村示範區將秉承面向世界、輻射全國、創新示範、引領未來的宗旨,堅持“深化改革先行區、開放創新引領區、高端要素聚合區、創新創業集聚地、戰略產業策源地”的戰略定位,服務於首都世界城市的建設,力爭用10年時間,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主要職責

(一)貫徹落實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研究擬訂園區的發展戰略和規劃,參與組織編制園區有關空間規劃,組織研究園區相關改革方案,促進可持續發展。 
(二)研究制定園區發展和管理的相關政策,起草相關地方性法規草案、政府規章草案。 
(三)協調整合各類創新資源,開展園區創新創業、高新技術研發及其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資源、中介組織、智慧財產權保護等方面的促進和服務工作。 
(四)負責管理市財政撥付的園區發展專項資金,並協助有關部門監督專項資金的使用。 
(五)根據市政府授權,對北京中關村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市級財政投入資金履行出資職責,依法對其國有資產進行監督管理,並加強業務指導。 
(六)指導各園的工作,承擔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領導小組的日常工作,負責園區內各類協會組織的聯繫工作。 
(七)開展園區國際交流與合作,提升園區國際化發展水平。 
(八)承擔園區外事、宣傳、聯絡等工作。 
(九)承辦市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機構設定

辦公室
主要職責:負責本機關的政務工作;負責公文處理、信息、議案、建議、提案和信訪、檔案、保密工作,以及重要會議、活動的組織工作;負責重要檔案和會議決定事項的督查工作;負責機關聯絡接待、服務保障、安全保衛等工作;負責機關信息化建設工作。
負 責 人:許漢明
辦公地址:海淀區阜成路73號裕惠大廈C座12層
產業發展促進處
主要職責:研究和擬訂園區產業規劃和政策並組織實施;督促落實發展園區高新技術企業的各項政策;促進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扶持高新技術企業做強做大。
負 責 人:張宇蕾
辦公地址:海淀區阜成路73號裕惠大廈C座11層
自主創新能力建設處
主要職責:研究和擬訂園區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的規劃、政策並組織實施;推動園區產業技術聯盟的組建和發展;推動關鍵技術的示範套用;建設園區技術創新服務體系;促進園區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協調園區智慧財產權保護和促進工作,推動園區技術標準創新工作。
負 責 人:孫曉峰
辦公地址:海淀區阜成路73號裕惠大廈C座5層
規劃建設協調處
主要職責:研究制訂園區發展規劃並協調組織實施;參與組織編制園區的空間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生態規劃等工作;負責園區重大建設項目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負 責 人:羅瀛
辦公地址:海淀區阜成路73號裕惠大廈A座15層
科技金融處
主要職責:負責研究提出園區投融資體系建設方案;研究分析園區投融資發展狀況,並提出政策建議,搭建園區投融資政策平台;推動園區企業的股權交易和上市融資工作;組織協調投融資機構為園區產業發展提供支持,發展適合園區企業的多種融資方式,促進科技與金融的結合;促進園區信用體系建設工作。
負 責 人:何存
辦公地址:海淀區阜成路73號裕惠大廈C座12層
人才資源處
主要職責:研究擬訂園區人才資源發展戰略規劃;研究擬訂園區培養、吸引、使用人才等方面的有關政策,並協調組織實施;建立健全人才資源的服務體系,最佳化園區人才發展環境。
負 責 人:李志磊
辦公地址:海淀區阜成路73號裕惠大廈C座11層
創業服務處
主要職責:研究擬訂園區創業服務體系的發展規劃,提出創業服務政策措施並組織實施;促進大學科技園、孵化器、行業協會和社會中介組織建設,搭建創業服務平台;整合園區創業服務資源,完善園區創業服務體系和環境。
負 責 人:楊彥茹
辦公地址:海淀區阜成路73號裕惠大廈A座19層
經濟分析處
主要職責:協助統計主管部門開展園區統計調查工作;配合統計主管部門建立健全園區經濟運行、重點產業評測及預測預警系統;跟蹤分析國內外相關地區和相關產業發展情況;利用統計資料開展統計分析工作,為園區發展提供服務。
負 責 人:劉衛東
辦公地址:海淀區阜成路73號裕惠大廈C座10層
國際交流合作處
主要職責:負責園區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工作;負責園區派遣人員因公臨時出國(境)和邀請外國經貿科技人員來華事項的審批工作;負責園區駐海外聯絡處的建設、聯絡和管理工作。
負 責 人:盧江
辦公地址:海淀區阜成路73號裕惠大廈C座10層
研究室(法制處)
主要職責:研究擬訂園區發展規劃;承擔園區體制和機制創新及其配套改革措施的研究工作;組織研究園區發展建設中的重大問題,並提出相關對策、建議;起草有關地方性法規草案、政府規章草案及配套檔案;組織有關地方志、年鑑的編纂工作。
負 責 人:蔣海軍
辦公地址:海淀區阜成路73號裕惠大廈C座9層
宣傳處
主要職責:負責園區宣傳工作,制定園區宣傳方案並組織實施;組織園區新聞發布會;組織園區重要活動、重要工作的新聞報導工作。
負 責 人:孫雙琴
辦公地址:海淀區阜成路73號裕惠大廈C座10層
財務處
主要職責:負責園區發展專項資金預算編制和管理工作;協助有關部門監督專項資金的管理使用;負責園區的建設與發展專項資金的內部審計工作;負責本機關的財務工作;配合財稅部門開展園區財政稅收政策的研究和落實工作;承擔北京中關村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工作。
負 責 人:楊榮蘭
辦公地址:海淀區阜成路73號裕惠大廈C座5層
監察處
主要職責:履行派駐紀檢監察機構職責。
負 責 人:武愛梅
辦公地址:海淀區阜成路73號裕惠大廈A座19層
人事處
主要職責:負責機關及所屬單位的幹部人事、機構編制、教育培訓及退休人員的管理服務工作。
負 責 人:劉景昶
辦公地址:海淀區阜成路73號裕惠大廈C座9層
機關黨委
主要職責:負責本機關及所屬事業單位的黨群工作。
負 責 人:李焱
辦公地址:海淀區阜成路73號裕惠大廈C座9層

領導介紹

苟仲文
職務: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兼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黨組書記。
個人基本信息:中共黨員、在職研究生、管理學博士。
郭 洪
職務:中關村管委會黨組副書記、主任。
個人基本信息:男,中共黨員,碩士研究生。
工 作 分 工 :負責全面工作,分管審計工作、中關村創新戰略研究專項工作辦公室。
馬勝傑
職務: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
個人基本信息:男,中共黨員,博士研究生。
工 作 分 工 :負責行政辦公、中關村創新平台運行協調、人才特區、創業服務、中關村科學城工作。分管辦公室、人才資源處、創業服務處、中關村人才特區建設促進中心。聯繫企業家顧委會。
楊建華
職務: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
個人基本信息:男,中共黨員,碩士研究生。
工 作 分 工 :負責政策先行先試、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科技金融、中關村示範區團工委、青聯工作。分管自主創新能力建設處、科技金融處。
廖國華
職務:中關村管委會黨組成員、副主任。
個人基本信息:男,中共黨員,博士研究生。
工 作 分 工 :分管規劃建設協調處、科技金融處、經濟分析處;分管中關村發展集團、中關村科技創業金融服務集團有限公司。
王汝芳
職務: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
個人基本信息:男,九三學社社員,博士研究生。
工 作 分 工 :分管創業服務處、研究室、財務處,負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關工作。
侯雲
職務:中關村管委會黨組成員、副主任。
個人基本信息:女,中共黨員,碩士研究生。
工 作 分 工 :分管監察處。
張茂盛
職務:中關村管委會委員。
個人基本信息:男,中共黨員,大專。
工 作 分 工 :分管中關村政府採購促進中心。
李翔
職務:中關村管委會委員。
個人基本信息:男,中共黨員,大學。
工 作 分 工 :分管中關村高科技產業促進中心,負責標準、專利、開放實驗室有關工作。
劉 航
職務:中關村管委會委員。
個人基本信息:男,中共黨員,大學學歷,碩士。
工 作 分 工 :負責宣傳工作;負責智慧財產權、標準、檢驗檢疫、海關等日常工作;兼任新聞發言人。分管宣傳處。

​隋

職 務:北京市副市長,中關村管委會黨組書記。
個人基本信息:男,中共黨員,在職研究生,經濟學碩士。​
郭 洪​​職 務:中關村管委會黨組副書記、主任。
個人基本信息:男,中共黨員,在職研究生、工商管理碩士。
工 作 履 歷 :曾任北京市體改辦綜合處副處長、股份制處處長,北京市國資委政策法規處處長,中關村管委會黨組成員、副主任,中關村管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中關村管委會黨組書記、主任。2009年11月任現職。
工 作 分 工 :負責全面工作。分管審計工作和中關村創新戰略研究專項工作辦公室。
​宣 鴻​職 務:中關村管委會黨組成員、副主任。
個人基本信息:男,中共黨員,在職研究生、經濟學碩士、工商管理碩士。
工 作 履 歷 :曾任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國際技術交流中心副主任、國際合作處(國際技術交流中心)處長(主任)、國際合作處(國際技術交流中心)處長(主任)兼北京華在線上電技術裝備公司進出口部經理,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院長助理、國際合作處處長兼北京華在線上電技術裝備公司總經理,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黨委委員、副院長,中關村發展集團副總經理,中關村發展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2012年4月任現職。
工 作 分 工 :負責行政辦公、中關村創新平台運行協調、產業發展促進、規劃建設、現代服務業試點、機關黨建、幹部人事工作。分管辦公室、產業發展促進處、規劃建設協調處、人事處、機關黨委、中關村高科技產業促進中心。聯繫示範區展示交易中心。
​王

​職 務: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
個人基本信息:男,九三學社社員,在職研究生、經濟學博士。
工 作 履 歷 :曾任北京物資學院研究生部副主任、研究生部主任。2010年7月任現職。
工 作 分 工 :負責科技金融、財務管理、國資監管工作。分管科技金融處、財務處、資產監管和審計處。
​侯 雲​職 務:中關村管委會黨組成員、中共北京市紀委駐中關村管委會紀律檢查組組長。
個人基本信息:女,中共黨員,在職研究生,管理學博士。
工 作 履 歷 :曾任北京市政府辦公廳秘書三處副處長、秘書二處副處長、秘書二處處長。2011年8月任現職。
工 作 分 工 :負責紀檢監察工作。分管監察處。
劉 航​​職 務:中關村管委會委員。
個人基本信息:男,中共黨員,大學,經濟學碩士。
工 作 履 歷 :曾任國家信息產業部信息化推進司(國家信息化辦公室)綜合處副處長,國家信息產業部辦公廳部長辦公室秘書(副處級)、部長辦公室秘書(正處級),北京市政府辦公廳秘書(正處級),中關村管委會辦公室主任、自主創新能力建設處處長。2011年12月任現職。
工 作 分 工 :負責政策先行先試、創業服務、中關村科學城、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宣傳、政策研究、法制、史志工作;兼任新聞發言人。分管自主創新能力建設處、創業服務處、宣傳處、研究室(法制處)。聯繫企業家顧委會。


​職 務:中關村管委會委員。
個人基本信息:男,中共黨員,在職研究生,工學碩士。
工 作 履 歷 :曾任解放軍第二炮兵機關副處長、處長、副部長。2015年5月任現職。
工 作 分 工 :負責軍民融合科技創新、政府採購、區域合作、展示推介工作。分管軍民融合創新工作處、中關村政府採購促進中心。
​趙 清​職 務:中關村管委會委員。
個人基本信息:女,中共黨員,在職研究生,管理學博士。
工 作 履 歷 :曾任北京市教委科學技術與研究生工作處副處長、科學技術與研究生工作處(市學位委員會辦公室)處長(主任)。2016年2月任現職。
工 作 分 工 :負責人才特區、統計分析、信息化、中關村示範區團工委、青聯工作。分管人才資源處、經濟分析處、中關村人才特區建設促進中心。

先行先試

2010年年底,國務院同意支持中關村實施“1+6”系列新政策,“1”是搭建中關村創新平台,“6”是在科技成果處置權和收益權、股權激勵個人所得稅、中央單位股權激勵審批方案、科研項目經費管理體制、統一監管下的全國場外交易市場和完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等方面實施6項新政策,進一步加大了中關村體制機制創新和先行先試力度。
中關村創新平台已於2010年12月31日正式掛牌運行,下設8個具體辦事機構,19個國家部委相關司局參與平台工作,31個北京市相關部門派駐人員到平台辦公,重點圍繞示範區和人才特區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重大事項,共同推進先行先試政策,聯合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項目,初步形成了集中辦公、主動受理、聯合審批、一條龍服務的工作機制。依託中關村創新平台,北京市與科技部等6部委分別建立了部市會商機制,與財政部等4部委聯合開展發展現代服務業試點,與總參謀部、總後勤部、總裝備部和海軍簽署戰略合作協定共同促進軍民融合創新發展。
依託中關村創新平台,加快協調推動6項先行先試政策,中央部委共牽頭出台了支持中關村先行先試政策檔案12項,北京市出台了20餘項配套實施檔案。有效激發了科研單位、企業和科技人員研發創新的積極性,政策引導帶動效應初步顯現。目前,示範區實施股權激勵單位近500家;500餘家企業享受了稅收試點政策,910家企業的4868個項目通過企業研究開發項目鑑定;1235個重大項目納入科研經費管理改革試點;1364家企業遞交了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申報材料,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282家。六項新政具體如下:
關於科技成果處置和收益權改革試點。財政部印發了在中關村示範區開展中央級事業單位科技成果處置權和收益權改革的兩個試點檔案,明確了一次性處置價值在800萬元以下的科技成果,中央級事業單位可以自主處置;科技成果處置和對外投資形成股權初次處置的收益,扣除獎勵後,分段按比例留歸單位,統籌用於科研及相關技術轉移工作。北京市也制訂了市屬事業單位科技成果處置權收益權改革的試點政策和工作程式。 
關於股權激勵試點。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務院國資委中科院已分別制定了本系統股權激勵試點方案審批實施細則,並開始實施審批。 
關於稅收政策試點。針對示範區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職工教育經費稅前扣除、股權獎勵個人所得稅三項試點政策,市財政和國、地稅部門制定了北京市實施細則,積極組織企業申報辦理。 
關於科研項目經費管理改革試點。財政部印發了《關於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開展科研項目經費管理改革試點的意見》,支持以企業為主體實施關鍵技術研發和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開展公開招標試點。支持創新領軍人才或團隊自主使用科研經費,對重大科技項目開展以科技成果產業化為評價導向的科研項目經費分階段撥付和後補助的試點。市有關部門起草了在中關村示範區開展試點的實施細則,已得到科技部、財政部的支持。 
關於建設統一監管下的全國場外交易市場。建立了北京市推動全國場外交易市場工作領導小組。中關村代辦股份轉讓試點掛牌及通過備案企業總數已達到119家。目前,在證監會的領導下,正在開展中關村代辦股份報價轉讓系統試點工作總結,並將儘快提出統一監管下的全國場外交易市場建設方案上報國務院。
關於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試點。科技部、財政部、稅務總局印發了《關於完善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試點工作的通知》,對中關村示範區內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條件和程式進行了補充和調整,支持擁有技術秘密和註冊不足一年的企業申報,完善了對企業的科技研究開發管理水平、總資產和銷售額增長率等指標的市場評價,北京市制定了《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技術秘密鑑定辦法》等配套檔案。 

人才特區

中關村是我國科教智力和人才資源最為密集的區域,聚集中國近四成的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承擔了三分之一左右的國家“863”項目、“973”項目及近千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中關村核心區擁有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為代表的32所高等院校,206個國家及北京市科研院所。中關村擁有67個國家重點實驗室、55個國家工程中心或工程技術中心;由大學科技園、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留學人員創業園組成的各類孵化機構超過100家,為中小型創業企業提供財務代理、法律諮詢、投融資、擔保貸款、創業輔導和創業培訓等多方面服務。 

中關村正在率先建設第一個國家級人才特區,構築我國人才發展的戰略高地,打造全球高端創新創業人才的集聚地和體制機制創新的示範區,實現人才優先發展。中關村是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首批授予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留學歸國創業人才超過1.5萬人,累計創辦企業6000餘家,活躍的企業超過2000多家,是國內留學歸國人員創辦企業數量最多的地區。2011年,人才特區共引進海內外人才1962人,新增海外高層次人才170人。目前,北京地區共引進“千人計畫”入選專家467人,占全國入選總數的28.2%,227人入選了“海聚工程”。成長出以聯想的柳傳志、百度的李彥宏、博奧生物的程京、中星微電子的鄧中翰、科興生物的尹衛東、碧水源的文劍平、神霧熱能的吳道洪、創新工場的李開復等為代表的一批國內外有影響的新老企業家。2011年3月,中組部、國家發改委等15箇中央部門和北京市聯合印發了《關於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人才特區的若干意見》,要求中關村率先確立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布局,建設人才特區,並給予了13條創新人才政策支持,這是中央為構築我國人才發展戰略高地、建設人才強國做出的又一項重大戰略舉措。為貫徹落實人才特區的若干意見,北京市迅速行動,制定了《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加快建設中關村人才特區行動計畫(2011–2015年)》,全面落實人才特區的建設任務。用足用好中關村先行先試系列政策、國家支持人才特區建設的重大政策,推行10項具體支持政策,大力最佳化人才發展的巨觀環境。

科技金融

中關村初步形成了“一個基礎,六項機制,十條渠道”的中關村投融資模式。“一個基礎”是指以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為基礎,以信用促融資,以融資促發展。“六項機制”是指信用激勵機制、風險補償機制、以股權投資為核心的投保貸聯動的機制、銀政企多方合作機制、分階段連續支持機制、市場選擇聚焦重點機制。“十條渠道”包括天使投資、創業投資、境內外上市、代辦股份轉讓、擔保融資、企業債券和信託計畫、併購重組、信用貸款、信用保險和貿易融資、小額貸款。實施金融支持中關村企業做強做大的四項措施:一是實施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政府股權投資引導和股權激勵政策;二是支持企業境內外上市,形成“中關村板塊”;三是實施支持中關村企業承接國家重大建設工程招投標的融資支持政策;四是實施中關村企業併購重組計畫。 
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以創業板和中關村代辦系統為重點,支持企業做強做大。截止2012年4月,中關村上市公司總數達到210家,其中境內131家,境外79家,50家企業在境內創業板上市,初步形成了創業板中的“中關村板塊”。中關村每年發生的創業投資案例和投資金額均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左右。中關村代辦股份報價轉讓試點工作成效顯著(又稱“新三板”),代辦系統累計已掛牌及通過備案企業119家。在總結中關村代辦試點工作基礎上,證監會正在積極推進統一監管下的全國場外交易市場建設。中關村將建立並完善政府資金與社會資金、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有機結合的科技金融創新體系,建設國家科技金融創新中心。

新興產業

在國家確定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中,中關村都發揮了策源地和示範引領作用。產業結構已經實現向技術創新和高技術服務業轉型,產業鏈不斷向高端拓展,初步探索出了一條我國發展高技術產業的道路。中關村充分發揮大學、科研院所的科技創新主力軍作用和高新技術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大力推進重大研發創新和重大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和北京市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取得了大量的關鍵技術突破和創新成果,打造了國內最大、代表我國高新技術發展最高水平的創新型企業群體,初步形成了具有參與國際競爭能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開展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支持成立了企業和高校院所共同參加的產業技術聯盟55家,推動自主技術標準創製和套用。推進中關村開放實驗室工程,已在高校院所中掛牌開放實驗室83家。深入實施“十百千工程”,實行“一企一策”支持方式,集成政策資源支持企業開拓市場、持續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引進和激勵人才、上市和併購等,促進企業做強做大。加快實施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瞪羚計畫”,聚焦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物聯網等優勢領域,選擇一批專業性強、成長速度快、發展前景好的企業,通過鼓勵研發投入、信貸融資補貼、辦公生產空間費用補貼、智慧財產權創製資助等方式給予重點支持。 
中關村示範區已成為我國技術創新的源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支撐,專利申請量達到1.9萬件,專利授權量超過1萬件,增長約30%。新創製標準211項,其中國際標準2項,國家標準189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超過50項;承接的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達968個;承擔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中的大部分核心任務。中關村承擔國家“863”項目占全國的四分之一,承擔國家“973”項目占全國的三分之一。

創新創業

 良好的發展環境是催生創新創業的土壤。示範區批覆以來,圍繞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目標,中關村不斷推動政策和法制環境建設,完善市場機制,最佳化資源配置,提升服務水平,創新創業環境進一步提升。
2010年12月23日,市人大常委會通過並發布實施了《中關村示範區條例》,為示範區的創新發展進一步提供法制保障。推動工商管理改革試點,制定了《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企業登記辦法》,由市政府發布實施。推動實施商標戰略,制定了《中關村國家商標戰略實施示範區商標工作實施意見》。推動社會組織管理改革試點,在民政部支持下,市有關部門制定了示範區《社會組織登記管理辦法》,開展中關村社會組織直接登記試點,已批准籌備登記和登記成立示範區社會組織10家。
中關村中小微型企業占示範區單位總數的97.6%,創新十分活躍,技術收入占示範區的42%,專利數占示範區50%以上,對示範區總收入增長的貢獻率超過40%。為加快推動中小微企業發展,中關村以搭建創業孵化服務平台為抓手, 不斷營造有利於小微企業孵化和成長的創業環境,建立了由大學科技園、科技企業孵化器、留學人員創業園、小微企業創業服務樓和各類協會商會組織等100餘家機構組成的創業孵化服務體系, 孵化總面積超過136萬平方米,在孵企業4000餘家。近年來,中關村每年新創辦企業3000餘家,每年超過1000家小微企業入駐創業孵化機構。支持創業孵化機構採用“孵化+投資”的新型孵化模式,孵化和培育早期項目和“專特精新”小微企業。為企業聘請創業導師200餘位,輔導小微企業2000餘家,創業孵化機構自有資金投資小微企業100餘家,投資金額超過2億元。發揮創新資金對中小企業發展的促進作用,共立項支持1244個項目,支持資金4.55億元,挖掘和培育一批創新性好、成長性高、具有引領示範作用的明星企業,其中43家已在境內外上市。

國際交流

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關村國際化發展逐步走上了快車道,國際交流與合作不斷深化,企業國際化發展步伐加快邁進,國際貿易持續增長,創新成果和產業集群國際影響力凸顯。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穩步增長,對外承包工程為載體的對外技術貿易發展迅速,中關村企業承建了大量國外廣播電視網、數位電視網、無線通信網、大型貨櫃檢測系統等大型對外承包項目。核心技術不斷取得突破,部分高技術產業集群與世界同步興起。資本國際供給渠道逐漸順暢,中關村業已成為境內外創業投資首選地,紅杉資本、IDG、軟銀中國、聯想投資、北極光創投、金沙江等100多家境內外知名創投機構活躍在中關村地區。企業對外投資與跨國併購日漸活躍,以聯想、京東方等為代表,通過跨國併購的方式獲取國際化的技術資源和銷售渠道,成為中關村企業進一步融入世界產業體系的重要方式。 積極參與國際科技合作和國際標準創製,世界500強企業在中關村地區設立近200家分支機構和研發機構,中關村企業主導和參與創製了第三代移動通信TD-SCDMA、寬頻無線接入McWill、閃聯等86項重要國際標準和800餘項國家標準。初步形成中關村國際化品牌,以中關村論壇年會為核心,搭建國際科技界、產業界交流平台,並與美國矽谷、英國劍橋、韓國大德、日本關西學研都市、法國索菲亞、台灣新竹、加拿大渥太華創新中心等科技園區和科研機構加強合作力度,建立長期戰略合作關係。積極協助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組織中關村企業參加美國國際消費電子產品展、德國漢諾瓦消費電子、信息及通信展等國際知名展覽,樹立中關村企業整體品牌形象,提升國際影響力。

發展方向

 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把北京中關村逐步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明確提出,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要秉承面向世界、輻射全國、創新示範、引領未來的宗旨,堅持“深化改革先行區、開放創新引領區、高端要素聚合區、創新創業集聚地、戰略產業策源地”的戰略定位,服務於首都世界城市的建設,力爭用10年時間,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到2015年,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創新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初步形成有利於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人才激勵、科技金融、智慧財產權、技術轉移和產業化、科研院所等方面的體制機制改革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成功探索出一系列具有全國示範意義和推廣價值的體制機制及支持政策,重大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大幅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的貢獻進一步增強。 ——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企業研發投入占總收入比例達到5%,發明專利年授權量比2008年翻一番,不斷創造重大科技成果,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全面強化,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知識創造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 ——中關村人才特區基本建成。建立並完善人才“選得準、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的機制和環境,集聚5萬名左右高端人才,將中關村建設成為我國人才發展的戰略高地。 ——創新創業高度活躍。不斷產生適應科技經濟發展需求的創新創業新模式;對初創期企業的投資、科技金融繁榮活躍,吸納的全球創業投資規模進入亞太地區前列,成為全球最活躍的創業投資中心之一;形成具有時代特徵和中國特色的良好創新創業文化氛圍。 ——產業國際競爭力居世界前列。產業規模進一步提升,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掌握一批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和標準,形成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培育一批年銷售收入過500億元的大型企業,湧現出一大批創新能力強的中小企業。 ——創新國際化水平大幅提升。成為全球創新網路的重要節點,廣泛吸納國際創新資源;國際科技合作和交流更加活躍,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交流合作平台。 到2020年,示範區創新環境更加完善,創新活力顯著增強,創新效率和效益明顯提高,總收入達到10萬億元,在軟體及信息服務、生物醫藥、新能源等領域中形成2-3個擁有技術主導權的產業集群,培育出一批國際知名品牌和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企業,形成若干世界一流大學和科研機構,培養和聚集一批優秀創新人才特別是產業領軍人才,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辦公地址

北京市海淀區阜成路73號裕惠大廈C座。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