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餐飲文化差異

略談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
餐飲產品由於地域特徵、氣侯環境、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會出現在原料、口味、烹調方法、飲食習慣上的不同程度的差異。餐飲產品具有了強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造就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而這種差異來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哲學。中國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為本”。這裡簡要從下面三個方面談談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
一、兩種不同的飲食觀念
對比注重“味”的中國飲食,西方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
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營養一定要得到保證,講究一天要攝取多少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為有營養。在宴席上,可以講究餐具,講究用料,講究服務,講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華高檔,從洛杉磯到紐約,牛排都只有一種味道,無藝術可言。作為菜餚,雞就是雞,牛排就是牛排,縱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盤中進行的,一盤“法式羊排”,一邊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邊配煮青豆,加幾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對比鮮明,但在滋味上各種原料互不相干、調和,各是各的味,簡單明了。
中國人是很重視“吃”的,“民以食為天”這句諺語就說明我們把吃看得與天一樣重要。
由於我們這個民族幾千年來都處於低下的生產力水平,人們總是吃不飽,所以才會有一種獨特的把吃看得重於一切的飲食文化。對吃的過份重視,會使人推崇對美味的追求。
遺憾的是,當我們把追求美味作為第一要求時,我們卻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營養價值,我們的很多傳統食品都要經過熱油炸和長時間的文火飩煮,使菜餚的營養成分受到破壞。因而一說到營養問題,實際上就觸及到了中國飲食文化的最大弱點。民間有句俗話:“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就是這種對美味的追求,倒使我們忽略了吃飯的真正意義。

中西餐飲文化差異中西餐飲文化差異

中國飲食之所以有其獨特的魅力,關鍵就在於它的味。而美味的產生,在於調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熱以後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輔料的味以及調料的調和之味,交織融合協調在一起,使之互相補充,互助滲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國烹飪講究的調和之美,是中國烹飪藝術的精要之處。菜點的形和色是外在的東西,而味卻是內在的東西,重內在而不刻意修飾外表,重菜餚的味而不過分展露菜餚的形和色,這正是中國美性飲食觀的最重要的表現。
二、中西飲食對象的差異
西方人認為菜餚是充飢的,所以專吃大塊肉、整塊雞等“硬菜”。
而中國的菜餚是“吃味”的,所以中國烹調在用料上也顯出極大的隨意性。據西方的植物學者的調查,中國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種,比西方多六倍。實際上,在中國人的菜餚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葷菜只有在節假日或生活水平較高時,才進入平常的飲食結構。
中西餐飲文化差異中西餐飲文化差異

西方人在介紹自己國家的飲食特點時,覺得比中國更重視營養的合理搭配,有較為發達的食品工業,如罐頭、快餐等,雖口味千篇一律,但節省時間,且營養良好,故他們國家的人身體普遍比中國人健壯:高個、長腿、寬大的肩、發達的肌肉;
而中國人則顯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黃質弱。有人根據中西方飲食對象的明顯差異這一特點,把中國人稱為植物性格,西方人稱為動物性格。
三、飲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飲食方式有很大不同,這種差異對民族性格也有影響。在中國,任何一個宴席,不管是什麼目的,都只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趣的氣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嘗的對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們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體現了人們之間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
西式飲宴上,食品和酒儘管非常重要,但實際上那是作為陪襯。宴會的核心在於交誼,通過與鄰座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
如果將宴會的交誼性與舞蹈相類比,那么可以說,中式宴席好比是集體舞,而西式宴會好比是男女的交誼舞。由此可見,中式宴會和西式宴會交誼的目的都很明顯,只不過中式宴會更多地體現在全席的交誼,而西式宴會多體現於相鄰賓客之間的交誼。與中國飲食方式的差異更為明顯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將所有食物一一陳列出來,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動自由,這種方式便於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必將所有的話擺在桌面上,也表現了西方人對個性、對自我的尊重。西餐桌上的禮儀是人們長期形成的。有一些老規矩,例如,胳膊肘在用餐時自始至終不能擱在餐桌上等等,已不再被大家恪守了;但是,有許多“清規戒律”還是被人們所遵行。
中西餐飲文化差異中西餐飲文化差異

1吃飯時穿著得體是歐美人的常識。再昂貴的休閒服,也不能隨意穿著上餐廳。去高檔的餐廳,男士要穿著整潔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裝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裝的話,男士必須打領帶。
2由椅子的左側入座.最得體的入座方式是從左側入座。當椅子被拉開後,身體在幾乎要碰到桌子的距離站直,領位者會把椅子推進來,腿彎碰到後面的椅子時,就可以坐下來。
3用餐時,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約一個拳頭的距離,兩腳交叉的坐姿最好避免。
4餐巾在用餐前就可以打開。點完菜後,在前菜送來前的這段時間把餐巾打開,往內摺三分之一,讓三分之二平鋪在腿上,蓋住膝蓋以上的雙腿部分。最好不要把餐巾塞入領口。
5就餐時不可狼吞虎咽。不願吃的食物也應要一點放在盤中,以示禮貌。主人勸客人添菜,如有胃口,添菜不算失禮,相反主人也許會引以為榮。
6不可在餐桌邊化妝,用餐巾擦鼻涕。用餐時打嗝是最大的禁忌,萬一發生此種情況,應立即向周圍的人道歉。取食時不要站立起來,坐著拿不到的食物應請別人傳遞。
7不可在進餐時中途退席。如有事確需離開應向左右的客人小聲打招呼。飲酒干杯時,即使不喝,也應該將杯口在唇上碰一碰,以示敬意。當別人為你斟酒時,如不要,可簡單地說一聲“不,謝謝!”或以手稍蓋酒杯,表示謝絕。
8進餐時,不要解紐扣或當眾脫衣。如主人請客人寬衣,男客人可將外衣脫下搭在椅背上,不要將外衣或隨身攜帶的物品放在餐檯上
9在進餐尚未全部結束時,不可抽菸,直到上咖啡表示用餐結束時方可。如在左右有女客人,應有禮貌地詢問一聲“您不介意吧!”
10進餐時應與左右客人交談,但應避免高聲談笑。不要只同幾個熟人交談,左右客人如不認識,可選自我介紹。別人講話不可搭嘴插話。普通西餐的進萊次序,通常是麵包。麵包應掰成小塊送入口中,不要拿整塊麵包咬。抹黃油和果醬時也要先將麵包掰成小塊再抹。1).麵包的位置於主菜的左側。食用時可用左手拿麵包,再用右手把麵包撕成小塊,然後用左手拿著小麵包,用右手塗抹奶油。把麵包撕成小塊後再塗奶。

中西餐飲文化差異中西餐飲文化差異

(2).在義大利餐廳中,有時會以橄欖油取代奶油,可將麵包用手撕一小塊沾加了調味料及香料的橄欖油吃。麵包切忌用刀子切割。

6主菜若是肉類應搭配紅酒,魚類則搭配白酒。上菜之前,不妨來杯香檳、雪利酒或吉爾酒等較淡的酒。
9、10、用三根手指輕握杯腳。酒類服務通常由服務員負責將少量酒倒入酒杯中,讓客人鑑別一下品質是否有誤。只須把它當成一種形式,喝一小口並回簽Good。接著,侍者會來倒酒,這時,不要動手去拿酒杯,而應把酒杯放在桌上由侍者去倒。正確的握杯姿勢是用手指輕握杯腳。為避免手的溫度使酒溫增高,套用大拇指、中指、食指握住杯腳,小指放在杯子的底台固定。

11、喝酒的方法。喝酒時絕對不能吸著喝,而是傾斜酒杯,像是將酒放在舌頭上似的喝。輕輕搖動酒杯讓酒與空氣接觸以增加酒味的醇香,但不要猛烈遙晃杯子。此外,一飲而盡,邊喝邊透過酒杯看人,都是失禮的行為。不要用手指擦杯沿上的口紅印,用面巾紙擦較好。

中西餐飲文化差異中西餐飲文化差異

12、喝湯也不能吸著喝。先用湯匙由後往前將湯舀起,湯匙的底部放在下唇的位置將湯送入口中。湯匙與嘴部呈45°角較好。身體上的半部略微前傾。碗中的湯剩下不多時,可用手指將碗略微抬高。如果湯用有握環的碗裝,可直接拿住握環端起來喝。
14、(1).擺在中央的稱為擺飾盤或稱展示盤ShowPlate,餐巾置於裝飾盤的上面或左側。
(2).盤子右邊旁擺刀、湯匙,左邊擺叉子。可依用餐順序、前菜、湯、料理、魚料理、肉料理、視你所需而由外側至內使用。更換頻繁則顯得粗野。
(3).玻璃杯擺右上角,最大的是裝水用的高腳杯,次大的是紅葡萄酒所用的,而細長的玻璃杯是白葡萄酒所用,視情況也會擺上香檳或雪莉酒所用的玻璃杯。
(4).麵包盤和奶油刀置於左手邊,裝飾盤對面則放咖啡或吃點心所用的小湯匙和刀叉。
1、用餐中,有事而離席時,宜把刀叉擺成八字型掛放在餐盤上。用餐結束後,則是平行的斜放在盤上一側。
(1).餐巾napkin
(2).魚叉FishFork
(3).主菜叉DinnerorMainCourseFork
(4).沙拉叉SaladFork
(5).湯杯及湯底盤SoupBowl&Plate
(6).主菜盤DinnerPlate
(7).主菜刀DinnerKnife
(8).魚刀FishKnife
(9).湯匙SoupSpoon
(10).麵包及奶油盤Bread&ButterPlate
(11).奶油刀ButterKnife
(12).點心匙及點心叉dessertSpoonandCakeFork
(13).水杯SterlingWaterGoblet
(14).紅酒杯RedWineGoblet
(15).白酒杯WhiteWineGobl
中西餐飲文化差異中西餐飲文化差異

1.頭盤,即開胃菜,以色拉類Salad為主 (1).色拉盤放在主菜盤的左邊。
(2).美國人通常將色拉供應於主菜前,而歐洲人如法國法國人,通常將色拉放於主菜後供應。
(3).色拉用叉子吃,如菜葉太大,可用刀在色拉盤中切割,然後再用叉子吃。
2.湯,實際也是開胃的,分紅湯、白湯和清湯。
1).西餐的湯分為清湯及濃湯,較正式的餐廳再供應清湯時使用橢圓形湯匙及湯杯,供應濃湯時使用圓形湯匙及寬口湯盤。
(2).拿湯匙的姿勢是由內經外側舀食。
(3).西餐喝湯時,不能發出聲音。用湯時,不可用嘴將湯吹涼。可輕輕搖動湯使其稍涼。
(4).食用完畢後把湯匙放在靠自己身前的底盤上,或是放在盤中。將湯匙的柄放在右邊,而湯匙凹陷的部份向上;湯杯與湯盤都是如此。
3.副菜,一般是海鮮類的,一般叫白肉,象魚肉和雞肉,比較清淡吃雞時,歐美人多以雞胸脯肉為貴。吃雞腿時應先用力將骨去掉,不要用手拿著吃。吃魚時不要將魚翻身,要吃完上層後用刀叉將魚骨剔掉後再吃下層
4.主菜,像牛肉、豬肉和羊肉,也叫紅肉,味道比較濃 (1).認識牛排的熟度。
 *猶帶血的是rare。
 *半生的是mediumrare。
 *七分熟的是medium。
 *熟透的是welldone。
牛肉可依自己喜好熟度點餐,但豬肉及雞肉均為全熟供應。
(2).切牛排應由外側向內。一次未切下,再切一次,不能像拉鋸子方式切,亦不要拉扯,勿發出聲響,肉的大小以一口為宜。
(3).嚼食肉時,兩唇合攏,不要出聲。嚼肉食勿說話或以刀叉比畫。
(4).吃肉時宜切一塊吃一塊,勿將肉全部一次切小塊,會導致肉汁流失,及溫度下降。
(5).烤雞或炸雞,在正式場合用刀叉吃。
5.甜品食用水果Fruit甜點Dessert
(1).蛋糕及派、餅,用叉取食,較硬者用刀切割後,用叉取食。
(2).冰淇淋、布丁等,用匙取食。硬餅乾小塊的,用手取食。
(3).粒狀水果如葡萄,可用手抓來吃。如需吐籽,應吐於掌中再放在碟里。
(4).多汁的水果如西瓜、柚子等,套用匙取食。
(5).西餐在吃完水果時,常上洗手缽(fingerbowl),所盛的水,供洗手用。只用來洗手指。勿將整個手伸進去。吃水果時,不要拿著水果整個去咬,應先用水果刀切成4或6瓣,再用刀去掉皮、核,用叉子叉著吃

6.飲料。喝咖啡時,喝咖啡時如願意添加牛奶或糖,添加後要用小勺攪拌均勻,將小勺放在咖啡的墊碟上。喝時應右手拿杯把,左手端墊碟,直接用嘴喝,不要用小勺一勺一勺地舀著喝。用食指和拇指端起來喝,不須端起咖啡底盤,勿以咖啡匙舀起咖啡,嘗是否夠甜。
朋友曾這樣說:“日本人用眼睛吃飯,料理的形式很美,吃我們的西餐,是用鼻子的,所以我們鼻子很大;只有你們偉大的中國人才懂得用舌頭吃飯。”我們中餐以“味”為核心,西餐是以營養為核心,至於味道那是無法同中餐相提並論的。
吃西餐在很大程度上講是在吃情調:大理石的壁爐、熠熠閃光的水晶燈、銀色的燭台、繽紛的美酒,再加上人們優雅迷人的舉止,這本身就是一幅動人的油畫。研究西餐的學者們,經過長期的探討和歸納認為吃西餐最講究6個“M”。第一個是“Menu”(選單)第二個是“Music”(音樂)第三個是“Mood”(氣氛)
第四個是“Meeting”(會面)第五個是“Manner”(禮俗)第六個是“Meal”(食品)
所以,歸根結底還是感性與理性之間的差異。但是,這種差異似乎在隨著科學的發展而變的模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衛生與營養了。尤其是在經歷了非典以後。還有,人們因為越來越繁忙的工作,覺得中餐做起來太麻煩,不如來個漢堡方便等。這樣一來在飲食上差異也就不太分明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