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結合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備考指導

神經系統疾病 消化系統疾病 造血系統疾病

圖書信息

出版社: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1月1日)
精裝: 3770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7802313538, 9787802313538
條形碼: 9787802313538
尺寸: 21.2 x 14.4 x 10.8 cm
重量: 2.3 Kg

內容簡介

《中西醫結合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備考指導(依據全新大綱編寫)(共13冊)》主要內容:醫師資格考試是行業準入考試,是評價申請醫師資格者是否具備從事醫師工作所必需的專業知識與技能的考試。醫師資格考試分醫學綜合筆試和實踐技能考試兩部分。醫學綜合筆試部分採取標準化考試方式並實行全國統一考試,由衛生部國家醫學考試中心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師資格認證中心承擔國家一級的具體考試業務工作。實踐技能考試由省級醫師資格考試領導小組組織實施。
2004年1月17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辦公會議對中醫、中西醫結合醫師資格考試大綱的修訂做了重要指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師資格認證中心做了大量工作,對中醫、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大綱進行認真修訂,為方便考生應考,我們依據最新大綱編寫了《中醫、中西醫結合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備考指導》,並成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師資格認證中心指定用書。茲就關於《中醫、中西醫結合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備考指導》有關事宜說明如下。
一、中醫、中西醫結合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大綱是編寫《中醫、中西醫結合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備考指導》的唯一依據,因此我們認真研究了中醫、中西醫結合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大綱,弄清大綱對各知識點的要求,將中醫、中西醫結合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大綱要求的知識點完整地體現在備考指導中。本著簡潔方便的原則,大綱沒有要求的,備考指導儘量不涉及其內容,以便考生複習。
二、《中醫、中西醫結合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備考指導》以考試科目為單位分別成冊。每冊以單元為綱,內含大綱要求、備考輔導及練習提高三部分,練習提高部分的習題按A1型題、A2型題及B1型題列出,後附參考答案,使考生在了解大綱要求的前提下複習,複習後再通過習題練習提高。
由於《中醫、中西醫結合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備考指導》的編寫涉及人員較多,因此可能會出現一些與我們的初衷不一致的問題,請廣大讀者認真學習考試大綱,把握其核心內容,以便順利通過考試。

目錄

中西醫結合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備考指南:針灸學
第一單元 經絡系統的組成
第二單元 經絡的作用和經絡學說的臨床套用
第三單元 腧穴的分類
第四單元 腧穴的主治特點
第五單元 腧穴的定位方法
第六單元 手太陰肺經、穴
第七單元 手陽明大腸經、穴
第八單元 足陽明胃經、穴
第九單元 足太陰脾經、穴
第十單元 手少陰心經、穴
第十一單元 手太陽小腸經、穴
第十二單元 足太陽膀胱經、穴
第十三單元 足少陰腎經、穴
第十四單元 手厥陰心包經、穴
第十五單元 手少陽三焦經、穴
第十六單元 足少陽膽經、穴
第十七單元 足厥陰肝經、穴
第十八單元 督脈、穴
第十九單元 任脈、穴
第二十單元 常用奇穴
第二十一單元 毫針刺法
第二十二單元 常用灸法
第二十三單元 針灸治療
第二十四單元 頭面軀體痛證
第二十五單元 內科病證
第二十六單元 婦兒科病證
第二十七單元 皮外骨傷、五官科病證
中西醫結合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備考指南:中西醫結合外科學
第一單元 緒論
第二單元 中醫外科證治概要
第三單元 無菌術
第四單元 麻醉
第五單元 體液與營養代謝
第六單元 輸血
第七單元 休克
第八單元 圍手術期處理
第九單元 重症救治與監測
第十單元 疼痛與治療
第十一單元 內鏡、腔鏡及顯微、移植技術
第十二單元 外科感染
第十三單元 損傷
第十四單元 腫瘤
第十五單元 急腹症
第十六單元 甲狀腺疾病
第十七單元 乳腺疾病
第十八單元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的外科治療
第十九單元 門靜脈高壓症
第二十單元 腸道炎性疾病的外科治療
第二十一單元 腹外疝
第二十二單元 消化道大出血的診斷與處理原則
第二十三單元 泌尿、男性生死系統疾病
第二十四單元 肛門直腸疾病
第二十五單元 周圍血管疾病
中西醫結合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備考指南:中西醫結合內科學
第一單元 呼吸系統疾病
第二單元 循環系統疾病
第三單元 消化系統疾病
第四單元 泌尿系統疾病
第五單元 血液及造血系統疾病
第六單元 內分泌與代謝疾病
第七單元 風濕性疾病
第八單元 神經系統疾病
第九單元 理化因素所致疾病
中西醫結合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備考指南:方劑學
第一單元 總論
第二單元 解表劑
第三單元 瀉下劑
第四單元 和解劑
第五單元 清熱劑
第六單元 祛暑劑
第七單元 溫里劑
第八單元 補益劑
第九單元 固澀劑
第十單元 安神劑
第十一單元 開竅劑
第十二單元 理氣劑
第十三單元 理血劑
第十四單元 治風劑
第十五單元 治燥劑
第十六單元 祛濕劑
第十七單元 祛痰劑
第十八單元 消食劑
第十九單元 驅蟲劑
綜合練習題
中西醫結合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備考指南:中藥學
第一單元 藥性理論
第二單元 中藥的配伍
第三單元 中藥的用藥禁忌
第四單元 中藥的劑量與用法
第五單元 解表藥
第六單元 清熱藥
第七單元 瀉下藥
第八單元 祛風濕藥
第九單元 化濕藥
第十單元 利水滲濕藥
第十一單元 溫里藥
第十二單元 理氣藥
第十三單元 消食藥
第十四單元 驅蟲藥
第十五單元 止血藥
第十六單元 活血祛瘀藥
第十七單元 化痰止咳平喘藥
第十八單元 安神藥
第十九單元 平肝息風藥
第二十單元 開竅藥
第二十一單元 補虛藥
第二十二單元 收澀藥
第二十三單元 攻毒殺蟲止癢藥
中西醫結合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備考指南:中醫診斷學
第一單元 緒論
第二單元 問診
第三單元 望診
第四單元 望舌
第五單元 聞診
第六單元 脈診
第七單元 按診
第八單元 八綱
第九單元 病性辨證
第十單元 臟腑辨證
中西醫結合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備考指南:中醫基礎理論
第一單元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
第二單元 精氣學說
第三單元 陰陽學說
第四單元 五行學說
第五單元 五臟
第六單元 六腑
第七單元 奇恆之腑
第八單元 精、氣、血、津液、神
第九單元 經絡
第十單元 病因
第十一單元 發病
第十二單元 病機
第十三單元 防治原則
中西醫結合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備考指南:醫學倫理學衛生法規
醫學倫理學
第一單元 緒論
第二單元 醫學倫理學的形成和發展
第三單元 醫學倫理學的理論基礎
第四單元 醫學道德的規範體系
第五單元 醫患關係道德
第六單元 臨床診療工作中的道德
第七單元 醫學科研工作的道德
第八單元 醫學道德的評價、教育和修養
第九單元 生命倫理學
衛生法規
第一單元 衛生法
第二單元 衛生法中的法律責任
第三單元 執業醫師法
第四單元 藥品管理法
第五單元 傳染病防治法
第六單元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
第七單元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
第八單元 中醫藥條例
第九單元 醫務人員醫德規範及衛生行業作風建設
中西醫結合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備考指南:中西醫結合婦產科學
第一單元 女性生殖系統解剖
第二單元 女性生殖系統生理
第三單元 妊娠生理
第四單元 孕期監護及保健
第五單元 正常分娩
第六單元 正常產褥
第七單元 婦產科疾病的病因與發病機理
第八單元 診斷概要
第九單元 治法概要
第十單元 妊娠病
第十一單元 妊娠合併疾病
第十二單元 產時病
第十三單元 產時胎兒窘迫與胎膜早破
第十四單元 常見產時併發症
第十五單元 產後病
第十六單元 常見產後併發症
第十七單元 外陰瘙癢
第十八單元 女性生殖系統炎症
第十九單元 月經病
第二十單元 女性生殖器官腫瘤
第二十一單元 妊娠滋養細胞疾病
第二十二單元 子宮內膜異位症及子宮腺肌病
第二十三單元 女性生殖器官損傷性疾病與發育異常
第二十四單元 不孕症
第二十五單元 計畫生育
第二十六單元 婦道科常用特殊檢查
第二十七單元 婦產科常用手術
中西醫結合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備考指南:兒科學
第一單元 兒科學基礎
第二單元 新生兒疾病
第三單元 呼吸系統疾病
第四單元 循環系統疾病
第五單元 消化系統疾病
第六單元 泌尿系統疾病
第七單元 神經肌肉系統疾病
第八單元 小兒常見心理障礙
第九單元 造血系統疾病
第十單元 結締組織病及免疫性疾病
第十一單元 營養性疾病
第十二單元 感染性疾病
第十三單元 寄生蟲病
第十四單元 小兒危重症的處理
第十五單元 中醫相關病證
中西醫結合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備考指南:診斷學基礎
第一單元 常見症狀
第二單元 問診
第三單元 檢體診斷
第四單元 實驗室診斷
第五單元 心電圖診斷
第六單元 影像診斷
第七單元 病歷與診斷方法
中西醫結合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備考指南:藥理學
第一單元 藥物作用的基本原理
第二單元 擬膽鹼藥
第三單元 有機磷酸酯類中毒與解救
第四單元 抗膽鹼藥
第五單元 擬腎上腺素藥
第六單元 抗腎上腺素藥
第七單元 鎮靜催眠藥
第八單元 抗癲癇藥
第九單元 抗精神失常藥
第十單元 抗帕金森病藥
第十一單元 鎮痛藥
第十二單元 解熱鎮痛藥
第十三單元 H1受體阻滯藥
第十四單元 利尿藥及脫水藥
第十五單元 抗高血壓藥
第十六單元 抗心律失常藥
第十七單元 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藥
第十八單元 抗心絞痛藥
第十九單元 血液系統藥
第二十單元 消化系統藥
第二十一單元 呼吸系統藥
第二十二單元 糖皮質激素
第二十三單元 抗甲狀腺藥
第二十四單元 降血糖藥
第二十五單元 合成抗菌藥
第二十六單元 抗生素
第二十七單元 抗真菌藥與抗病毒藥
第二十八單元 杭結核病藥
中西醫結合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備考指南:傳染病學
第一單元 傳染病學總論
第二單元 病毒性肝炎
第三單元 流行性出血熱
第四單元 愛滋病
第五單元 傳染性非典型肺炎
第六單元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第七單元 細菌性痢疾
第八單元 霍亂
第九單元 消毒與隔離

中醫科目學習方法

(一)誦
主要有兩層意義,一是誦讀。通過誦讀可使學員對所學習的內容有一定廣泛和概略的了解,這是學習的第一步。二是背誦,即對學習內容中的關鍵或重點必須熟讀牢記。需要強調指出的是,對於學習中醫學熟讀經典、背誦原文警句的確十分必要,應把背誦當作是打好基本功的重要方法之一,切勿偏廢。《醫宗金鑒。凡例》中說:“醫者書不熟則理不明,理不明則識不清,臨證游移,漫無定見,藥證不合,難以奏效”。可見“背誦”是為了書“熟”,書“熟”是為了理明,理明是為了識清,識清是為了準確地臨床辯證。總之背誦的目的是要實用。如果藥物的性能功效、方劑的組成配伍、經絡的分布循行走向等等不能熟讀牢記,那還能學好中醫嗎?當然強調背誦但要有選擇有重點。前人編寫的許多歌賦、口訣等正為此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讀成誦,不要死記硬背。同時在背誦中又能進一步加深理解,即所謂誦而能解也。附帶說一下許多著名的中醫專家學者,在背誦記憶上都頗具功底,例如我院的吳考教授雖已年近九旬,但對《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古典醫籍的主要內容至今仍能背誦,令人驚嘆!亦足見吳老早年在背誦方面的功底之深。
(二)解
曉悟、理解之謂。學習中醫學,必須深入理解每一門課程的中心內容,對如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等基本概念要弄懂弄通。因為中醫理論的形成,大多是從直觀和長期的醫療實踐經驗的積累中上升為理論的,並多以取象比類的方法作為架購中醫理論體系的基本思維方式。因此中醫理論的不少概念較為抽象,且其文辭多古奧、義理頗精深,所以學習時對有關內容的基本概念應深刻理解,方能解其精微、洞悉其要,並對其之難點、疑點作出分析與解釋。
為了深刻地理解學習內容,除了必須對教材要勤讀、勤寫、勤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