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服裝文化比較

西式服裝是立體型的服裝,講究穿著效應,善於顯示優美的人體體態,有著濃郁的時代氣息,是時代精神的反映。 中式、西式服裝在進行結構設計時,由於選取人體的姿態不同,故形成服裝的結構也就不同。 西式服裝、中式服裝的結構雖然各不相同,但兩者結構設計的依據卻是一致的,都是以穿著者的人體為依據的。

在中國,目前人們穿著的服裝主要有兩種類型,即中式服裝和西式服裝。這兩類服裝不論從造型、結構、材料、工藝以及穿著觀念,穿用目的等方面,都是截然不同的。中式服裝是平面型的服裝,崇尚裝飾,富有傳統的民族特色。西式服裝是立體型的服裝,講究穿著效應,善於顯示優美的人體體態,有著濃郁的時代氣息,是時代精神的反映。中西服裝的形成,是各有自己的歷史淵源,是受著各自的生活條件、方式和文化傳統、地域環境和穿著觀念等的影響。其中尤以文化傳統和穿著觀念的影響更為重要和直接。
穿著觀念的比較

所謂觀念就是看法和思想,是思維活動的結果。觀念來自對外界事物或內心活動的觀察。古今中外,人們的服裝穿著狀態、行為以及它的演變和發展都受服裝穿著觀念的支配。服裝的穿著觀念又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它是由服裝個體或群體的主客觀多重因素的綜合而形成的。它包括自然和生活條件、生活方式、倫理道德、文化傳統觀念、時尚價值觀念以及審美觀念等。不同的個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時代可以形成不同的服裝穿著觀念,產生不同的服裝文化。所以有人講,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在各個時期對服裝朱同穿著觀念,就是這個民族和這個國家的服裝發展史,也就是這個民族和國家的發展史。 縱觀中、西服裝的發展歷史和現狀,表現在服裝穿著觀念方面,主要有以下不同:

一, 對服裝的穿著,中國講究儀表的修飾,西方崇尚顯露人體的美

在中國的穿著觀念中,服裝一向是被看作穿著者權力和地位的象徵,同時中國又是一個禮儀之邦,非常崇尚傳統禮教。孔子曾說::"君子不可以不飾,不飾無貌,不貌無敬,不敬無禮,無禮不立。"因此必須"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可以說,中國人對服裝穿著是為了表現禮儀觀念,中國人是用"觀念"去穿服裝的,所以是用一塊"精神的布"把身體遮蔽起來。直到今天,人們的穿著觀念雖有所改變,但封建等級意識的殘餘,傳統觀念的影響還是根深蒂固地留存在人們的腦海中。

西方的穿著觀念與中國截然不同,西方有崇尚人體的傳統,要求服裝穿著者能更好地表現和反映人體美。西方的穿著觀念是服裝穿著必須是為人體服務,通過服裝穿著能使人體顯長掩短,裝點得更美。形成這種穿著觀念是有著複雜的歷史原因。眾所周知,西洋文化的歷史淵源是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並受雕塑、繪畫等造型藝術和審美觀的影響很大。又因為地中海沿岸溫暖優越的自然條件,形成人們的服裝不必緊裹人體,而顯得衣單適體線條流暢。在這些古代西方民族的眼裡,人體是最純潔、最優美、最雄偉的形象。他們覺得男體剛勁雄健,充滿勇士的氣魄;女體溫柔纖細,富有典雅的迷人魅力。因此就要求服裝的造型和服裝的穿著能夠充分地、完美的反映人體的優美體態,並認為這是人類為什麼需要穿著衣服的最直接的緣由和動機。但是,西方這種崇尚顯露人體美的穿著觀念,在中世紀的黑暗時代也曾受到嚴酷禁錮。廣大虔誠的基督教徒們輕視現實生活,提倡禁慾主義,忽視人,忽視人體美,用修道院的萬丈高牆,阻止人性的呼喚。基督教戈蒂克雕刻中的人體和服裝都是封閉型的,修女們的服裝更為典型,她們被罩在黑色寬大的統袍里,用白色的硬領束縛頸部,臉上還蒙著只露眼睛、口、鼻的紗質面罩,以防止視野的擴大,並披著黑色齊肩的披風,衣袖的長度必須把手也罩住,把人體的肌膚完完全全、堅堅實實地包裹起來。這種可悲的局面一直延續到15世紀,以義大利為中心的文藝復興運動,從古希臘找到了反對中世紀封建主義和思想禁錮的武器,突破了封閉的拘謹的中世紀服裝,要求從古典簡潔、開朗、諧和的造型中再次顯示出人體的美,恢復人的尊嚴。西方的服裝式樣,從文藝復興開始到19世紀50年代,基本上是一百年一個大變化。進入20世紀50年代之後,隨著新工業革命的開始,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審美情趣也就不斷變化,服裝式樣變換的節奏也隨之加快。不過,無論節奏如何加快,服裝式樣如何翻新,都是按著西方人士穿著觀念的支配,都是圍繞著對人體美的重視而旋轉。現今人們都崇尚穿著適身合體的衣裙,在服裝裁製時要求"收省"、"折襉",做墊肩,系腰帶,大坍領或開叉等,以及在裁製婦式服裝時要求突出胸部的豐滿,腰部的纖細,用裙子的長度來調節下肢的比例更符合黃金律的分割等等,都是為了進一步突出和強化人的身體。

二, 中國人的服裝行為注重自我調節,所以較保守,少變化;西方人的服裝行為注重自我表演,所以較開放,多變革

中國人對服裝的穿著一向以"自尊"、"自愛"為主,心理的定向是"內省型"的,對服裝的穿著行為不在標新立異而卻注重"自我調節",並往往是在調節新舊觀念的衝突和與外界觀感的反省中尋求新的和諧。講究穿著搭配上的協調、漸進與含蓄之美,非常願意克制自己穿著個性的外露。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講,甚至直到現今,對服裝穿著觀念上的認識,還是以為自己身上的服裝是"為別人"而穿的,瞻前顧後,免招別人非議的心理負擔極重。正因為是在這顯得保守的穿著觀念影響之下,在服裝穿著方面存在嚴重的隨大流現象,缺乏對個性美追求的思想基礎,盲目地模仿別人穿著。這種穿著觀念是有著根深蒂固的歷史淵源。在中國長期封建社會的萬世一系,以不變應萬變的保守思想統治之下,服裝從秦漢到明代,雖有小的發展,但總的變化不大,直到清朝,才有所突破。這種突破也僅僅是在民族壓迫之下,以這一民族的服裝代替或改造另一民族的服裝,從其思想上看仍然是封建的和保守的。清朝的服裝式樣曾延續三百年之久,一直到建國的前夕,在清朝服裝上改造而成的長袍馬褂,仍被國民黨政府視為國家禮服,人們日常穿著的還是大褂、短襖、大襠褲、旗袍、百褶褲之類。這種長期形成的穿著觀念在近來年一部分青年人中,雖有較大的改變,但這種歷史積澱而成的民族心理素質,卻是很難在短時期里得到改變的。 與中國人的服裝穿著觀念恰恰相反的西方人,對服裝追求的價值觀念是"個人本位",以自我為中心,對服裝穿著的動機是著重"自我表現",心理定向是"外傾型"的。他們穿著服裝是為自己而穿,所以敢於標新立異,我行我素,非常講究穿著個性的表露,在街頭幾乎找不到有兩個人穿著完全同樣的服裝,即使男性也是如此,不是服裝的式樣不同,就是色彩不同,或是衣料的紋樣不同。他們認為,服裝穿著必須講究個性,穿著與眾不同的服裝,是為了表示自己在社會中的存在,以及自身存在的社會價值。但西方的這種穿著觀念也有弊端,那就是容易走向極端,例如前幾年西方街頭出現的嬉皮士服裝、流浪漢式服裝、補丁裝和乞丐裝等便是一例。有些人為了追新求異,故意作種種破壞性的"創新",這些不值得我們去借鑑和仿效。

三, 中國人對服裝重裝飾之美,講究與環境的和諧;西方人對服裝重造型之美,講究與環境的對比

中國人對服裝穿著價值的認識,不是在於直接地顯示人體的美,而是在於以服裝本身的美來代替和掩蓋人體的美,並有著想通過服裝的穿著,來顯示人的社會地位的強烈傾向和願望。因此,中國人對服裝美的理解,並不是著重式樣造型或結構組合方面,而是非常注意在平面的衣片上面,如何作圖案的鋪陳和各類裝飾工藝的點綴。早在商周時期的深衣制時,我們的祖先就在冕服上用彩繪或繡制的形式,施以日、月、星、火、龍、山、華蟲等十二章花紋,一是為了顯示其社會地位,作為權力的象徵;二是對服裝的裝飾,作為反映服裝美的一種最直接的表現。我國的傳統服裝,不論是什麼朝代的都不厭其煩地"描龍繡鳳",著眼於服裝的開襟、衣領、袖邊等部位的裝飾,或在服裝的長短寬窄之間做細小變化,而很少從式樣造型結構方面去考慮它的改革和創新。這種觀念的形成有其歷史原因,在我國歷來把服裝與人同等看待。墨子曾說過:"其為衣服,非為身體,皆為觀好",也就是把衣服本身當作一種獨立的工藝品來欣賞。無論是"寬衣博帶"的深衣或袍服之類的正規衣著,還是平常穿的便服、從繁縟華麗紋樣與色彩,到精美絕倫的材料與工藝,都是圍繞著"裝飾"這個宗旨進行的。這種只重裝飾的觀念,不僅反映在服裝上,而且在繪畫、建築等領域也是如此。繪畫不講究透視和質感,建築只重視群體的平面展開和雕樑畫棟的細部裝飾。同時,中國人又歷來信奉"天人合一",順應自然,是一種"共生"的美學觀。服裝的穿著也講究順從和適應環境的需要,使之只求和諧統一,不要求對比跳躍。就是人們的平時生活規律也是如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代相傳,不希望有任何的突破和變更。

西方人則認為服裝的造型必須為顯示人體美而服務,服裝是以人體為依附而顯示其造型 他們所重視的是服裝造型結構的組合之美,所以服裝造型富有變化,經常更新。西式服裝的造型特徵,是隨著人體的運動姿態和穿著者的舉止行動,呈現為動態狀的時空造型,所以奧格爾稱服裝是"走動的建築",正是這樣,西式服裝的造型所追求的是在動的變化中產生的產體造型效果。所以西式服裝的造型大都能適身合體,能符合人體高低起伏曲線變化的需要,能起到充分顯露人體美的功能,有時還能顯長掩短,修飾某些人體不足之處的特殊效果。在今天,西式立體造型服裝所以能受到普遍歡迎,富有時代精神,成為時代潮流的象徵,這與西方的服裝穿著觀念包含有一定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有關。在西方服裝造型同樣是受到繪畫藝術和建築藝術的影響,西方哥特時期的建築、洛可可時期的藝術等對西式服裝構成的立體造型有著直接的催化作用。歐洲中世紀的民族大遷移,又融合了日爾曼文化,日爾曼民族講求服裝的實用方便,奠定了歐洲近代服裝造型的基礎。在西洋服裝史上,從13世紀初就確定了服裝的立體裁剪法。20世紀以來,在巴林夏卡、仙奴、聖·洛朗等一大批著名服裝設計師的推動之下,西方現代服裝的造型美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同時,西方人重科學尚進取,強調改變自然和征服自然。表現於服裝方面,四季服裝的色彩與時令季節的的自然環境形成鮮明對比。五彩繽紛的春季喜歡穿著簡煉服裝有時故意裁製成男性化,所有以上這些均是與自然環境和規律相悖。可以說,這是西方人一種心理上的"擴張"和"征服",這也是和中國人服裝穿著觀念上顯著不同的表征之一。

造型結構的比較

服裝,一般是由材料、色彩、造型並通過工藝製作而構成的。其中材料是構成服裝的 基礎,色彩雖然都附著在材料上,但它卻另有誘人的魅力,而造型則是區別於其它類服裝的主要表征形式。中西服裝由於穿著觀念不同,因此要求服裝式樣也就各不相同。事實上,目前人們穿著的中式服裝和西式服裝從式樣結構、造型、色彩選擇方面,都有很大差異,各有特點。具體比較如下:

一,中式服裝結構是整片式平面型的,平直寬鬆;西式服裝結構是分割式立體的,適身合體

中式、西式服裝在進行結構設計時,由於選取人體的姿態不同,故形成服裝的結構也就不同。中式服裝的結構是按照人體站立時的靜態姿勢設計的。我國傳統的中式服裝從古代深衣制時就採用了人體兩臂平展、兩腿稍劈站立姿態的結構形式,因此,裁製成的服裝是直線狀、整片式、平面型的。穿在身上平直寬鬆、樸素簡便、利於勞動。穿著中式服裝舉手抬腿,蹲坐跨步都很方便,不受拘束。如圖12-1所示,中式服裝的結構特徵為,上肩沒有肩縫,前後衣片相連,甚至連衣袖也是從衣身中連出,如果衣料門幅不夠寬,則在左右衣袖的兩端再加罩袖,所以在中式上衣中沒有袖長這一名詞,袖長是由"出手"替代,"出手"是從人體正中開始量向手掌部位的尺寸。按照西式服裝的測量方法,"出手"的尺碼,包括人體的半肩寬與上肢長兩個部位的數據。

正因如此, 中式上衣在涼曬、摺疊、收藏時都很方便。由於中式上衣的結構是獨片相連的,所以它是整片式的,前片、後片、左右衣袖都是連在幅衣料上裁成。它的裁剪方法比較簡單,如圖12-2所示,只要將衣料一折成四,將掖下和上腰部位多餘的衣料剪去,成一十字形的衣片,然後在前面的衣身中間剪開,作為開襟,並修剪出一個桃形的領圈即成。同時,中式服裝衣片結構是以直線為主,很少弧線和曲線,縫紉時只要沿著袖底縫和兩側擺縫,將前後衣身對疊縫合即成,所以它又是一種直線狀、平面型的服裝。在部位結構方面,它不像西式服裝那樣有胸圍、腰圍、臀圍之分,一般的中式上衣腰部均不作收攏,胸、腰、臀的三圍之間形成一條直線,並略有一點斜勢,下擺部位略大。我國傳統的中式褲、裙的結構也和上衣的結構一樣,是屬整片式、直線狀、平面型的。中式的褲子根本沒有側縫(即俗稱腿縫),也是前後褲片相連,不分前後,可以輪番穿著,褲子的腰部是寬腰式的,穿著時腰口要摺疊以後再系褲帶,褲片的腰部和臀部(中式褲這一部位稱橫襠)幾乎是同樣大小,整條褲子是由兩塊褲片組成。如圖12-3所示,裁剪時也是一折成四,以直線或斜線為主構成。中式裙子的結構更為簡易,如圖12-4所示,只是將一幅長方形的衣料,在腰口折襉為主構成。圍在身上即成。由於這類折襉裙的折襉很多,所以在民間就俗稱它為"百襉裙"。 如圖12-5所示、西式服裝的結構是按照人體自然垂臂或半垂臂,並足站立的姿勢進行設計的。

由於西式服裝非常強調符合體型,因而服裝的結構較為複雜。它以人體結構的軀幹、上肢、下肢的各個局部,分別設計出領子、衣身、袖子,褲筒等各個主要部位,並加上一些附屬部件而構成整件衣和褲;而各個主要部件,也是按照人體外形輪廓的長、短、大小、粗細構成不規則的筒狀、管狀等形式。如由較粗大的胸圍、臀圍及較細小的腰圍、更小的領圍,構成不規則筒狀的衣身,圈狀的衣領。按臀、腿的外形構成的上粗、下細的袖管、褲筒;從長度上看褲筒長、袖子短、領子更短。如圖12-6所示,西式服裝是一種分割式、曲線狀、立體型的服裝,它最顯著的特徵是做肩縫、裝衣袖、前後衣片分離的分割式,整件衣服由多塊衣片組合而成。並且衣片的外形輪廓呈弧線狀或曲線狀的,就上衣來講,它是胸圍部位寬鬆,腰圍部位收攏,臀圍部位放出,肩部有斜度。整件服裝的造型富有曲線變化,並且是高低起伏的立體型結構,完全與人體的體型相符合。如圖12-7所示,西式褲子的結構與中式的也完全不同,西式褲子是緊腰式,穿著時要在褲的前、後面或側旁開襟,否則是穿不進去的。褲子的褲片分前後左右四片,褲的兩側縫有腿縫,腿縫沿邊的外形輪廓完全按照人體臀部和大腿的形狀設計的,上段較大而又圓順,下段較窄而略直。褲的後片大,前片小,剪裁合身的西式長褲(如現今流行的牛仔褲等),其合身的程度幾乎是在人體外面緊裹著一層衣料,真是曲線畢露。由於造型結構的非常合身,所以西式的褲子就不可前後輪番穿著。

西式服裝、中式服裝的結構雖然各不相同,但兩者結構設計的依據卻是一致的,都是以穿著者的人體為依據的。由於中式服裝的衣片是整塊相連的居多,所以穿著在身上後,腋下和胸圍下段等部位折皺較多,並顯得空蕩;西式服裝的衣片是分割散開的,是靠衣片與衣片的相互縫合配置而成的服裝,所以穿著在身上後,顯得非常適身合體,衣服與人體的空隙部位較少,這樣服裝摺皺也就少了。圖12-8所示是中式與西式上衣結構之比較,圖12-9是中式與西式長褲結構之比較。圖中的外形輪廓是中式服裝,裡面的圖形是西式服裝,圖中的斜線部分即是中式服裝穿著後所起的折皺部位。

二,中式服裝的造型封閉、含蓄;西式服裝的造型開放、顯露

服裝的造型有人也稱它為服裝的式樣或款式,實際上造型和式樣兩者之間既有聯繫又有區別。一般講造型是指服裝的外形輪廓,是從大處著眼,如目前流行寬鬆式的H型或緊身式的X型等等;式樣還指服裝內部的衣縫分割和組合,是一種細部修飾,應該講,式樣是從屬於造型的。目前,在我國往往是將服裝的造型和服裝的式樣混為一談,它既是指服裝的外形設計,又包括服裝內部的衣縫組合和細部裝飾。傳統的中式服裝造型歷來都是要求把人體嚴嚴實實地包裹起來,緊扣的衣領,寬空的衣身,長長的衣袖和褲、裙,似乎像一隻口袋,把人體裝在裡面。顯得極為封閉、保守、呆板,幾千年來不是上下分離的"衣裳制",就是上下相連的"深衣制",也不論是男子穿著的袍服,或是女子穿著的儒裙,總是腿裹行藤,衣長曳地,並且里外衣服重疊,俗稱"三重衣"或"五重衣"。

由於西方社會的穿著觀念崇尚顯露人體之美,注重自我表現,是為炫耀自身之美和為自己而穿服裝。因此,反映在服裝的式樣方面就顯得開放,顯露而很有變化。各類袒露、開放的造型仍是西式服裝的造型主流,形形色色的大坦領、V字領、短包袖、馬甲袖等等,被頻繁地在交替使用著。在裁製夏季或晚裝時,婦女們都喜歡選用那些薄而透的衣料,輕盈飄逸,玲瓏剔透,猶如輕紗裹身,美妙迷人。按照西方美學家的說法,服裝造型上的顯露,是服裝造型美最富有魅力的表現形式之一。西式服裝的造型除了崇尚袒露以外,也有講究遮掩的,他們也有各種封閉裹身式的服裝,但是他們的裹身與中式服裝的裹身性質不同。西式服裝的裹身是立體緊窄式的,服裝緊貼人體,能使人體曲線畢露,能充分顯露人體的體型之美。如近年來流行的緊臀式牛仔褲,用針織衣料製作的彈力衫或羊毛套裙等,幾乎都有這種功能。這些服裝的造型雖然是裹身式的,但同樣能給人以誘人的美感,給人留下的印象同樣是充滿青春活力。正像魯迅先生所說的:"遮掩有時比袒露更有吸引力,遮掩可以說既是遮蓋、又是刺激,掩遮阻礙會產生奇妙莫測的心理效果。"所以西式服裝的造型不論是袒露還是裹身遮掩,都是服裝造型開放的結果,是從屬於同一主題的兩種表現。

三,中式服裝色彩偏重倫理,要求能維繫社會秩序;西式服裝色彩偏重感情,重視對人心理的調節

色彩是構成服裝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式服裝對色彩的選擇和搭配一向較為重視。我國古代把服色分為正色和間色兩種,以青、黃、赤、白、黑為正色,其它為間色,並規定:"衣正色,裳間色。"《詩經》說:"綠兮衣兮,綠衣黃裳。"上身穿綠,下身穿黃,綠與黃為鄰近色,穿起來和諧響亮。對服裝色彩的重視,還可以從唐代官方經營的織染署的組織之龐大,分工的細緻得到更有力的證明。織染署下設二十五個作。其中專門負責染漬色彩的作就有六個:青、絳、黃、白、皂、紫。每個染漬作中又有深深淺淺不同色階的專業化生產。我國古代對服裝色彩的選用,有一個很有社會內涵的現象,先開始於民間,一旦被皇家貴族看中,就禁止民間使用,否則,輕者殺身,重者株連九族。如果一種色彩的服裝開始是皇家貴族所穿,後來不穿了成為一般民間服裝,則這種服裝的色彩立刻被視為卑賤的色彩。這一方面說明了我國古代對服飾色彩的重視,另一方面也說明服裝色彩的運用帶有明顯的階級性。建國以後,也曾多次出現不分男女老幼,大家都穿著、藍、黑、灰、白等少數幾種色彩的單調局面,所以會出現這種局面,看來這也與我們對服裝色彩的選擇是偏重倫理這一穿著觀念分不開的。直到最近幾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對服裝色彩的選擇觀念才有改變。現今,人們對服裝色彩的選擇,偏重個性,偏重穿著需要,從而顯得豐富多了。

西方人士對服裝色彩的選擇也是非常重視的,但是他們偏重的是色彩的感情。西方人士認為色彩是最富有感情的,事實也是如此,當我們看到紅色以後,就會使人聯想到太陽、火焰、鮮血和生命,會給人有一種熱情、浪漫和強烈的感情,在西方會使人想起聖誕節和情人節等等。所以能使人產生這些聯想,就是色彩的感情作用。又如黃色是一種明亮的色彩,能激起活力,能使人聯想起落日餘暉的暖感,是最活潑最引人注目的色彩。對西方人士來講,紫色是一種高貴和財富的象徵。同時,在一般情況之下,紅紫色有年輕感;青紫色有優雅的女性感。白色更是純潔、神聖的象徵,是一種魅力的代表,所以西方人均喜歡用白色作為新娘的婚紗禮服。黑色給人的印象是神秘、寂靜和嚴肅,是一種堅實的表現,被認為是最容易和和其它色彩搭配的顏色。但有時在西方也被用於沉默、不吉利或悲哀的喪服,所以,黑色有意想不到的複雜及強烈感。正因為各種色彩有以上種種的不同性格,能給人產生各種感情變化和象徵,所以西方人對服裝色彩的選擇和搭配,是非常重視與穿著者的年齡、膚色、體型、身材的密切配合,與穿著用途、穿著環境的相互協調。他們往往會按照自身的各項具體特點,不拘一格地選擇服裝色彩。所以,反映在服裝色彩的選擇和搭配上,就顯得很有個性,很有見地,很少有一窩峰現象或盲目跟從的模仿現象,人們的穿著就顯得五光十色,多姿多彩。

材料工藝的比較

一,中式服裝材料以絲綢為主;西方服裝材料以毛呢為主

中國曾經是著名於世的"絲綢王國",所以裁製傳統的中式服裝勻以絲綢為主。利用絲綢裁製服裝,柔軟滑爽、通氣性好,夏季穿著涼快舒適,冬季穿著輕盈保暖。按照不同的穿著用途,絲綢有著多種多樣的品種,既有薄如蟬衣般的紗類織物和紡類織物;也有厚實硬挺的緞類織物和錦類織物。有平似鏡面的紡類織物和綢類織物,也有布面高低起伏的趨類織物和棱類織物;有布面排孔的紗羅組織,也有表面毛茸的起絨織物。同時絲綢衣料色彩鮮艷,紋樣圖案精緻細膩。選用絲綢衣料裁製服裝,富有民族特色,並可綴以鑲、嵌、滾、繡等各項工藝裝飾,穿著以後給人以雍容高貴,窈窕嫵媚的感覺。

西方國家,在過去大都是以狩獵為主並以遊牧為主的遊牧民族,所以在原始社會時期,他們就懂得用獸毛皮來製作衣物,以保護自己和裝飾。中世紀以後,西方國家的毛紡和毛織工藝得到迅速發展,特別是英國、義大利等國的毛紡工藝更為精湛,毛呢衣料的穿著日趨普遍。在當時,西方國家的男子服飾大都是用毛呢衣料裁製的,所以他們毛呢織物的品種也很繁多,常用的如細薄柔軟的"凡立丁",粗厚保暖的"麥爾登",織紋精緻的"海立蒙",以及色彩艷麗的"火姆司本"等等。我國目前穿著的各類毛織衣料如花呢、馬褲呢、華達呢、大衣呢等也大都是從西方引進的品種。毛呢衣料的特點之一是堅實、挺括,可塑性強,所以用毛料裁製成的服裝,通過熱塑變型和熱塑定型(即俗稱推、歸、拔工藝)處理,可使服裝外形有高低起伏的變化,穿著後適身合體,給人以端莊、整齊、風度翩翩,充滿朝氣和活力感覺。

二,中式服裝裁製時注意工藝裝飾;西式服裝裁製時講究立體塑型

中式服裝是一種平面型的服裝,結構簡潔,以直線為主,在造型上較少變化,所以很注意工藝裝飾。絢麗多姿、精細秀雅的各類工藝裝飾是構成中式服裝富有特色和充滿魅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構成整箇中國服裝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如圖12-10所示。在中式服裝上最常用的工藝裝飾形式有:鑲(色)、滾(邊)、嵌(線)、盤(花)、刺(繡)等五類,主要被套用於服裝的襟、領、袖、擺等邊沿部位,有的是一滾二嵌或雙滾三嵌,到了清朝晚期,在衣裙的邊沿綴用最多的竟有十八滾嵌(道)。刺繡大都被用於衣裙的正面或背面,採用的圖案以動物紋樣、植物紋樣及幾何紋樣為主。既有抽象的,又有寫實的,到了明清時期,服裝上的裝飾紋樣注重於寫實手法。一簇花朵,一群蝴蝶,往往被刻畫得細膩逼真,栩栩如生。此外,還有手繪、蠟染和釘珠片等多種手法。

西式服裝是一種立體型的服裝,非常講究衣片組合後和立體塑型。立體塑型工藝就是傳統服裝縫製工藝所稱的歸、拔、推。歸,就是使織物收攏(即縮短);拔,就是使織物拉寬(即伸長);歸、拔工藝時,歸、拔部位必須噴水,一手握住熨斗,一手拉住衣片的邊緣,用力將熨斗向被拔寬的方向推去。現今先進的歸拔工藝,已不用熨斗操作,而用專門的蒸汽熱塑定型機,定型衣片放在中間,機器開動後,通過蒸汽的熱能作用,使衣片一次成型,變型和定型同時解決。在西式服裝中,歸、拔、推工藝最多套用於上衣胸的推門、背部上端的歸攏以及褲子臀部的拔襠和褲腳部位的拔腳等。

三,中式服裝的製作是靜態的;西式服裝的製作是動態的

中式服裝的裁製都是平放在案板上進行的,衣片的衣縫均以直線為主,所以對衣縫線條均是用粉線團彈出來的。在衣片中間也不作任何收省或分割組合,衣片是整片的,很少有附屬檔案或配件,即使有少量的衣袋等附屬檔案,也是採用蓋貼的形式貼縫上去的。衣片縫合時也只是兩塊衣片上下對疊後,沿邊縫合即可,根本不需要有試樣或修正的過程,所以講這是一種靜態式的製作過程。成衣後造型方正、整齊,穿在身上成為一種人體的偶象或禮儀習俗的象徵。這種靜態製作服裝的形成,完全是和中式服裝平面型結構有關,也和我國的民族性格喜靜不喜動有關。

西式服裝的裁製非常講究動態效果。早在13世紀初就確定了服裝的立體裁剪法,衣片的衣縫以曲線、弧線為 ,並有收省、折皺做波浪等各類工藝。裁製西式服裝的匠師或藝人在裁製服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