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腸腺壞死桿狀病毒病

中腸腺壞死桿狀病毒病(簡稱BMN)是由C型桿狀病毒(BMNV)引起對蝦幼體大規模死亡的傳染病。感染日本對蝦,並可人工感染斑節對蝦、中國對蝦和短溝對蝦。

簡介

中腸腺壞死桿狀病毒(Baculoviral midgut gland necrosis type viruses,簡稱BMNV)是1981年由Sano在日本對蝦中發現,屬桿狀病毒科,無包含體腸感染病毒。該病發生在日本對蝦幼體。病蝦中腸腺白濁,活力差,飄浮在水面。該病毒可以隨死亡的上皮細胞破碎後放出病毒粒子,感染其他上皮細胞,在病蝦晚期肉眼可見其肝胰腺髒變白,被感染的病蝦苗從腹部可見到肝胰腺和中腸腺變白混濁。同時可能有革蘭氏陰性菌並發感染,其對成蝦的危害相對較小。一般用顯微鏡採用“暗視野觀察法”來診斷此病。該病曾造成日本的日本對蝦和澳大利亞的斑節對蝦幼蝦苗損失慘重。在亞洲東部及東南部也有發現。我國在湛江市郊區的日本對蝦養殖場也有發現。 該病目前尚無特效藥物可醫治,必須採取預防措施。

病原

中腸腺壞死桿狀病毒病(簡稱BMN)是由C型桿狀病毒(BMNV)引起對蝦幼體大規模死亡的傳染病。感染日本對蝦,並可人工感染斑節對蝦、中國對蝦和短溝對蝦。

症狀

BMNV的主要靶器官是肝胰腺。幼體和仔蝦患病後,首先可看到白濁的肝胰腺(中腸腺)呈霧狀。隨著疾病的發展,白濁化越來越明顯。

診斷

將肝胰腺濕壓片或切片後作組織病理觀察。感染BMNV的瀕臨死亡的幼蝦出現中腸腺(肝胰腺)細胞核肥大,但不產生核型包涵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