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鎮海之戰

1885年2月28日,法國遠東艦隊司令孤拔率領大小軍艦十多艘團團圍住招寶山外海口,於3月1日向鎮海關發起進攻。鎮海保衛戰是鴉片戰爭以來我國首次獲得全勝的一次重要戰役。它極大鼓舞了廣大軍民抵抗外敵侵略、保衛國土的決心和信心,在中國近代軍事史,尤其是海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戰役背景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始,帝國主義列強掀起奪取殖民地的高潮。中國成為列強爭奪的主要場所。1884年6月法國侵占越南不久就發動了中法戰爭。
1884年10月法軍在台灣滬尾(今中國台灣省台北淡水鎮)戰敗之後,為阻止南北海運和閩台聯繫,宣布封鎖台灣海峽。為打破封鎖,清朝廷命南洋水師派艦援台。次年1月8日,提督銜總兵吳安康率艦5艘從上海南下。法遠東艦隊司令孤拔聞訊,親率7艦北上攔截。2月13日,兩軍相遇於浙江石浦檀頭山海域。吳安康見敵即退,兩艘航速較慢的戰艦駛入石浦港隱蔽,被法艦擊沉。孤拔得悉另3艘清軍戰艦向北駛入鎮海港,即率艦北犯鎮海。

戰役經過

鎮海位於甬江入海口處,北岸招寶山與南岸金雞山對峙,築有炮台,為浙江省之東門,寧波府之咽喉。法艦侵擾東南沿海以來,浙江巡撫劉秉璋以道員薛福成為謀主,調集諸將,積極督兵備戰,加強海防工事。清艦入港後,即封鎖江口,築長牆,釘叢樁,鋪電線,清間諜。浙江提督歐陽利見坐鎮金雞山,提督楊岐珍駐北岸招寶山,嚴陣待敵。
1885年2月28日,法國遠東艦隊司令孤拔率領大小軍艦十多艘團團圍住招寶山外海口,於3月1日向鎮海關發起進攻。法軍持續13天向鎮海口和小港炮台猛攻。由於戰前清軍已對甬江口兩岸的炮台、軍隊布防等作了周密的部署,法艦的多次進攻均被擊退,傷亡慘重。3月14日,法艦欲將重炮吊至桅頂,企圖居高臨下轟擊小港威遠炮台。但由於炮重,在起吊至桅盤時繩索突然斷裂,炮墜到艦面後壓死了18人,法艦更是銳氣大減,遠遠退到金塘洋面等待援軍。
為孤立法軍,清軍號令當地百姓不得向法軍提供給養,得到積極回響。守備吳傑利用法軍給養困難的時機,帶士兵化裝成漁民,駛小船帶著食品,從小港下船駛往法艦,後登上法艦,摸清了大炮位數和人員配備等情況,不料中途被法軍識破,吳傑跳海潛水後歸營。1885年上海《申報》為此刊發了題為“吳傑巧扮漁人深入虎穴”的文章,一時傳為佳話。
3月20日夜,我駐守各炮台的將士和其他水陸諸兵,在寧紹台道薛福成、統領錢玉興的倡議下,挑選了一批英勇善戰的敢死隊,由副將王立堂負責,乘夜潛運後膛炮8尊,埋伏在離法艦最近距離的青泉嶺(今青峙嶺海口)下的近海處,次日凌晨3時左右出其不意地向停泊在洋面的法艦猛烈開火。待法軍從睡夢中驚醒,好幾艘軍艦已被擊中起火。當法軍用巨炮還擊時,清軍已收隊回營。
6月,中法正式簽署和約,從戰役開始到最後一艘法艦駛離鎮海口,歷時長達103天,以中國軍隊全面勝利而告終。

關於孤拔之死

在中法鎮海之戰中,孤拔的座艦“巴夏爾號”的艦首主桅被清軍炮火擊中,使橫木下墜,正在艦橋上指揮的孤拔被壓成重傷,不久孤拔在6月11日死於澎湖馬公,有多種說法,一說是在澎湖得瘟疫染病而死,一說是因此次鎮海之戰受傷不治而死,也有可能兩個原因都有作用。
鎮海區文史專家在查閱了大量史料後認為,史書中關於“孤拔在福建閩江、鎮海被殲,傳聞異辭,莫能定其虛實”的論述較為可信,從而糾正了這一流傳多年的史學謬誤。這一論斷與法國外交部、海軍部公布的檔案資料相吻合,目前已得到國內有關文史專家的認可。

歷史意義

鎮海保衛戰是鴉片戰爭以來我國首次獲得全勝的一次重要戰役。它極大鼓舞了廣大軍民抵抗外敵侵略、保衛國土的決心和信心,在中國近代軍事史,尤其是海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中法鎮海之戰勝利紀念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