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島2式戰鬥機

中島2式戰鬥機

中島2式戰鬥機是二戰期間的日本陸軍航空兵主力戰鬥機之一,該戰鬥機1940年8月首飛。這架飛機裝備有2挺位於發動機整流罩內的89式7.7mm機關槍以及每邊主翼起落架支撐處上的一門“一式”12.7mm機關槍(Ho-103)。

戰機介紹

中島2式戰鬥機 中島2式戰鬥機

中島2式戰鬥機,是繼1式“隼”之後研製,1938年秋日本軍方提出設計重型防空戰鬥機要求,規定速度在600千米/時以上,5分鐘內要能爬升至5000米高度,作戰半徑600千米((航速400km/h,必須2小時內到達,並保有30分鐘滯空作戰油料。)不過在競爭過程中,日本航空三巨頭中的川崎和三菱終究因為軍方的設計任務難度較大而最終放棄。中島公司設計時曾經參考過德國的Bf 109E的戰術指標,外形看上去基本是1式“隼”的大型化設計,由於換裝了尺寸更大的Ha-41四缸複列式星型發動機(實際上此種發動機原先是用於裝備轟炸機的)以增強飛機動力性。因此機頭顯得粗大而後機身瘦小,細小的尾翼也成了其比較顯著的特徵。後來設計者也為其安裝了蝶形空戰襟翼用以改善高翼載飛機的機動性,並同時解決了起飛著陸滑行距離和穩定性方面的問題,該機機動性優良,能作小半徑的急轉彎,當它投入中國戰場時,中國空軍稱其為“東條”式。

二式戰鬥機 二式戰鬥機

該機依舊由小山悌擔任主設計師,原型機於1940年8月首飛,“鍾馗”的首飛非常成功,機體的操縱性還算湊合。但笨重的機首仍給飛機的著陸帶來了問題。同時作為一型高翼載飛機,仍飛出了一個很高的速度,爬升率為5分54秒爬升到16400英尺只能勉強達到航空本部的設計指標。為了解決這些存在的問題,中島公司對原型機做了設計修改,在不影響整體設計的前提下,對其進行了細部減阻修改,同時為發動機加裝了增壓器並更換了整流罩。經過這樣修改後的原型機在不帶任何武裝的情況下也只飛出了354mph的最高速度,依舊低於設計規定。由於設計小組已經對原型機的整體結構進行了修改,如果再對其實施大規模“手術”不僅不利於機身的整體結構,同時也拖延了對軍方的交貨時間。因此,設計人員決定針對原型機發動機做修改。中島公司發動機設計部最大限度地發掘了發動機的潛能,重新設計了氣冷系統布局並最大限度地提升發動機的工作效率。再次修改的原型機又一次飛上了天空,終於在這一次飛出了389mph的速度達到了設計規定速度。但值得注意的是389mph僅是不帶任何武器下飛出的成績,經過設計者的詳細計算認為,在滿載武裝的情況下,“鍾馗”原型機的最大速度僅為360mphh。雖然還是沒有達到設計要求,但陸航本部依舊決定將其投入現役使用。“鍾馗”的原型機一共製造了10架,陸續用於飛行測試以及修改驗證。軍方接收後命名為中島2式重型戰鬥機,當投入批量生產時日本已與美國開戰,該機便採用了由中國流傳到日本的民間傳說中捉鬼神的神將“鍾馗”為副名。

這型飛機早期裝備有2挺位於發動機整流罩內的89式7.7mm機關槍以及每邊主翼起落架支撐處上的一門“一式”12.7mm機關槍(Ho-103)。但是對於B-29等大型飛機,這樣的武備仍略顯不足,後續機型有對其武備進行改進。

中島2式重型戰鬥機分為Ⅰ、Ⅱ兩大改型,後者更換了功率更大的發動機。1941年11月正式編入獨立飛行第47戰隊試用,12月25日首次用於太平洋戰爭。其後,大部分用於本土防空作戰,其中Ⅱ型丙曾配屬於中國戰線的陸軍航空隊第9、第29、第85飛行戰隊。在東北地區配屬於第70、第104飛行戰隊。曾經作為截擊美國陸航的B-29轟炸機和基地1000千米範圍內的防空作戰專用。

抗戰勝利後,少量的中島2式戰鬥機被國民黨空軍繳獲,編入第6大隊第18中隊,但不久後因為缺乏零件而退役。此外,在東北地區的解放軍也繳獲過3架,但這3架飛機沒有見到過使用記錄 。

各改型演變

Ki-44原型機

Ki-44原型技術升級機

Ki-44-Ⅰa甲

Ki-44Ⅰb乙

Ki-44Ⅰc丙(改進型)

Ki-44Ⅱ原型機(換裝中島Ha-109發動機(1520hp/1130kw))

Ki-44Ⅱa甲

Ki-44Ⅱb乙

Ki-44Ⅱc丙(換裝重武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