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溫哥華案例館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溫哥華案例館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溫哥華案例館,觀眾不僅能看到1986年溫哥華世博會給福溪地區帶來的顛覆性變化,與溫哥華冬奧會上的雪橇模型、不論是福溪地區居民房屋,還是剛獲能源暨環境設計領袖標準社區開發白金獎的奧運村,都離不開加拿大木材的功勞。二樓“木材的世界”,展示牆上層層疊疊:松木、冷杉、黃柏、楓木、黃樺木……木材彈性好、耐久性強、隔熱、隔音,館內地板就是楓木加工而成,而各種軟木製成的結構木材則是溫哥華館的主要材料。館內還設計了實木椅子、隔熱體驗展板等。

基本信息

案例名稱:文化遺產和宜居城市
城市:溫哥華
造型亮點:木結構與混凝土的混合性建築
案例面積:200平方米
案例位置:E片區

展館概況

加拿大溫哥華是世界上最宜居的城市之一,西南部福溪地區曾是1986年溫哥華世博會的會址,經過持續規劃和開發,不斷改進其宜居性,目前已成為溫哥華最有活力和最吸引人的地區之一。其東南地區成為2010年冬奧會和殘奧會奧運村。上海世博會上,溫哥華把冬奧會作為一個案例,展示其如何通過可持續發展實現城市宜居性的經驗。

案例原型

溫哥華案例館的直線型部分取自於一種典型的溫哥華建築——木結構混凝土混合結構建築。這種結構的建築將體現出木結構優異的保溫性能和出色的抗震能力。

建築外觀

令人期待的溫哥華館位於浦西側的最佳城市實踐區,占地約200多平方米。溫哥華館是一棟設計新穎的建築,常規的直線型元素與別致的球體元素有機結合,球體部分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格外引人注目,展現了木材的廣泛用途也寓意著可持續且循環的建築理念。
無論是通透的球體建築還是簡潔的3層民居,坐落於世博園浦西板塊E區——城市最佳實踐區的溫哥華展館,全部用木結構打造,單單一個館就儲存了上百噸二氧化碳。展示“綠色、創新、宜居”城市典範的溫哥華館昨天宣布將在2010年5月1日正式向公眾開放。溫哥華館還把2010冬奧會速滑館的木製領獎台搬到了上海。

展示內容

溫哥華案例館將向參觀者展示溫哥華作為“全球最佳宜居城市”的都市風貌,並介紹溫哥華居民以及他們居住的社區。整棟溫哥華館全部由綠色環保的建築材料設計建造。這座木結構展館內的展覽品能夠讓參觀者體驗到木結構建築的各種好處。

展館亮點

“木結構與混凝土混合性建築”
木結構混凝土混合結構建築是一種典型的溫哥華建築,這種現代木結構的建築在溫哥華和加拿大十分普遍,而在中國也越來越得到城市規劃人員的認同與肯定,這是中國城市規劃者們夢寐以求的一種更抗震、更舒適、更具節能應的可更新建築材料。
史上亮點
2月5日1986年在加拿大溫哥華舉辦的世博會,一度被譽為“過去舉行過的同類世博會中最大、最成功的一次”,它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2000多萬人,共有100多個國家接受邀請參加這次博覽會,這也是世博會有史以來參展國最多的一次。
溫哥華世博會成功地選擇了“交通與通訊”這個主題。有關專家認為,本屆世博會主題具有深遠意義,它展示世界範圍內交通和通訊領域的新成就及其發展前景,展示了由於交通通訊的創新帶來的人類社會生活質量的變化,從而也促進旅遊、國際貿易和文化交流的發展,貼近世界發展,貼近人民生活,真使人們大開眼界、大開思路。
注意社會效益的同時,也注意經濟效益,這是溫哥華世博會的一條基本經驗。溫哥華世博會給舉辦省市和加拿大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有關資料表明:它給加拿大和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提供了6萬個多年就業崗位,薪水總額達到13.4 億加元;它促使加拿大增加了總值達37億加元的產品,促使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增加了價值28億加元的產品,從而為加拿大和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著力弘揚“和平競爭”和“互相理解”的精神,這是溫哥華世博會又一條成功的經驗。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帶來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在世博會上團結協作,相互交流,取長補短,促進了多元文化的交融。樂於擔起“新天才、新熱情、新友誼的發現者”角色,為新的交流合作準備條件、鋪平道路,這是本屆世博會另一條成功的經驗。各參展國的展品通常都代表著各國在有關領域裡的新成就、新思路,展現了英才們的聰明才智與創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