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黃埔軍校舊址

中國黃埔軍校舊址

黃埔軍校舊址位於中國廣州市黃埔區長洲島內,原為清朝陸軍國小和海軍學校校舍。民國13年(1924年)6月16日,孫中山在蘇聯顧問幫助下,創辦了培養軍事幹部的學校,為名“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而後更名為“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迄今。軍校群英薈萃,名將輩出,在中國近代史和軍事史上具有重要意義。1988年舊址被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黃埔軍校舊址

(圖)中國黃埔軍校舊址中國黃埔軍校舊址

 黃埔軍校是一間中華民國的軍事學校,培養了許多在中日戰爭和國共內戰中聞名的指揮官。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一至六期,原址設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長洲島,軍校在1924年由中國國民黨成立,目的是為國民革命軍訓練軍官,然後國民政府北伐統一中國的主要軍力。
黃埔軍校改制為陸軍軍官學校,並於國府遷台後,一併遷至台灣高雄縣鳳山市。而昔日的黃埔軍校舊址於1988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校史

1923年9月,孫中山派蔣中正訪問蘇聯,學習建軍經驗。1924年1月24日,孫中山命名成立的“陸軍軍官學校籌備委員會”,28日選定廣州長洲島上的原廣東陸軍學堂和廣東海軍學校的舊址上建立軍校。5月,任蔣中正為第一任校長,廖仲愷為國民黨黨代表。隨後,任李濟深、鄧演達為教練部正、副主任,王柏齡、葉劍英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周恩來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應欽為總教官。此外還有熊雄、惲代英、蕭楚女、聶榮臻、張秋人等共產黨人擔任教官及各方面負責工作。
1924年5月,從1200名考生中正式取錄學生350名,備取120名。5月5日開始入學。6月16日,舉行開學典禮,孫中山到會場給青年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要從今天起,立一個志願,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發財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國救民的事業。”孫中山的訓詞後來成為中華民國的國歌歌詞。1925年2月,軍校出師東征使用的校名為中國國民黨黨立陸軍軍官學校,以排斥共產黨人在校內的地位。學校在當時集中了革命軍中有才能的人。黃埔軍校最初有許多從蘇聯來的教員,但在北伐期間蔣介石與中國共產黨關係破裂,所以這些蘇聯教員離開了。
1926年,根據國民政府中央軍事委員會決定,將原陸軍軍官學校擴大改組,於同年3月正式命名成立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北伐軍攻克武漢後,1926年10月27日,國民黨中央先決定在兩湖書院舊址設政治訓練班,後改辦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政治科,後將黃埔第五期政治科學員移往武昌就讀。12月,又決定將黃埔五期炮兵、工兵科移來武昌就讀,於1927年1月19日改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
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分裂,於是在廣州、武漢和南京分別出現了三所黃埔軍校。在武漢,3月22日,以國民黨中央的名義,決定將武漢分校擴大改組為(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開展討蔣鬥爭。“七·一五”反共事變後,黃埔五期學員被迫畢業離校,軍校整體改編為張發奎的軍官教導團,成為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主力,武漢軍校便不復存在;在廣州,原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依然開辦,1928年5月,由副校長李濟深決定將學校改名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學校只剩下718人堅持至畢業,其餘散往武漢、南京等地,稱黃埔六期生。1929年9月10日,校長蔣介石以國民政府名義,改稱學校為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第七期學生畢業後,1930年9月,學校被要求停辦;在南京,1927年底,由蔣介石決定自行成立(南京)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宣誓反共。1928年3月,以中央軍事委員會名義明令改名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於1937年8月遷至成都。在八年抗戰中成了培養抗日官兵的大本營。各期畢業生都一律開赴抗日前線參戰。抗戰結束後,實行軍校改制,於1946年元旦後改為陸軍軍官學校,校長蔣介石改任名譽校長,由關麟征升任校長。
1947年,孫立人在台灣奉命訓練新軍,決定在鳳山成立陸軍軍官學校第四軍官訓練班,直屬成都本校。1949年1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成都,學校停辦,共辦23期。蔣介石下令將台灣籍學生和國民黨高官政要的子弟200餘人空運到台灣。1950年10月,學校在台灣高雄縣鳳山鎮(今鳳山市)以陸軍軍官學校之名復校。

舊址建築

黃埔軍校大部分建築物於1938年被日軍飛機炸毀。1965年,做了一次較大修繕,基本恢復原貌。1984年,建立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1996年,廣州市政府按國家文物局批覆的“原位、原尺度、原面貌”原則重建,6月16日奠基,11月12日落成,面積10,600平方米,耗資2000餘萬元,復原了孫中山、廖仲愷、周恩來及教授、教練、管理、軍需、軍醫各部的辦公室和課室、師生的飯堂、寢室等,但由於趕工期而埋下了不少質量隱患。2005年,又投入1400多萬元進行全面修繕,將嚴格按照“修舊如舊”和“不趕工期”兩大原則。
1995年,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被評為廣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2000年,又被評為廣東省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現有軍校正門、校本部、孫總理紀念碑、中山故居、俱樂部、游泳池、東征烈士墓、北伐紀念碑、濟深公園、教思亭等十幾處建築。
黃埔軍校大門風格非常樸實,中央上方橫匾上“陸軍軍官學校”幾個大字,是譚延闓所書。校門於1965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南海艦隊重新修建。在二門門口掛著一副對聯:“殺盡敵人方罷手,完成革命始回頭”,二門右側牆壁上,掛著蔣介石手書的“親愛精誠”校訓。軍校大門彩樓兩旁原掛有一副對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怕死,勿入斯門”,橫額為“革命者來”。孫中山逝世後改為總理遺囑中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黃埔軍校校本部是一座日字形的二層磚木結構、三路四進、迴廊相通的樓房。軍校創辦時在原陸軍國小堂祠堂式大門前面增建歐陸式大門。中山故居即“史跡陳列室”,原為清朝廣東海關黃埔分關的舊址,稱為學海樓。磚瓦混凝土混合結構兩層,建築面積805平方米,1952年重修。其中陳列有伴隨聶榮臻數十年的皮箱、自己裝了輪子的椅子、墨鏡、墨盒,解放軍中唯一外籍將軍洪水使用過的手紡毛毯,抗日遠征軍名將鄭洞國的私章等珍貴文物及不少校友的捐贈。
位於孫中山故居西的學生俱樂部是歐式紅色建築,禮堂講台中央和兩側分別懸掛孫中山像、總理遺訓、國民黨黨旗、中華民國國旗和林則徐焚鴉片、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侵犯天津、沙基慘案和攻打惠州四幅大型油畫;禮堂懸掛廖仲愷、朱執信、史堅如等名人像。黃埔軍校當年的“清黨”便是在俱樂部舉行。俱樂部西側的游泳池原是小船塢改建。
東征烈士墓園座落在軍校西南的平岡,是1925年廣東革命政府為紀念因討伐陳炯明等叛軍而陣亡將士修建的,安葬有國共兩黨516位烈士遺體,面積5萬多平方米,1926年6月落成。墓園前有1928年修建的東征陣亡烈士紀念坊,是一座凱旋門式建築,上覆民族特色的琉璃瓦。1936年在墓園正門增建東征陣亡烈士紀功坊和碼頭,有小黃花崗之稱。紀念坊後由墓道、墓冢、紀功坊、入伍生墓碑群構成長數百米的中軸線,墓冢東側有蔡光舉烈士墓,西側有17位出身軍校的將校墓。墓園於1984年修繕,1991年新建了“東征史跡陳列室”。北伐紀念碑矗立在長洲島平崗,是一座高10米的花崗石碑,為紀念北伐陣亡的軍校生建立的。由軍校代校務何遂撰寫的碑文“平岡之石齒齒兮,黃埔之水淙淙;屹豐碑以萬世兮,將以垂紀於無窮”。碑的正面刻“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學生出身北伐陣亡紀念碑”,碑座的東、西、北三面刻有北伐陣亡的獨立團第一營營長曹淵等353位黃埔軍校學生的名字。但由於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失敗,大部分共產黨員陣亡者的名字未能刻記。
黃埔軍校後山的八卦山頂建有孫總理紀念碑,碑頂塑有孫總理銅像。1928年孫總理紀念碑奠基,1930年9月26日落成,碑座高40米,孫中山先生銅像高達2.6米,重逾2000斤,是先生當年的日本好友梅屋莊吉出資,牧田祥哉敬作,筱原金作工場鑄造。碑的正面為“孫中山紀念碑”六個隸書大字,背面為總理像,東面為總理遺訓,西面為總理開學訓詞。從山底到山頂的階梯所在的山壁用石材裝飾,表面鑲有校訓“親愛精誠”四個大字。
此外還有中山公園、仲愷公園、黃埔公園(又稱中正公園)、濟深公園;張之洞倡建的大坡地炮台、白鶴崗炮台;中國海軍的黃埔軍港等景點。

大陸時期機構設定

軍校由六個部門組成:政治、教育、訓練、管理、醫學和補給。 軍校分步兵、炮兵、工兵、輜重兵、憲兵、政治等科
大陸時期分校

潮州分校 長沙分校 洛陽分校(中央軍校第一分校) 武漢分校(中央軍校第二分校) 江西分校(中央軍校第三分校) 廣州分校(中央軍校第四分校) 昆明分校(中央軍校第五分校) 南寧分校(中央軍校第六分校) 西安分校(中央軍校第七分校) 湖北分校(中央軍校第八分校) 迪化分校(中央軍校第九分校) 鳳山分校(中央軍校第十分校) 深圳分校 汪偽軍校
校訓校歌
校訓“親愛精誠”經由蔣中正親自擬選,孫中山在開學典禮時宣布的。每年6月16日,定為“校慶日”。
1924年,制定的《陸軍軍官學校歌》:
莘莘學子,親愛精誠,三民主義,是我革命先聲。 革命英雄,國民先鋒,再接再厲,繼續先烈成功。 同學同道,樂遵教導,始終生死,毋忘今日本校。 以血妝花,以校做家,臥薪嘗膽,努力建設中華。 1926年,制定延用至今:
怒潮澎湃 黨旗飛舞 這是革命的黃埔 主義須貫徹 紀律莫放鬆 預備做奮鬥的先鋒 打條血路 引導被壓迫民眾 攜著手 向前行 路不遠 莫要驚 親愛精誠 繼續永守 發揚吾校精神 發揚吾校精神
陸軍官校學生生活公約:
身為陸軍軍官學校學生 堅持不說謊 不欺騙 不偷竊的榮譽信條 也不縱容他人違反 立志成為允文允武 術德兼備的軍事領導人才 具備領導管理 解決問題 語文溝通 及持續學習四大能力 信守國家 責任 榮譽 犧牲 團結 勇氣 自信的核心價值 發揮親愛精誠校訓 確定 我 是最好的認知 貫徹 尊師重道 存誠務實的要求

交通指南

1、可到廣州天河區乘43、210、227、292、261路車到魚珠碼頭站下,或在南方大廈乘水上巴士到魚珠碼頭下,再換輪渡,票價1.5元,就可以到達軍校碼頭;
2、從廣州動物園出發乘137路公共汽車至終點站新洲碼頭;從海珠區的赤崗乘座262路公共汽車至終點站新洲,從新洲碼頭坐船到軍校碼頭即可
3、外地來廣州可從,廣州火車站坐捷運2號線,到琶洲站(琶洲站是捷運2號線的倒數第二站)票價為5元,轉137路或者262路(這兩路公交站的名字也為琶洲站)票價為2元,到新洲碼頭換乘輪船到達,票價為1.5元,回程一樣。

歷任校長

任期時間 校長姓名 備註
第一任 1924年5月—1947年10月 蔣介石
第二任 1947年10月—1949年9月 關麟征
第三任 1949年9月— 1949年12月 張耀明
第四任 1950年8月—1954年8月 羅友倫
第五任 1954年9月—1957年3月 謝肇齊
第六任 1957年4月—1960年12月 徐汝誠
第七任 1961年1月—1965年3月 艾靉
第八任 1965年3月—1970年3月 張立夫
第九任 1970年4月—1973年2月 林初耀
第十任 1973年2月—1976年3月 秦祖熙
第十一任 1976年4月—1977年12月 言百謙
第十二任 1977年12月—1979年12月 許歷農
第十三任 1979年12月—1981年6月 朱致遠
第十四任 1981年7月—1983年6月 盧光義
第十五任 1983年7月—1985年6月 黃幸強
第十六任 1985年7月—1986年12月 黃耀羽
第十七任 1986年12月—1989年6月 湯元普
第十八任 1989年7月—1991年6月 胡家麒
第十九任 1991年7月—1993年9月 楊德智
第二十任 1993年9月—1996年7月 馬登鶴
第廿一任 1996年7月—1997年7月 童兆陽
第廿二任 1997年7月—1998年1月 丁渝
第廿三任 1998年1月—2002年2月 張岳衡
第廿四任 2002年3月—2005年6月 楊國強
第廿五任 2005年7月—? 王根林
第廿六任 ?—至今 陳良沛
第廿七任

重大事件

黃埔軍校與美國西點軍校、英國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以及俄羅斯伏龍芝軍事學院並稱世界“四大軍校”。 一說戰前世界四大軍校為美國西點、英國皇家、中國黃埔及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1994年6月16日,為紀念黃埔軍校建校70周年,中國郵電部發行了紀念郵票1枚,面值20分,票面為黃埔軍校大門全景。台灣的中華郵政亦發行郵票1枚,票面為黃埔軍校大門全景與蔣中正校長頭像。 2004年6月14日,中華民國國防部長李傑與前行政院長郝柏村參觀“黃埔軍校八十周年史跡展”。 2004年6月16日,黃埔軍校建校80周年紀念日,由黃埔軍校同學會、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共同編輯的《黃埔風雲人物》專題郵品紀念冊在北京首發,收入50餘枚有關黃埔軍校人物、歷史事件的郵票。在台北大安森林公園,來自台灣各地的萬名黃埔軍校校友舉行盛大慶祝活動。
著名校友

中國國民黨指揮官

杜聿明 胡宗南 關麟征 黃杰 陳大慶 黃維 鄭洞國 宋希濂 孫元良 李仙洲 毛人鳳 張靈甫 李默庵 陳明仁 劉安祺 高魁元 康澤 鄭介民 李延年 李彌 胡璉 唐生明 俞濟時 戴笠 郝柏村 蔣仲苓 王升 劉戡 范漢傑

中國共產黨指揮官

左權 陳賡 徐向前 林彪 蔣先雲 劉志丹 羅瑞卿 周士第 許光達 陳伯鈞 宋時輪 楊至成 郭天民 陳奇涵 聶榮臻 陶鑄

創辦初期主要教職員

中國國民黨

蔣中正:校長 廖仲愷:國民黨代表 李濟深:教練部主任 鄧演達:教練部副主任兼總隊長;教育長;武漢分校代校長 王柏齡:教授部主任 戴季陶:政治部主任 邵元沖:政治部主任 林振雄:管理部主任 周駿彥:軍需部主任 俞飛鵬:軍需部副主任 宋榮昌:軍醫部主任 李其芳:軍醫部副主任 杜景祺:軍醫部主任 何應欽:戰術總教官;教育長;潮汕分校校長兼教育長 胡謙:教育長 王柏齡:教育長 錢大鈞:參謀處處長 石醉六:長沙分校分校校長 顧孟余、徐謙:武漢分校校務委員 方鼎英:黃埔軍校教育長、代理校長
中國共產黨

葉劍英:教授部副主任 張申府:政治部副主任 周恩來:政治部主任 周佛海:政治部主任 聶榮臻:政治部秘書,兼政治教官 魯易:政治部秘書 惲代英:本部總政治教官;武漢分校校務委員 夏曦:長沙分校政治部主任
蘇聯

瓦西里·布留赫爾(加倫將軍):顧問團團長 契列班諾夫:軍校總顧問 白禮別列夫:步兵顧問 嘉列里:炮兵顧問 互林:工兵顧問 喀扶覺夫:政治顧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