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的豐碑

同時,本書還將填補中國電影史上關於延安電影團這一段歷史的空白。 2008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作為延安電影團的繼承者,也走過了55年的歷程。 這部書,本應該由延安電影團的前輩們自己去撰寫。

基本信息

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6月1日) 平裝: 393頁 正文語種: 漢語 開本: 16 ISBN: 9787300093659

商品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電影的豐碑》是為延安電影團成立70周年及新影廠成立55周年而作。它再一次完整地再現了新影廠的前身:延安電影團的歷史和藝術成就,再現了延安電影人的光輝形象,再現了延安時期重要的記錄電影和攝影的圖片資料:它們穿越了幾十載的技藝和戰爭烽火,而且還再現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對延安電影團的成立和成長所做出的努力和給予的大力支持。

編輯推薦

《中國電影的豐碑》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目錄

引子
第一章 黨的電影事業從這裡開始
第一節 左翼電影運動
第二節 進步電影人才
第三節 到武漢去
第二章 建立延安電影團
第三章 未完成的《延安與八路軍》
第四章 第一支人民放映隊
第五章 艱苦的時刻
第六章 記錄歷史的照片
第七章 時代主鏇律《南泥灣》
第八章 窯洞電影製片廠
第九章 自力更生 豐衣足食
第十章 攝影訓練班
第十一章 向著勝利東進
第十二章 興山大會師
第十三章 永遠的豐碑
附錄
參考文獻
後記

序言

延安電影團是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下簡稱“新影廠”)的前身。
延安電影團是中國第一個紅色電影機構。它成立於1938年,截至2008年已有整整70年的歷史。在艱苦卓絕的戰爭年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周恩來的決定和組織下,一些左翼電影精英肩負著開創人民電影事業的神聖使命,從繁華大城市奔向中國西北貧瘠的黃土高原,成為最早的延安電影人,他們中有著名演員兼編導袁牧之,有著名攝影師吳印成,有優秀剪輯師錢筱璋。20世紀30年代許多膾炙人口的電影:《桃李劫》、《風雲兒女》、《生死同心》、《都市風光》、《馬路天使》、《十字街頭》和《八百壯士》等等就出自他們的創作。
在延安的八年,電影團以簡陋的設備記錄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軍隊和人民民眾創造輝煌業績的真實生活,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歷史留下了非常珍貴的影像資料,也奠定了具有“延安電影風格”的中國紀錄電影的基礎,形成了勇於創新的“延安電影精神”,不愧為中國電影史上永遠的豐碑。
《中國電影的豐碑:延安電影團故事》是為延安電影團成立70周年及新影廠成立55周年而作。它第一次完整地再現了新影廠的前身:延安電影團的歷史和藝術成就,再現了延安電影人的光輝形象,再現了延安時期重要的紀錄電影和攝影的圖片資料:它們穿越了幾十載的記憶和戰爭烽火,而且還再現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對延安電影團的成立和成長所做出的努力和給予的大力支持。總之,本書是對那段紅色歷史的還原。紀錄歷史的人自己也被歷史紀錄,書寫歷史的人本身也成為歷史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作為中國電影史上第一本完整敘述延安電影團的紅色電影史著,《中國電影的豐碑:延安電影團故事》的出版意義是空前的。
本書除具備一般電影史書的史學價值外,還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新的歷史時期,大力宣傳延安電影團這面光輝的旗幟,可以使文化藝術工作者從延安電影團的光榮歷程和作品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重張藝術與政治完美結合的“延安電影風格”,弘揚開拓“延安電影精神”,全力推動“主鏇律”創作,促進中國的電影事業能夠在新時代有更大的發展。
同時,本書還將填補中國電影史上關於延安電影團這一段歷史的空白。作者作為延安電影團重要成員的子女,不僅自身掌握著很多珍貴的歷史圖片,而且還親自走訪了許多健在的延安電影團成員,查考了相當多的史料,因此不少圖文史料均為首次發表,這就使本書具了有相當重要的收藏價值。
2008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作為延安電影團的繼承者,也走過了55年的歷程。在新影廠工作使我不但從視覺上,而且從精神上,真切感悟到影像史料價值的所在。走進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資料庫,會令人肅然起敬,真正感到震撼:42000米膠片約7000小時長度的紀錄電影資料,從民國到抗戰,從解放戰爭到新中國成立,從政治到經濟,從軍事到科技,從過去一直到現在,這種歷史記錄的真實性,的確是紀錄片的獨到功能所賦予的。這些先輩們留下的寶貴財富,不僅值得引以為傲,更值得認真科學地研究開發。目前,新影廠正循著延安電影團老一輩電影人的腳步穩健前行。
我是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的第八任廠長,深深地把這個崗位當做自己的榮耀。我堅信,新影廠一定會永遠繼承延安電影團的精神,開創更加光輝的未來。

後記

歷經整整70年,終於有一部完整詳細講述延安電影團的書出版了。
這部書,本應該由延安電影團的前輩們自己去撰寫。但是年復一年,他們一個接一個地離去了,一直沒有這樣的書問世。
為紀念中國電影百年華誕,中國電影家協會組織編纂了《中國電影家傳記叢書》,首批20位電影家中有我們的父親吳印鹹和錢筱璋。我們在收集傳記資料、在採訪老前輩的過程中深深感受到,我們的父輩及他們的戰友們念念不忘延安電影團這個革命的電影搖籃,念念不忘延安電影團在歷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這是他們革命電影生涯的起點,是他們以團隊精神共同創造的事業,占據著他們一生重要的位置,是他們心目中一輩子的聖地,他們這種深深的延安電影團情結深深地打動著我們的心。然而當我們想在他們的傳記中補充這部分材料時,卻發現根本就沒有一本完整詳細介紹電影團的書籍,而電影團前輩留下的有關文字記敘也非常有限和簡要分散。我們甚至發現,在中國電影百年華誕紀念活動中,也幾乎沒有提到延安電影團。我們認為現在實在需要一本完整講述延安電影團的書籍,為了這將要被忘卻的紀念,為了讓前輩們的革命精神和他們記錄下的珍貴歷史鏡頭成為永不過時的精神和物質財富,為了後人發揚光大電影團團結奮鬥、艱苦創業的精神。
2008年是延安電影團成立70周年。在這個有意義的日期漸近之時,考慮到老一輩已難以完成這部書時,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和對延安電影團濃濃的情結,我們蔭發了出版一部敘述延安電影團歷史的書籍的想法,以達到填補中國電影史的空白和了卻老一代電影人的夙願的目的。
我們敢於自己開始編寫這部書,是因為有兩個人起了關鍵的鼓勵和推動作用。
一位是著名的中國電影史學家、《中國電影發展史》的主編程季華。他是延安電影團主要成員的老同事、老朋友,也是1937年就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老革命。他對延安電影團有著深厚的感情,對其在中國電影史上的作用有深刻的認識,是第一位在中國電影史上簡略但完整講述和評價延安電影團的人。他在延安電影團主要成員相繼去世後,特別是紀念中國電影100周年活動之後,一直積極鼓勵我們來編寫這部書,並允諾做這部書的顧問。
一位是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廠長高峰。我們在程老的建議和鼓勵下,冒昧給高峰廠長發了個簡訊,簡訊用一句話簡述了我們的想法,沒想到他馬上回簡訊答覆五個字“我一定支持”,並當即安排第二天面談。而第二天在他的辦公室里,僅用10分鐘就談定了支持我們的方案。他一再表示“應該出這本書”,並允諾為這本書撰寫前言。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現在在這位“走進資料庫會肅然起敬、真正感到震撼”的廠長領導下,正在努力去開發這些歷史影像資料、去創造很多非常有價值的歷史題材的紀錄片。我們被高峰廠長對延安電影團的理解和繼承、對前輩的尊敬和感情、對這部書的認識和支持、對我們的信任和幫助深深地感動和激勵。我們生於電影世家,卻並非在電影圈工作,也沒有寫作的經歷和經驗,現在都已退休了,編寫這樣一部史料書籍,難度可想而知。由於這部書涉及許多重大歷史背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人的決策、電影歷史和電影技術等問題,我們深感壓力。我們常常拙於文筆,窮於史實,以致絞盡腦汁,夜不成寐,甚至絕望到懷疑能否完成這樣一部書。改革開放30年,人們的觀念有了很大的變化,對於歷史上的事件可以更客觀地講述,大量的背景材料被公布,眾多的回憶錄被發表和出版,這些都為我們編寫這部書提供了有利條件。感謝時代的變遷與進步,我們在一個合適的時代,選擇了一個合適的時機,遇到了合適的人,於是得以編寫成這部書並順利出版。這部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了延安電影團尚健在的老團員們的全力支持,對於60多年前僅僅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來說,戰爭時期的很多記憶至今都失散和模糊了,但我們仍舊收集到了大量的資料。當我們啟動這個項目的時候,就聽到了放映隊老隊員羅光叔叔病重的訊息,我們趕到醫院在病榻前採訪了他,這是我們採訪的第一個對象。他原先胖胖的臉龐和身體極度消瘦到幾乎沒有了形,已經不能進食,但仍然侃侃而談整整兩個小時,回憶起當年的許多細節和趣事,幸福驕傲的笑容蕩漾在臉上。當我們告別的時候,他的兩眼放射出明亮的光芒,堅持說:“還有什麼問題儘管問,我來回答。”最後他真誠地祝願這部書早日出版,一周后他就去世了。我們與在廣州珠江電影製片廠的放映隊老隊員唐澤華叔叔電話預約,將赴廣州採訪他,他以朗朗的笑聲歡迎我們到廣州去,也給予了這部書良好的祝願。正當我們準備素材和問題的時候,廣州傳來了噩耗,小唐叔叔突然去世了,我們失去了採訪他的機會。而在此期間,新影廠的一位延安電影團成員也去世了。不到三個月,延安電影團這么小小一個幾十人的單位,就有三個人去世了,還有好幾位也住在醫院裡。時間真的很緊迫,我們感到了巨大的壓力和責任。編寫《中國電影的豐碑:延安電影團故事》的過程,是一次重走延安電影團歷史之路的過程。我們沿著前輩的足跡慢慢走過,我們沿著他們的心跡慢慢走過。不走不知曉,上路才體會,這漫漫八年長路雖然鮮有戰火硝煙,確是如此的不易,遠非一般電影人所能想像的。我們反覆觀看了電影團當年拍攝的電影資料,生動的影像既反映了時代的狀態,也反映了電影團的形象;我們蒐集到了電影團當年拍攝的大量照片,真實的場景再現了歷史,也再現了電影團的工作;我們讀到了電影團的老領導肖向榮親屬提供的他當年的工作日誌、文章以及後人寫的傳記,歷史的文字清楚地描述了電影團的情況,更強烈地表達了中國共產黨對電影團的重視和領導,電影團的每一步都是在黨的指引和關心下走過的。我們在編寫過程中一直深受感動,隨著每件事緊張或激動。當我們寫到接收小組完成全部接收任務到達興山的時候,當我們寫到電影團東征最終到達目的地的時候,當我們寫到1946年10月1日東北電影製片廠成立的時候,我們的淚水潸然而下,感慨萬分!我們終於完成了這部書,感謝歷史為我們提供了一次超越自己的機會。由於時間不足一年,為了能趕上紀念日,這本書完成得比較倉促,恐怕資料不夠完全,也許會有許多遺憾。我們參考並引用了大量已經出版和沒有出版的資料,書中領導人的講話有些出自老同志的回憶,在此不一一標明出處。但無論如何,我們已經盡力而為,終於完成了前輩的夙願,為延安電影團編寫出了詳細敘述其歷史的書籍。我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後人比較清楚地了解延安電影團,我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填補中國電影史上的這段空白。這部書得以出版,我們在這裡,代表延安電影團老一輩及其親屬,最真誠地感謝: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中國電影資料館、中國電影博物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中影聯廣告公司總經理張彩虹和所有大力支持和熱忱幫助這本書出版的單位和個人。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