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

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

本書是中國經濟思想史學會繼《集雨窖文叢》後出版的第二部論文集,共收集論文54篇,計60餘萬字,是從2000-2007年期間中國經濟思想史學會會員撰寫論文中選出的優秀成果。這些論文集中體現了近幾年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的新探索和新突破,代表了前輩學者、中青年學者以及新興學人在經濟思想史研究中所取得的成績。本論文集的出版,集中展示近年來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領域的研究動態和發展趨勢,同時激勵中國經濟思想史學人努力向前。

基本信息

名稱

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

內容簡介

中國經濟思想史學會自1980年成立以來,通過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各位前輩的共同努力,學會的規模不斷擴大,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了一支較為強大的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隊伍,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的繁榮和發展。時至今日,中國經濟思想史這門學科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相對繁榮的時期,可以說中國經濟思想史的研究領域已由最初雜蕪叢生、人跡罕至的學術荒原變成了五穀豐登、人才薈萃的學術沃野。隨著學科研究的不斷拓展,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領域的研究內容及其成果呈現出了嶄新的面貌。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的研究範圍、對象、形式有了很大的變化,同時新的研究工具不斷被引進和運用,無論是從研究領域、研究時限還是研究方法上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中國經濟思想史的研究已不再局限於挖掘和整理中國經濟思想的歷史遺產,而是在梳理、挖掘經濟思想內涵的基礎上考慮傳統與現實的結合,追蹤理論熱點、關注現實、服務現實,增強了其“經世致用”的時代感與使命感,注重學科研究成果對現實經濟發展的借鑑和啟示作用。隨著人類社會的向前發展,歷史也在不斷延伸,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的時限範圍也在不斷推移,中國現當代經濟思想日益成為本學科新的研究領域和探索空間。

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

本書是中國經濟思想史學會繼《集雨窖文叢》後出版的第二部論文集,共收集論文54篇,計60餘萬字,是從2000-2007年期間中國經濟思想史學會會員撰寫論文中選出的優秀成果。這些論文集中體現了近幾年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的新探索和新突破,代表了前輩學者、中青年學者以及新興學人在經濟思想史研究中所取得的成績。本論文集的出版,集中展示近年來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領域的研究動態和發展趨勢,同時激勵中國經濟思想史學人努力向前。

目錄

前言

第一編 學科建設與發展

中國經濟學的過去與未來——從王亞南先生的“中國經濟學”主張所想到的
中國經濟學術史的重點考察——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創始與發展優勢論析
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建設的新使命
論中國現代經濟理論研究的邏輯要求
經濟思想史學科界定及研究方法的技術性要求

第二編 中國古代經濟思想研究

論欲望、稀缺與先秦經濟思想
中國古代的和諧思想與構建和諧社會
中國傳統的節用思想
“五緣”關係與華人管理模式
企業經營與軍事戰略的異質同構
關於我國古代社會中的價值理論問題探源——與何煉鹹教授商榷
孟子管理思想的特點及其現代精神
大齊通寶 物歸原主——正羅伯昭《大齊通寶考》之誤
桑弘羊財政工商調控論
對《孫子兵法》的博弈論分析
明中葉以後“士商滲透”的制度環境——以政府的政策變化為視角
從西周時代的社會變革看制度創新思想的歷史意義
儒商文化與現代企業制度——晉商昌盛500餘年探析及啟示
管子的“取予之道”與企業公關
可持續發展理論在中國的思想淵源考察
先秦時期流轉稅思想述評
傳統中國社會中租佃制度對產出的作用分析——基於德懷特·希·帕金斯視角的研究
論李贄經濟倫理的批判性
茶稅研征——唐代稅榷制下的茶政經濟思想分析
明清鹽業專賣制度演變的“尋租”經濟學分析——18世紀中國經濟興衰和社會轉型的影響因素探討

第三編 中國近現代經濟思想研究

簡論20世紀中國紙幣理論的演變
近代民族企業的經營管理思想
中國發展經濟學的濫觴——從林則徐、魏源到孫中山
楊偉名經濟思想初探
唐慶增與其《中國經濟思想史》
中國農村經濟改造模式與發展路徑——20世紀30年代學術界的探索
論黨在建國前後社會主義原始資本積累的思想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公務員工資制度思想評析(1927-1937)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我國會計界的主要學派及其爭論
孔祥熙的戰時財政理論與戰時財政政策
中國經濟學社的興衰及其影響
近代上海土地管理制度思想的西方淵源
團隊精神文化與中國合作制經濟的困境——基於中西方文化精神比較的視野
民國時期金融思想發展中的三大流派和三大主題
比較經濟學對中國經濟理論發展的影響(1978-2005)
點軸系統理論及其拓展與套用:一個文獻述評
構建和諧社會背景中的都市農業的經濟思想和地租理論
比較優勢思想在中國外貿思想史上的發展及其啟示
民國經濟學家劉大鈞的產業經濟思想述評
民國時期中式會計改良與改革之爭
論晚清商業思想的演進
三論我國農地制度改革——兼及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關鍵
劉少奇對外開放的經濟思想之我見
劉少奇的“大分配”觀
新中國國防經濟理論研究的現狀與趨勢:基於論著統計的分析

第四編 中外經濟思想比較研究

略說孔子、柏拉圖經濟思想之異同——由怎樣理解“君子不器”引起的話題
對中國古代“自利人”描述和西方“經濟人”假設的比較分析
文化視野下的中西經濟思想之辨

書摘

第一編 學科建設與發展
中國經濟學的過去與未來——從王亞南先生的“中國經濟學”主張所想到的

最初提出創立中國經濟學,按照王亞南先生的觀點,可以理解為包含著兩個歷史前提:一個是中國尚處於落後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經濟形態,換句話說,這種落後的經濟形態,“始終躑躅在由封建主義到資本主義的過渡形態中”;另一個是從前一個引申出來的,即中國落後的經濟地位和環境,必然引起經濟思想上的落後。前者意味著舶來經濟學作為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物,必然與中國現實經濟的特質格格不入,甚至成為理解這一經濟特質的障礙。後者則意味著中國學者受到政治經濟學修養程度上的制約,除了模仿或人云亦云之外,無力或無法鑑別那些不大熟悉的甚至完全隔膜的外國經濟現實的理論。兩者歸結到一點,就是舶來經濟學不可能解決,或者說,不可能適用於中國特有的社會經濟問題。於是,創立中國經濟學的主張便應運而生了。這樣說來,中國經濟學與舶來經濟學之間,似乎形成了一種非此即彼的對立關係。其實,在提出中國經濟學概念的背後,還隱含著一個不言自明的歷史前提,即舶來經濟學的輸入。也就是說,當以歐美資本主義經濟為其基礎的政治經濟學傳人中國後,在這種舶來品的持續滲透和影響下,才引起了對於中國經濟學問題的關注,從而顯示出中國經濟學與舶來經濟學之間的密切聯繫。事實證明,從舶來經濟學的輸入到中國經濟學問題的提出,其間經歷了一個不短的過程。
如果把經濟學理解為一種獨立的科學理論體系,並把它與那些缺乏這種獨立理論體系的零散經濟思想區別開來,那么,有理由作出這樣的判斷:中國的經濟思想有著自身的淵源和久遠的歷史,曾以其光輝成就自立於世界經濟思想之林;而中國的經濟學卻是近代以來受舶來經濟學影響的產物。考察中國近代經濟思想的發展演變歷史,其中一條重要線索,便是在“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曾經貫穿著中國傳統的古舊經濟思想與從西方引進的新鮮經濟思想之間的較量和鬥爭。其總的趨勢,大致表現為傳統經濟思想在舶來經濟思想的衝擊下,從最初以其支配思想的身份進行頑強抵抗,到逐漸發生動搖,直至被舶來經濟思想所取代而退出其統治地位。這裡所說的舶來經濟思想,其內容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伴隨著它在中國傳播的不斷展開,由表及里,由淺人深,即從最初的一般經濟常識逐步深入到經濟學的理論體系領域。這場較量和鬥爭,後來以舶來經濟思想戰勝傳統經濟思想而告終。
……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