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

中國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

中國科技大學於1958年建校時就設定了計算機專業,老一輩計算機科學家夏培肅先生等親自執教,創辦之初,與中科院計算所合作自主設計並研製成功了我國第1台通用計算機--107機並於1960年安裝於中國科大、1975年研製成功小型機KD-3,1983年與中科院計算所聯合研製成功了功能分散式陣列處理機系統GF10系列,

基本信息

學院概況

1983年研製成功了微型機KD-4和KD-5並於次年轉讓給湖北無線電二廠投入生產。1982年成立了計算機科學技術系, 與中科院計算所聯合培養了國內首批博士。1990年獲得計算機軟體博士學位點;1995年成立了我國的第1個國家高性能計算中心;2000年獲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並建立博士後流動站,該學科是中國科學院博士生重點培養基地;2007年我系計算機軟體與理論專業經教育部評審為國家重點學科。2009年3月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正式成立。本著"全院辦校,所繫結合"的辦校方針,我院和中國科學院計算所、軟體所、瀋陽自動化所對口結合。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博士後流動站,本學科具有增設二級學科的自主權。目前本學科所轄的計算機軟體與理論、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套用技術、信息安全四個二級學科均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其中計算機軟體與理論為國家重點學科,系統結構為省重點學科。本學科還具有軟體工程和計算機技術兩個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依託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我校成為教育部和國家計委批准的首批建立國家示範軟體學院的單位之一。本學科點的支撐實驗室有國家高性能計算中心(合肥)、安徽省高性能計算重點實驗室、安徽省計算與通訊軟體重點實驗室、 多媒體計算與通信教育部-微軟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大超級運算中心和信息科學實驗中心。

目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擁有教職工90多人,已形成了以陳國良院士為核心、由65人組成的以中青年學術骨幹為主體的學術梯隊,教授23人,副教授27人,有博士學位的年輕學者43人,擁有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引進傑出人才、新世紀人才等學術骨幹,其中高性能計算的研究隊伍入選國家教育部創新團隊。在校本科生600餘人,碩士生近400人,博士生 150餘人。

現任領導

院長

李國傑,1943年生於湖南邵陽,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6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1981年獲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碩士學位,1985年獲美國普渡大學計算機博士學位,1985-1986年間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CSL實驗室做博士後,研究計算機體系結構;1987年回到中國並開始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工作,1989年被聘為該所教授;1990年被國家科委選聘為國家智慧型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主任,並擔任國家高技術計畫(863計畫)智慧型計算機主題專家組副組長。2004年5月兼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系主任,2009年3月兼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

1994年獲得首屆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1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現任曙光信息產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李國傑博士留美期間,在智慧型計算機、有效搜尋算法和VLSI處理器陣列等三個領域做出了重要的開創性貢獻。在並行處理、計算機體系結構、人工智慧、組合最佳化、人工神經網和遺傳算法等領域發表了60篇學術論文。

副院長

陳華平,男,教授,博士生導師,1965年7月出生,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執行院長。1987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取得計算機學士學位,並分別於1990年和1997年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取得計算機軟體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曾應邀在美國芝加哥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等研究機構進行相關領域的學術訪問與研究工作。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在“九五”期間,主持完成了國家863項目“曙光3000客戶端集成環境的研究與開發”,並得到比較好的推廣與套用;以技術負責人完成了國家863重點項目《安徽省防災減災智慧型信息與決策支持系統》的研究與開發,並獲得2001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在“十五”期間,主持完成了國家863計畫項目“合肥格線結點的建設及若干典型格線套用的研製”的研究與開發,研製開發的格線套用系統已經得到較好的推廣與套用;還負責了“十五”期間國家科技大平台工程中的“國家網路計算環境平台建設”項目中的子課題研究,以及國家“下一代網際網路示範工程”中“基於CNGI的中國國家格線套用”項目中的子課題研究;主持了“十一五”國家863計畫項目“基於套用調度的格線服務環境及若干格線套用的研製”的研究。另外,還主持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國家自然基金委創新群體項目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海外或港澳青年合作基金(境內負責人)等多項課題的研究。同時,還承擔了中國科學院院地合作項目、企業合作項目近十項。近幾年來,在高性能計算、智慧型計算及其套用方面發表了近三十餘篇學術論文。

副院長

陳恩紅,1968年7月生,博士,教授,博導,IEEE 高級會員(Senior Member)。1996年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軟體專業博士學位。2005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多媒體計算與通信教育部-微軟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知識工程與分布智慧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機器學習專委會委員,中國計算機學會人工智慧與模式識別專委會委員。擔任了ICTAI 2006、ICTAI 2007、AIRS2009、AIRS2010、KDD2010等30餘個國際學術會議的程式委員等。作為項目主要成員,參與過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973計畫等多個項目。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了20多項科研項目,其中包括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重點項目(第2承擔單位)、1項863計畫項目、1項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2項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專項課題、2項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以及與微軟亞洲研究院、諾基亞、阿里巴巴、華為科技公司等的合作項目等。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WWW Journal、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 和數據挖掘領域重要國際學術會議KDD、WWW、SIGIR、ICDM、CIKM等上發表學術論文90餘篇,其中,在數據挖掘的國際頂級會議KDD2008上的論文獲最佳套用論文獎(Best Application Paper Award)。

主要講授課程:

碩士生課程:機器學習與知識發現、高級人工智慧

本科生課程:人工智慧基礎、數理邏輯等

獲 獎 情 況

1995年獲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優秀獎,1996年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惠普信息科學青年教師獎,2000年獲王寬誠育才獎、安徽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4年獲安徽省科技進步三等獎、中國科技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2005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2006年獲王寬誠育才獎一等獎。

合作交流

近年來,學院人員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和專題學術交流活動200多人次,主辦和協辦國際學術會議5次、國內學術會議、研討班11 次,邀請了120多人次國內外知名學者來訪、講學。

1.國內學術交流情況

學院共承擔了2次國家基金委資助的由海外傑出華人教授回國講授研究生課程的龍星計畫;受國家教育部高教局和高教出版社委託,從02年起連續五年舉辦了“並行計算國家精品課程教師培訓暨高性能計算課程教學研討會”;在以計算機學會名義舉辦的各種課程的教師培訓班中擔任主講共6人次。

近年來,學院共協辦了4次國內會議和研討會,包括第14屆神經網路年會(合肥)、05年中國模糊邏輯與計算智慧型聯合學術會議(深圳)、第一屆(西安)和第二屆(南京)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報告論壇。

學院在近6年中吸引並接收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訪問和進修學者18名,為國內高校計算機專業的人才培養做出了應有貢獻。

在所繫結合方面,與中國科學院計算所、軟體所、瀋陽計算所等建立了長期深入的合作關係,共同承擔了一批國家重大重點項目,包括參與龍芯CPU設計相關項目等,並分別與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中科院瀋陽計算所共同成立了聯合實驗室。

2.國際學術交流情況

近年間學院主辦了4次國際學術會議及研討會,協辦了1次國際學術會議,在國外著名大學講學或在重要國際會議上做報告40多人次,前來訪問和講學的國外學者80多人次。

在國際學術會議方面,主辦的主要高水平國際學術會議及研討會包括:

The 2004 International (UK-CHINA)Workshop on Nature Inspired Computation and Applications (IWNICA’04),Hefei,China;
The 2006 CHINA-UK Workshop on Nature Inspired Computation and Applications (CUWNICA’06),Hefei,China;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mulated Evolution And Learning (SEAL’06) ,Hefei,China;
RoboCup China Open 2006, Suzhou, China(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蘇州研究生院);
協辦的國際會議:the Fir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ractical Cognitive Agents and Robots, Perth, Australia 。

在國際合作項目方面,共有國際合作項目15項,總經費250多萬。其中,“中澳自主機器人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澳大利亞科技部的聯合支持,學院與境外Intel公司的合作研究項目共10個,累計經費近200萬元;與英國伯明罕大學姚新教授的合作研究“進化算法性能分析和設計”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海外青年學者合作研究基金的支持。

學科介紹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簡介: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博士後流動站,一直是我國計算機界的一支重要的有生力量,是中國科學院博士生重點培養基地。本學科所轄的計算機軟體與理論、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套用技術、信息安全四個二級學科均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其中計算機軟體與理論為國家重點學科,計算機系統結構為省重點學科。本學科還具有軟體工程和計算機技術兩個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依託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我校成為教育部和國家計委批准的首批建立國家示範軟體學院的單位之一。本學科具有增設二級學科的自主權。2002年增設的信息安全二級學科已獲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是全國首批獲此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之一。

在科學研究上,本學科堅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國際科技前沿,凝鍊科技目標,整合科研力量,形成了高性能計算及其套用、自然計算理論及方法、可信系統軟體理論與方法、網路與安全計算等四個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國家教育部“985工程”,“211工程”、“111引智計畫”和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重點支持建設的學科。

在教學和人才培養上,本學科始終按國家需求和學科發展設定教學內容,遵循科學與技術、理論與實踐、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辦學理念,致力於教學改革和不斷創新,為國家培養了大批高層次的優秀人才,為學校贏得了社會公認的良好信譽。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二級學科簡介:

本學科點具有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軟體與理論、計算機套用技術以及信息安全4個二級學科。

--- 計算機系統結構(學科代碼:081201)◇ 省級二級重點學科

計算機系統結構(學科代碼:081201)◇ 省級二級重點學科
研究方向: 先進計算機體系結構、先進微處理器結構、高性能計算、嵌入式計算、系統軟體、網路與分散式計算;
專業介紹: 計算機系統結構是計算機科學技術最活躍的研究領域之一,特別是最近幾年,隨著高性能計算機的廣泛研究和套用、計算機整體設計關鍵技術的突破、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的迅速發展,計算機系統結構的研究出現了新的熱點和重大進展。 本專業在微處理晶片體系結構方面主要研究新型微處理晶片體系結構及其編程技術,可重構的片上並行體系結構,通用微處理晶片設計技術,指令級並行關鍵技術和嵌入式系統整體設計方法,多處理器體系結構等;在計算機體系結構方面主要研究新型高效能並行計算機體系結構、模型及其關鍵技術,包括軟體技術、超高擴展高密度計算技術、高可用集群中間件技術、可重構計算等,“並行結構-並行算法-並行編程”研究一體化;在網路及分散式計算方面主要研究新型網路體系結構和協定,格線計算平台及套用,對等網路、無線網路和移動計算等。 本專業在並行處理和格線計算領域已具有較好的研究基礎,完成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畫、國家科技攻關等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在國內具有一定的優勢和影響。

--- 計算機軟體與理論(學科代碼:081202)◇ 國家級二級重點學科

計算機軟體與理論(學科代碼:081202)◇ 國家級二級重點學科
研究方向: 計算複雜性理論、並行與分布計算、形式描述方法和驗證技術、軟體工程學、軟體測試技術、編譯和作業系統、移動計算和感測網路、並行與分布資料庫;
專業介紹: 計算機軟體與理論是指由計算機科學理論和研究、開發計算機軟體所涉及的理論、方法、技術所構成的學科,是信息科學的核心研究領域之一,是計算機學科用來為國民經濟、國防建設、人民生活服務的工具和基礎,本專業從事並行算法、高性能計算及套用、高可信軟體、協定理論與工程、無線感測器網路等方向的研究,培養具有堅實理論基礎和較強軟體設計與開發能力的高級人才。

--- 計算機套用技術(學科代碼:081203)◇ 省級二級重點學科

計算機套用技術(學科代碼:081203)◇ 省級二級重點學科
研究方向: 人工智慧、網路與數據通信、信息檢索與數據挖掘、資料庫技術、智慧型控制系統、多媒體信息處理、計算機輔助設計與製造、虛擬現實技術、生物信息學、多智慧型體技術;
專業介紹: 本專業要求培養掌握計算機套用技術領域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系統專業知識,了解本專業學科發展和前沿動態,具有堅實寬廣的計算機套用技術的理論基礎,掌握系統的專業知識,熟練掌握一門外語,能在本學科與相關學科領域獨立開展研究工作,作出創造性成果。

--- 信息安全(學科代碼:081220)

信息安全(學科代碼:081220)
研究方向: 計算機系統安全、網路安全、信息系統安全、密碼理論與套用技術、安全多方計算、信息隱藏、計算機病毒與免疫系統、網路管理與風險評估。
專業介紹: 本專業旨在培養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服務於信息社會,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能從事計算機軟硬體系統安全、計算機網路安全、其它形式的信息安全基礎理論和共性技術的教學、科研、關鍵技術開發的高層次信息安全專業人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