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軍旅詩詞選編

中國歷代軍旅詩詞選編精選我國清代以前(含清代)讚揚和弘揚軍隊英勇精神的百篇優秀詩詞,體例上設定作者簡介、詩詞原文、注釋、導讀、感言等,旨在幫助官兵全面準確理解原作,汲取豐富精神營養。

編寫原因

習主席強調指出,培養戰鬥精神,是軍隊戰鬥力的一個重要因素。要加強戰鬥精神培育,教育引導官兵繼承和發揚我軍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時刻準備為祖國和人民去戰鬥。我國古代有很多讚揚和弘揚軍隊英勇精神的優秀文化,可以結合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選編一些這方面的材料提供給官兵學習,既砥礪品質,又結合軍隊特點弘揚民族精神。為貫徹習主席重要指示,根據軍委和總政領導部署要求,總政治部宣傳部組織編寫了《中國歷代軍旅詩詞選編》。

內容簡介

《中國歷代軍旅詩詞選編》在歷代軍旅詩詞寶庫中精選上至先秦兩漢,下至宋元明清的軍旅詩詞100首,文本編排體例簡約明快,裝幀樸素淡雅,猶如一股涓涓清流注入我軍先進軍事文化建設的時代浪潮中。

對血火交融戰爭風雲的詩意吟唱。詩詞與戰爭血脈相連。刀光劍影、戰馬嘶鳴、烽火連天、旌旗獵獵……慘烈雄闊的戰爭場景是軍旅詩詞雄渾豪放的創作源泉,一首首或昂揚激越,或慷慨悲壯的軍旅詩詞繪就了中華民族綿延發展長河中氣勢磅礴的戰爭畫卷。屈原的《國殤》以近景和特寫的表現手法再現了強敵如雲、流矢紛飛,兩軍短兵相接的慘烈場景,猶如置身於戰國時期秦楚爭雄的肅殺氛圍。東漢崔駰的《安豐侯詩》一氣呵成,描繪了戰馬嘶鳴、金鼓震天、浩大宏闊的戰鬥場面,渲染了安豐侯雄壯的軍容聲威,刻畫了將士們驍勇善戰、奮勇殺敵的勃勃英姿。《選編》收錄的《代出自薊北門行》《從北征詩》《從軍行》《雁門太守行》《破陣子》《龕山凱歌》等詩詞都從不同側面描繪了征討叛逆、平復邊亂、收復失地、安定天下、統一社稷等波瀾壯闊的戰爭景象,記錄了中華民族在血與火的洗禮中開疆拓土、民族融合、革新進化的偉大曆程,其中也蘊含著豐富的古人關於政治與軍事、戰爭與和平、分裂與統一、戰略與戰術等軍事思想和智慧。所以說,歷代軍旅詩詞既是詩歌,又是歷史;既是藝術,又是軍事,是軍事和歷史的內容與詩詞藝術的形式高度完美的統一。吟誦研讀軍旅詩詞,除了能給人以藝術上的審美愉悅,同時也能獲得諸多怎樣看待戰爭、面對戰爭的啟迪和思考。

對歷代將士精神氣質的謳歌褒揚。詩言志。“志”者,理想、精神、氣節和情操是也。歷代軍旅詩詞因其創作的歷史文化背景不同,在藝術表現手法上可謂多姿多彩、各領風騷,但其共性的特點也是非常鮮明的,這就是對歷代將士效忠國家、捨身取義、抵禦外侮、維護統一、反對分裂等高尚節操和豪邁氣概的謳歌褒揚。荊軻的《易水歌》表現了大義凜然、義無反顧、下定必死決心的獻身精神。阮籍的《詠懷》開宗明義,好男兒應有吞吐八荒的凌雲壯志,禦敵衛國理當毫無雜念,彰顯了軍人輕身重義、以身許國的氣節操守。王昌齡的《從軍行》(其四)把青海湖、祁連山、玉門關這些相距甚遠的地理標誌集成在一個宏大畫面之中,視野開闊、氣勢磅礴,強烈地襯託了邊關將士“黃沙百戰穿金甲”的戰鬥生活和“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必勝信念。《選編》還收錄了很多流傳千古、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這些耳熟能詳的經典名句曾經激勵過多少仁人志士矢志報國,浴血疆場而無怨無悔。“軍旅之事,以氣為主”。歷代軍旅詩詞吟詠的是軍旅之事,發散的是軍旅之氣。這裡的“氣”,有人稱之為“悠遠的軍魂”,我理解就是以忠誠、愛國、驍勇、犧牲、必勝為核心價值理念的中華民族傳統的武德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軍事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中華民族精神在軍事領域的詩意表現形式。

選編特點

各部隊要把這本書作為加強戰鬥精神培育的輔助讀物,結合深化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緊貼部隊實際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大力營造濃郁的戰鬥文化氛圍,不斷激發官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鬥精神,為實現能打仗、打勝仗的目標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精選詩詞




安豐侯詩
戎馬鳴兮金鼓震,壯士激兮忘身命。 
被光甲兮跨良馬,揮長戟兮彀強弩。 大 風 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易 水 歌
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紫 騮 馬
將軍入大宛,善馬出從戎。 
影絕乾河上,聲流水窟中。
似鹿猶依草,如龍欲向空。
須還十萬里,試為一追風。 驄 馬 驅
長城兵氣寒,飲馬詎為難? 
暫解青絲轡,行歇鏤衢鞍。 
白登圍轉急,黃河凍不乾。 
萬里朝飛電,論功易走丸。 從北征詩
翠旗臨塞道,靈鼓出桑乾。 
祁山斂氛霧,瀚海息波瀾。
戍亭秋雨急,關門朔氣寒。
方系單于頸,歌舞入長安。 從 軍 行
冠軍親挾射,長平自合圍。 
木落雕弓燥,氣秋征馬肥。 
賢王皆屈膝,幕府復申威。 
何謂從軍樂?往返速如飛。 胡無人行
劍頭利如芒,恆持照眼光。 
鐵騎追驍虜,金羈討黠羌。 
高秋八九月,胡地早風霜。 
男兒不惜死,破膽與君嘗。 從 征 詩
息徒西楚,佇楫舊鄉。 
止猶岳立,動則雲翔。 
烈烈群師,星言啟行。 
舟掩河,秣馬登芒。

從 軍 行
平生一顧重,意氣溢三軍。 
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劍文。 
弓弦抱漢月,馬足踐胡塵。 
不求生入塞,唯當死報君。 從 軍 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望 薊 門
燕台一去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 
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 
沙場烽火連胡月,海畔雲山擁薊城。 
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使至塞上
腳踏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送李侍御赴安西
行子對飛蓬,金鞭指鐵驄。 
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 
虜障燕支北,秦城太白東。 
離魂莫惆悵,看取寶刀雄。 塞 下 曲(其一)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江 城 子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念 奴 嬌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滿 江 紅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金錯刀行
黃金錯刀白玉裝,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獨立顧八荒。 
京華結交盡奇士,意氣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策恥無名,一片丹心報天子。 
爾來從軍天漢濱,南山曉雪玉嶙峋。 
嗚呼!楚雖三戶能亡秦, 
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 破 陣 子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 
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可憐白髮生! 永 遇 樂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上 太 行
西風落日草斑斑,
雲薄秋空鳥獨還。 
兩鬢霜華千里客,
馬蹄又上太行山。 馬 上 作
南北驅馳報主情,
江花邊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
多是橫戈馬上行。 復 台
開闢荊榛逐荷夷,
十年始克復先基。 
田橫尚有三千客,
茹苦間關不忍離。 次韻答陳子茂德培
送我涼州浹日程,自驅薄笨短轅輕。 
高談痛飲同西笑,切憤沉吟似北征。 
小丑跳梁誰殄滅,中原攬轡望澄清。 
關山萬里殘宵夢,猶聽江東戰鼓聲。 往 事
往事何堪說?征衫血淚斑。 
龍歸天外雨,鰲沒海中山。 
銀燭鏖詩罷,牙旗校獵還。 
不知成異域,夜夜夢台灣。 立春後寒甚(其二)
坐擁紅爐尚怯寒,邊城況是鐵衣單。 
營中午夜猶傳箭,馬上通宵不解鞍。 
主將擁麾方得意,迂儒撫劍漫興嘆。 
東風早解黃河凍,春滿乾坤萬姓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