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早期教育質量標準化體系

中國早期教育質量標準化體系

中國高品質早期教育服務標準化體系(原中國早期教育質量標準化體系),英文名稱為Standardisation of Early Years Educational Service,簡稱SEYES。SEYES這是一套嚴謹、科學、有效的專家管理系統,該體系是以中國著名幼教專家王東異博士為首創建的。

創始人介紹

王東異,美籍華人,北京初樂元(Child Yard)幼兒教育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創始人、總裁同時還任職於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兒童健康指導、育嬰師國家職業資格專家委員會首席專家及首席培訓教授。 旗下擁有幼稚園、親子園和社區育嬰指導站等多種形式的教育機構,這些機構同時也是美國幼教協會在中國的課程項目合作園所。

建立背景

國家早期教育體制與機制正在經歷前所唯有的重大變革,反映國家對早期教育的高度重視,並計畫將其納入國家體制軌道。因此,國家在制度和標準上會進一步規範化,也會進一步在資源上給予辦學支持。2010年的學期教育史上發生三個里程碑式大事件為: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頒布,提出基本普及學前教育發展目標,勾畫未來10年發展藍圖;

2、國務院下發《關於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把大力發展學前教育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對學前教育進行了全方位制度設計,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實政府擴大資源、保障投入、教師隊伍建設以及規範管理等方面責任;同時要求各地編制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畫,爭取儘快緩解“入園難”問題。

3、國務院緊接著召開全國學前教育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對貫徹落實規劃綱要和國務院檔案進行全國總動員。

在政府放開機制,承認、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的同時,大量資本的進入也給幼教市場增添了很大活力。良性市場競爭加劇,現有從業者及後來者開始進行理性的選擇。這也催生了高品質早期教育體系的誕生。

中國SEYEQ早期教育標準化體系的推出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從其思想的產生到建構完成,經歷了5年的持續試驗,7年的學術研究,12年中美跨文化經營,20餘家幼教機構的成功複製,上千家園的零距離調查研究與需求分析。單單從項目構建、單園試驗、反饋、調整,再到多園試驗、集體反饋以及再調整,直到體系構建成形,先後經歷了10餘年的漫長過程。

在世界上教育體系比較發達的西方國家早已經有了相關標準出台,如美國幼教界最為推崇的美國幼教協會標準,Early Care Environmental Rating Scales (ECERS)等。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標準均是由民間組織學術泰斗及實戰精英共同研究並推出的。

建立意義

符合中國國情及本土文化的SEEQ早期教育服務標準能夠解決以下幾個突出問題:

1. 解決教師文化素質偏低、人文積澱不夠的問題;

2. 解決國家政策雖理念高超,但在執行過程中難以到位的問題;

3. 解決教育質量因人而異,因地區而異,難以標準化管理的問題;

4. 解決幫助家長盲目跟從,缺乏識別幼教機構品質能力的問題。

教育理念

教育目標:

創設適於健康成長和發展的生活環境,根據發展規律與社會文化期待,對兒童施加有目的、有計畫以及有組織的積極影響,為其未來的終生髮展奠定全面及良好的基礎。

教育理念:

* 原動力教養

教育主張:

*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 只有童年是快樂的,成年才是幸福的。

* 會做人才是成龍成鳳的根本與關鍵所在。

* 生活即教育,點滴見功夫,潤物細無聲。

* 以民主、自由與愛,為兒童創造最佳成長環境。

* 真正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才是高品質的早期教育。

* 好奇心是探索原動力,遊戲則是學習與發展的基本形式。

* 孩子喜歡的老師就是好老師,喜歡的幼稚園就是好幼稚園。

教育特色:

很多人,在利益驅動下做教育,

我們用專業和良心實現價值。

很多人,都追求望子成才,

我們堅持教子成人。

很多人,都在為結果而拔苗助長,

我們一如既往地注重過程,而為孩子終生奠基。

很多人,都把眼睛盯住“教什麼”,

我們始終聚焦於讓孩子在師童互動中感受愛。

很多人,都在迷信和追捧西化,

我們思考、求索、嫁接中西合璧的價值和策略。

很多人,覺得幼稚園由豪華硬體設施決定,

我們堅持認為孩子喜歡的幼稚園就是好幼稚園。

十大維度

早期教育體系指在0-6早期教育範疇內,按照其內部秩序和內在聯繫組合而成的整體,是不同相關子系統(標準)組成的早期教育母系統(標準體系)。

早期教育體系的建立,一方面必須遵循兒童自身內在的自然法則或發展規律,另一方面必須符合特殊社會文化的期待(傳統價值)。其體系在思想與理論方面是非常複雜的,但實踐的訴求要求這個體系必須是簡單的,且可以操作與督控。體系包括以下緊密相連的十個部分:

保教人員與兒童的關係

目的

積極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及所產生的相互關係,能夠為兒童提供理解自己、認識自己與他人的機會。這種相互關係應該以溫馨、保護兒童尊嚴、尊重兒童人格與個性、積極鼓勵兒童,以及對兒童的各種需求做出積極反應為基本特徵。保教人員應鼓勵兒童之間的交往,為其提供發展社會交往技能、健康情感以及智力的機會。

理論依據

兒童發展的各個方面——社會性、情感、認知、語言和身體是一個整體。早期教育所追求的兒童所有方面的最佳發展,是在與成人積極地、不斷受到激勵地和個別交往互動中獲得的。同時,兒童也能通過與同伴的交往,獲得社會性、健康情感以及智力方面的發展。

評價指標

1. 在一日生活中通過各種方法與幼兒良性互動。如,擁抱、微笑、撫摸、語言鼓勵、蹲下來撫慰、看著兒童眼睛交談,等等。特別在入園、離園、換尿布、如廁與整理衣服、睡覺和餵飯、及解決兒童間相互衝突的時候。

2. 保教人員必須處在兒童視力可及的地方,並且隨時關注到所有孩子,對兒童需求做出及時反應。

3. 要注意與兒童的談話方式。應當用友好、積極禮貌的態度,並經常提一些開放性的要求和問題,同時注意儘可能地尋求與兒童進行個別交談的機會。

4. 要平等、無條件地對待和尊重每一個兒童,並為不同性別的兒童提供參與所有活動的平等機會。

5. 要提供機會,鼓勵和培養與兒童發展水平相應的獨立性。 5.在一日常規生活中,對於規則形成與紀律約束,要善於運用正面與積極指導技巧,不要用競爭、比較、批判、體罰、人格羞辱等手段。

6. 環境中的聲音應是愉快的交談聲、自然的笑聲和興奮的歡呼,而不應當是尖厲的、令人壓抑的噪聲或強迫與壓制性的寂靜。

7. 要為兒童創設舒適、輕鬆和愉快的氣氛,並積極鼓勵幼兒參與遊戲及其它活動。

8. 要注意培養兒童之間的合作以及其它親社會行為。

9. 對兒童社會性行為的要求,要與兒童發展的年齡水平相適應。

10. 鼓勵兒童用語言表達感情和思想。

課程

目的

鼓勵兒童積極參與學習活動,通過使用相應的材料去從事適齡發展水平的各種活動,使其在從中獲得樂趣的同時,得到相應的發展。

理論依據

課程不僅是有組織、有目的、有計畫的活動,而且也是一日常規生活,包括日常活動、材料的使用、活動的過渡以及完成規定日常生活任務的方式。課程實施的評價標準,要反映兒童通過積極地與環境相互作用而獲得的知識,以及有利於兒童概念體系發展的具體經驗。

評價指標

1. 課程計畫要反映正確的教學觀念和不同年齡段的兒童發展目標。

2. 保教人員應該在評價兒童個體的需要和興趣基礎上,制定課程目標。

3. 在必要情況下,要為有特殊需要的兒童調整環境。

4. 日常作息時間表的制定要使各種類型與性質的活動保持平衡。這些活動包括戶內/戶外活動、安靜/活躍活動、大肌肉/小肌肉活動、個別/小組/集體活動、兒童導向/教師導向活動。

5. 選用與兒童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材料設備,並照顧性別特點。

6. 保教人員要不斷地為嬰兒和學步兒提供學習機會,並經常對他們的表現作出相應的反應。允許孩子自由活動、探索環境、發起遊戲活動。

7. 要提供各種各樣的、適宜兒童發展的活動和材料。做選擇時,要注重具體的經驗學習,並達到一定的教育目標。

8. 在一天中要有計畫地為兒童提供材料和時間,以便他們有自己選擇自己活動的機會。兒童可以選擇教師計畫好的活動,也可以自己發起活動。要尊重兒童有時不參加活動的權力。

9. 要使各個活動環節之間順暢自然地過渡,有時沒有必要要求所有兒童同時從一個活動轉入另一個活動,在不影響活動效果的情況下,可以分批過渡。教師要將活動之間的過渡作為學習過程整合到課程中。

10. 要根據兒童的興趣和需要,以改變事先計畫好的日常活動,來靈活應付由於天氣或其它原因影響日常活動情況。 保教人員應把常規(制定規則和培養習慣)培養作為促進兒童學習能力、自理能力和社會能力發展的手段,並納入課程計畫之中。常規活動應該根據兒童發展的需要,以輕鬆、確定和個性化的方式來進行。這個評價標準,特彆強調對兒童進行個別化的生活照顧,為有早起或沒有午睡習慣的孩子提供條件。通過滿足兒童的需要,使他們形成自我意識和自我價值感

保教人員與家長的交流

目的

向家長提供有關幼教機構的信息,歡迎他們成為幼教機構的觀察員和支持者。

理論依據

兒童是與家庭聯繫緊密。幼教機構只有真正認識到兒童家庭的重要性,並找到與家庭有效合作的方法,才能充分滿足兒童的學習與發展需要。幼教機構與家長的交流應該基於這樣觀念:儘管幼教機構是親職教育的延伸,但家長才是兒童生活中最主要的影響因素。

評價指標

1.向在園和將要進入幼教機構的家庭提供有關該機構的信息,包括機構宗旨的書面材料、課程項目設定、政策以及活動開展的程式。

2. 為使家長及兒童適應幼教機構的活動,要以制度的形式作出專門的安排,包括入園前的參觀、分發怎樣順利渡過入園焦慮的材料、召開家長適應會(新園)、讓家長帶孩子來園做適應活動,等等,從而讓家長和兒童順利完成入園過渡。

3. 保教人員要和家長就家庭和機構中兒童教養情況進行交流,以便減少家長和兒童可能產生的迷惑和不適,達到家園同步。

4. 隨時歡迎家長來幼教機構參觀(如觀察、與幼兒一起進餐、自願在課堂上進行幫助等)。鼓勵家長和其他家庭成員以多種方式參與幼教機構的活動。

5. 建立口頭或書面交流兒童每天活動情況制度。定期向家長匯報幼兒身體及情感等方面變化。

6. 每學期至少開兩次一對一家長會。

7. 通過周刊或月刊、宣傳欄、小冊子、電話和其他方式,讓家長了解幼教機構以及兒童在幼教機構的學習和生活情況。

保教人員資格與職業發展

目的

幼教機構的保教人員應該了解兒童的發展,認識到兒童發展的需要並能提供機會滿足這些需要。

理論依據

保教人員的質量是決定早期教育活動質量的最重要因素。研究表明,保教人員接受的關於兒童發展和教育的培訓,與兒童的健康成長有十分緊密的關係。比如可以增進兒童與成人的社會交往,培養兒童的親社會行為,促進兒童語言和認知能力的發展,等等。

評價指標

1.保教人員和園長要具備一定的資格。

2. 新保教人員來園時,要進行上崗訓練,使之充分了解幼教機構的目標、宗旨及其他有關情況。

3. 幼教機構要以不同的形式為保教人員提供定期在崗培訓的機會,確保保教人員獲得最新的知識和思想,提高他們為兒童和家長進行工作的能力。

4. 做好保教人員檔案管理。

管理

目的

根據幼兒、家長及保教人員的需要和願望對幼教機構進行有效的組織管理。

理論依據

幼教機構的管理方式影響到該機構內部的各個方面。有效的管理能創造出一個高質量的幼兒教育環境與保教人員的職業成長環境。包括幼教機構的文化氛圍、所有有關人員之間的良好交流、與家庭的積極聯繫、對保教人員的需求以及工作條件的關注,等等。

評價指標

1. 園長和保教人員應該召開學期度或年度工作說明會(學期或年初)和評價會(學期或年末),明確本園的優劣以及學期或本年度目標的實現情況。

2. 幼教機構要有健全的規章制度、勞動紀律和相應的操作流程。

3. 幼教機構要制定針對保教人員的政策(包括崗位責任書——對工作的描述、報酬、退休和辭職、福利及抱怨程式 )。僱傭要公正。

4. 幼教機構應有針對專職保教人員的福利制度。

5. 要記錄幼教機構的活動,包括出勤、健康、人事與成長檔案,等等。

6. 如果幼教機構由集體領導管理,那么,必須以書面形式 (崗位責任書)明確每一個領導的職責。

7. 要做清晰財政記錄。

8. 要為兒童和成人制定事故防範措施和應急預案。

9. 保教人員和管理人員要不斷交流。定期召開保教人員會議。

10. 幼教機構在一天中應給保教人員提供一定遠離幼兒的時間和空間。

師幼比例

目的

幼教機構應配備充足的保教人員,以滿足和促進兒童的身體、社會性、情感和認知等方面的發展。

理論依據

決定幼教機構質量高低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師幼比例。低比例便於保教人員照顧好每一名兒童。研究充分說明,較小規模的兒童小組和相對較多的保教人員數量,與兒童的積極發展(如增加與成人之間的相互交往,減少攻擊性行為,增強兒童之間的合作等)有關。

評價指標

1.在活動中限制小組中兒童的數量,以便於成人和兒童進行交流以及兒童之間開展創造性活動。可以把兒童按年齡或按發展水平分組,也可以讓一個小組由混合年齡的兒童組成。

2.配備充足的保教人員。教師、保育員與兒童之比應依據幼兒年齡、活動類型、有特殊需要兒童的數量、時間及其他因素來確定。較小的小組規模和較低的師幼之比最合適。只有在保教人員素質較高的情況下,才可以考慮較大的小組規模和較高的師幼之比。

3. 每個保教人員都對指定的兒童負責。要努力使保教人員與兒童的交流具有連續性。

物質環境

目的

通過提供探索及學習的機會,促進兒童健康成長與發展。

理論依據

物質環境影響生活和工作在其中人(成人和兒童)的行為和發展。物質空間和所投放材料的質量,會影響兒童參與探索活動的積極性、活動水平、兒童之間以及兒童與成人交往的數量和質量。應對室內外空間的大小、設備安排和利用程度進行有效的評估。

評價指標

1. 室內外環境應該安全、清潔、有吸引力並且寬敞。對空間進行評價時,不包括用於貯藏目的的空間。空間的“可利用性”是核心關鍵。

2. 空間安排應有利於兒童進行個別的、小組的、集體的活動,促進兒童之間的交往,而不是互相干擾。

3. 室內各區域活動的安排應適合兒童年齡及發展水平。

4. 給幼兒提供數量充足、種類齊全、經久耐用並適合兒童年齡特點的玩具、材料和設備。

5. 應給兒童提供掛衣服和存放個人物品的單獨空間。

6. 為兒童提供室內外個人空間,以便他們獨處。

7. 環境應該有柔軟的物件,如地毯、靠墊、搖椅、小沙發等。

8. 用消音材料減少室內噪音。

9. 必須具備或者必須安排室內外活動場地,提供不同種類的 地面及設施,並具備安全性。

健康和安全

目的

提供一個安全和健康的環境是最基本的要求。

理論依據

如果環境有潛在危險,那么,其危害是無論如何優秀的課程計畫或成人與兒童之間的積極交往都不能替代和彌補的。高品質幼教機構應該有防止疾病和事故的措施與預案,準備好隨時處理緊急情況,且要對兒童進行健康和安全教育。保護與加強兒童和成人的安全與健康。

評價指標

1.幼教機構應持有政府發放的執照、許可證、合格證等證件,並符合集體教養兒童的健康、安全保護方面的有關規定。

2.保教人員應接受職前身體與心理健康檢查,看其是否具備與幼兒一起工作所需的身體條件。

3.應該建立兒童健康檔案。

4.幼教機構應制定有關兒童生病隔離制度並設有隔離室。

5.要制定措施,用制度確保兒童安全入園、離園。

6.如果幼稚園為幼兒提供交通工具,那交通工具的設備應該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並保證兒童的絕對安全。

7.兒童應該一直處於成人的看管之下。看管情況可視兒童年齡而不同。

8.保教人員要對每一個孩子的健康有敏感的反應。

9.如果懷疑有家長、保教人員或其他人虐待或忽視兒童的事件,要有向上報告制度。

10.幼教機構至少有一名持有專業健康機構中發放的急救證書的專業人員。

11.幼教機構應具備有關的急救設備,並放在容易取到的地方,同時要制定進行急救的計畫和緊急情況處理預案。

12.為兒童穿上合適的衣服進行戶外活動,並為每位兒童備有富餘的衣服,以防萬一。

13.要定期清洗各種設備,對教室、浴室及其他室內裝備進行消毒,每天應清理垃圾。

14.保教人員在飯前,幫兒童入廁或替兒童擦鼻涕後,要用肥皂洗手。在換洗尿布的地方,安裝一個有流動冷熱水的洗手池。

15.房屋建築和所有設備都應保持安全、清潔,並隨時進行檢修。

16.兒童的被褥要每周清洗一次,並在清洗後只供兒童個人使用。

17.要使兒童易於夠到盥洗水和飲用水的設施。提供肥皂,每天換洗毛巾。飯前便後洗手,兒童用熱水溫度不能超過43℃。

18.所有房間都應光線充足、空氣流通。樓梯間必須有充足的光線的兒童扶手設備。地板要使用無毒建築材料。

19.在攀登架、滑梯和鞦韆下都要使用防震材料,如墊子、木屑或沙子等。攀登架、鞦韆和大型玩具都必須安全放置。

20.所有化學物品和有潛在危險的產品必須遠離兒童。

21.所有保教人員都要熟悉主要及備用疏散路線,每月進行一次疏散演習。在明顯的地方張貼緊急疏散路線以及行動程式。

22. 保教人員應熟悉緊急救援程式。應在電話旁標明緊急電話號碼。

營養和膳食

目的

必須為幼兒提供足夠的營養,並教育他們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理論依據

滿足兒童及成人的營養需要,促進其身體、社會性、情感、語言及認知的發展。

評價指標

1. 正餐和間點必須達到國家頒布的對兒童營養的標準要求,並根據兒童每天在園時間確定搭配各種比例。

2. 要公布食譜。要將進餐時間告知兒童,將餐費等有關信息通知家長。

3. 進餐時應培養幼兒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鼓勵學步兒及學前兒童獨立進餐。在用奶瓶給嬰兒餵食時,要把嬰兒斜抱在懷中。嬰兒的奶瓶不要用東西來支撐,因為這樣十分危險,並且不利於嬰兒的成長。嬰兒的進餐時間應該是一個充滿溫暖和愛心的交流時間。

4. 在吃飯之前,要妥善處置兒童從家裡帶來的食物。

5. 在食物準備充足的前提下,幼教機構要達到法定的營養及膳食要求。

評估(課程與兒童)

目的

連續和系統的評價是提高和保持幼教機構高質量的根本。評價應建立在幼教機構的目標實現程度(課程)和對需求滿足程度(兒童個體)評價的基礎上,並且要評出幼教機構各方面的優劣(劃分級別)。

理論依據

只有能對幼教機構是否可以有效地實現其指向兒童、父母及保教人員的目標進行系統評價,才有助於確保和維持保教工作的高品質。

評價指標

1.園長(或其他有關人員)至少一學期進行一次全園評價,並且和每一名保教人員就評價工作進行個別談話。

2.家長、保教人員和專業人員至少每學期參加一次評價活動,評價幼教機構是否有效地滿足了兒童和家長的需要。

3. 要單獨記錄每一個兒童的發展情況,從而有助於制定適宜的課程、教學計畫以及學習活動,促進每個幼兒最佳發展以及與家長的有效交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