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生成史

中國文化生成史

《中國文化生成史(套裝共2冊)》對中國文化的生成作“長時段”辨析,不滿足於對個別“文化英雄”天縱哲思的追慕,也未止步於對某些引發劇變的短暫歷史事變的關心,而著眼考察地理環境一經濟土壤一社會組織一政治制度合成的“結構”對文化的推動及制約作用,揭示造就如此人生、如此人物、如此事件、如此思想的深層動力機制。

內容簡介

《中國文化生成史(套裝共2冊)》以中國當下的生存實態為窺探口,反顧歷史,比較中西方,從自然環境,政治、經濟制度,文化等多個方面探討了中國文化的發生、發展歷程及特點。圖文並茂,具有很強的可讀性、知識性和學術性。

作品目錄

《中國文化生成史上冊》目錄:
題記
一、當下
二、悖論
三、合力
四、結構
五、守望
導論文化生成:從自在到自覺
一、“生成”:文化的無盡途程
二、“現代性”拷問下的文化自覺
三、近人對中國文化的兩極評判
四、多層級變革互疊的當代文化生成
五、“俱分進化”
第一章關鍵字
第一節“中國”與“中華民族”
一、“中國”:地理一政治一文化概念交會
二、“中華民族”:□縕久遠,定名近代
第二節“文化”釋義
一、“文化”與“文明”
二、文化的多重定義
三、文化的本質內蘊
四、文化結構
五、文化諸層次的穩定性與變異性
第三節“文化生成”:內源與外力
一、文化認同與民族認同
二、博採外域,兼容並包
三、古今之辨與中外之辨
四、“文化力”比較
第四節“文化生成史”:淵源有自的新興學科
一、中國史籍對“文化生成”的豐富記述
二、西方文化史學的興起
三、兼收中西的現代文化史學
四、兩種偏頗
五、文化生成史的致思路徑
第二章文化生態:文化生成的基礎
第一節界說
一、鳥瞰人類家園——地球
二、“文化生態”與“文化生態學”
三、文化生態四因素:地理環境一經濟基礎
社會結構一政治制度
四、文化並非某一生態因素單獨決定,生態綜合體
決定文化生成走勢
第二節生態智慧
一、軍事外交推動“鑿空西域”
二、亞歐大商道
三、傳道弘法之路
四、人類文化交流史上最恢弘的陸上大動脈
第三節經略海上
一、東亞形勢:負陸面海、陸呈板塊
二、中西海洋觀比較
三、海上絲路海上瓷路
四、鄭和七下西洋
五、鄭和之後何以無“第二鄭和”
六、明清“海禁”及近人海洋意識覺醒
七、通向大洋:從被動開放到主動開放
第五章農耕與遊牧
第一節兩種前現代文明類型
一、氣候之別與生活方式之異
二、農耕文明
三、遊牧文明
第二節農耕與遊牧的衝突與融會
一、對壘
二、長城:農耕文明的防禦屏障
三、農耕一遊牧互補融會
四、古代文學表現的漢胡關係——“蘇武牧羊”、“昭君出塞”與“楊家將”、“說岳”
第六章領主制一地主制遞變
第一節封建“領主制”非封建“地主制”
一、農耕時代的兩種土地所有制
二、殷商、西周:土地王有及公社所有、集體勞作的
領主經濟階段
三、周秦之際:土地制度變革
四、兩漢一明清:土地私有、個體勞作的地主
經濟階段
第二節地主經濟下的歷史宿命
一、城鄉經濟同一,城市依賴農村
二、生活資料生產與人口再生產比例的周期性失調
第三節鄉村式文化旨趣
一、尚農重本
二、重實黜玄
三、安土樂天
四、兼容並包
五、圜道循環
六、求久順變
七、中庸調和
八、自然節奏
第七章農耕文明的發展水平
第一節16世紀以前引領群倫
一、農業與農學
二、採礦與冶煉技術
三、煉丹術與陶瓷術
四、醫藥學
五、天文觀測與地震測定
六、科學發現
七、數學成就
八、中技西傳
九、“四大發明”的世界性貢獻
第二節農耕文明優勢終結
一、商品經濟發展迂緩,小農業裹足緩行
二、16世紀以降文明創發源地西移
三、近人對農耕文明歷史地位的認識
四、新生轉進:城鎮化與城鄉二元結構走向融合
……
《中國文化生成史下冊》

作品影響

2015年2月,該書獲得“第五屆中華優秀出版物(圖書)獎”。

作者簡介

馮天瑜,1942年出生,湖北紅安人。武漢大學歷史系教授,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史學會副會長、湖北省地方志副總纂,湖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1986年被國家科委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2年劍橋國際傳記中心頒發“世界著名知識分子”證書。2010年兒月16日,中共湖北省委命名表彰為首批“荊楚社科名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