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探月工程

中國探月工程

中國探月工程,又稱“嫦娥工程”。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嫦娥工程分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個階段。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嫦娥一號”成功發射升空,在圓滿完成各項使命後,於2009年按預定計畫受控撞月。2010年10月1日18時57分59秒“嫦娥二號”順利發射,也已圓滿並超額完成各項既定任務。2011離開拉郎日點L2點後,向深空進發現今仍在前進,意在對深空通信系統進行測試。2013年9月19日,探月工程進行了嫦娥三號衛星和玉兔號月球車的月面勘測任務。嫦娥四號是嫦娥三號的備份星。嫦娥五號主要科學目標包括對著陸區的現場調查和分析,以及月球樣品返回地球以後的分析與研究。 中國探月工程,標誌以中國書法的筆觸,抽象地勾勒出一輪圓月,一雙腳印踏在其上,象徵著月球探測的終極夢想,圓弧的起筆處自然形成龍頭,象徵中國航天如巨龍騰空而起,落筆的飛白由一群和平鴿構成,表達了中國和平利用空間的美好願望。 國防科工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裴照宇2014年12月2日表示,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返回器安全著陸在預定著陸點,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基本信息

歷史

圖表:嫦娥二號700萬公里深空飛越圖塔蒂斯小行星圖表:嫦娥二號700萬公里深空飛越圖塔蒂斯小行星

1991年,中國航天專家提出要開展月球探測工程。

1998年,國防科工委正式開始規劃論證月球探測工程,並開展了先期的科技攻關。

2000年11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了《中國的航天》白皮書,其中“開展以月球探測為主的深空探測的預先研究”被列入近期發展的目標。

2003年4月,國家航天局宣布正式啟動月球探測工程的預先研究。

2004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准了繞月探測工程立項。

2004年2月25日,繞月探測工程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召開,會議通過《繞月探測工程研製總要求》,同時將工程命名為“嫦娥工程”。

2005年12月29日,繞月探測工程領導小組召開第三次會議,審議並通過了工程轉入正樣研製階段。

2006年7月16日,地面套用系統昆明40米天線通過驗收。

2006年10月20日,地面套用系統密雲50米天線通過驗收。

2007年8月,繞月探測工程完成了嫦娥一號衛星和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產品研製,轉入發射實施階段。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衛星由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

2007年11月26日,國家航天局正式公布了嫦娥一號衛星傳回的第一幅月面圖像,這標誌著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取得圓滿成功。

工程規劃

中國探月工程中國探月工程

中國嫦娥工程整體可以分為“探”、“登”、“駐”三大步驟,概稱“大三步”(“三部曲”),分別指無人探月、載人登月、長久駐月。其中探月部分便是目前實施的“中國探月工程”,下分為“繞”、落”、“回”三個期段,統稱“小三步”(“三步走”)。

•一期工程“繞”:(嫦娥一號、二號),2007年啟動,發射月球軌道器/硬著陸器,在距離月球表面兩千公里的高度繞月飛行,進行月球全球探測。
•二期工程“落”:(嫦娥三號/玉兔號、四號),2013年啟動,發射月球軟著陸器/巡視器,降落到月球表面,釋放一個月球車,進行著陸區附近局部詳細探測,著陸器還將攜帶天文望遠鏡,從月亮上觀測星空。
•三期工程“回”:(嫦娥五號探路星嫦娥五號嫦娥六號(英語:Chang'e6)),預定2017年啟動,發射月球自動採樣返回器,降落到月球表面後,機械手將採集月球土壤和岩石樣品送上返回器,返回器再將月球樣品帶回地球,開展相關研究。

中國載人登月工程

中國載人登月工程即“大三步”中的第二步。將根據嫦娥三期工程的進展而逐步推啟。若成功立項,將會在2025年之後、2030年之前實現中國航天員登月 。

2012年6月14日,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在中科院第16次院士大會上表示,至2017年中國將會基本完成不載人登月探測任務,之後將擇機開展載人登月探測等 。

任務

已經執行

探測器外表 任務名稱 發射時間
(台北時間)
發射地點 運載火箭 入月軌時間
(台北時間)
著月時間
(台北時間)
著月地點 著陸返回地球時間
(台北時間)
著陸返回地點 探月任務結束時間
(台北時間)
備註
嫦娥一號模擬外表圖 嫦娥一號 2007年10月24日
18時05分04.602秒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長征三號甲 2007年11月7日
08時34分
2009年3月1日
16時13分10秒
豐富海 2009年3月1日
16時13分10秒
1成功
環繞月球、硬著陸
“繞”步的第一顆探月衛星
(暫無) 嫦娥二號 2010年10月1日
18時59分57.345秒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長征三號丙 2010年10月9日 2011年6月9日
16時50分05秒
1成功
環繞月球
“繞”步的第二顆探月衛星,11月2日進入環月長期運行軌道。完成預定任務後,執行拓展任務,成功飛掠小行星4179,成為中國第一個小行星探測器。同時也是為二期工程嫦娥三號著陸地點攝像的先導星。
(暫無) 嫦娥三號

玉兔號

2013年12月2日
01時30分00.344秒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長征三號乙 2013年12月6日
2013年12月14日
21時11分18.695秒
雨海 預定一年(著陸器)、
三個月(月球車)
1官方宣布成功
軟著陸、月球車
“落”步的第一顆探月衛星,軟著陸成功,釋放月球車成功,月球車巡視月面成功。攜行的月球車運行一月後出現機械故障 ,但搭載的科學儀器至今工作正常,與地面聯絡信號穩定,巡視月面里程達到118.9米。
(暫無) 嫦娥五號T1 2014年10月24日02時00分04.829秒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長征三號丙改二 2014年11月1日06時42分 四子王旗 2014年11月1日06時42分 1成功
繞月飛行、再入返回地球
“回”步的技術飛行試驗探路星。繞月飛行後返回地球、再入地球大氣層、並執行軟著陸。為三期工程嫦娥五號的月球表面採樣返回任務進行工程技術上的驗證。

計畫中

探測器外表 任務名稱 發射時間
(台北時間)
發射地點 運載火箭 入月軌時間
(台北時間)
著月時間
(台北時間)
著月地點 著陸返回地球時間
(台北時間)
著陸返回地點 探月任務結束時間
(台北時間)
備註
(暫無) 嫦娥四號

(暫未命名月球車)

(預定2016年)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長征三號乙 (預定2016年) (預定2016年) (不詳) (不詳) (不詳) (不詳) 預定軟著陸、月球車
“落”步的第二顆探月衛星
(暫無) 嫦娥五號 (預定2017年) 文昌衛星發射中心 長征五號 (預定2017年) (預定2017年) (不詳) (不詳) (不詳) (不詳) 預定採樣返回
“回”步的第一顆探月衛星
(暫無) 嫦娥六號(英語:Chang'e 6) (預定2020年) 文昌衛星發射中心 長征五號 (預定2020年) (預定2020年) (不詳) (不詳) (不詳) (不詳) 預定採樣返回
“回”步的第二顆探月衛星

任務負責人

一期工程 二期工程
探月工程領導小組組長:張雲川→張慶偉
探月工程總指揮兼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欒恩傑
探月工程領導小組副組長:馬興瑞、孫來燕、張建啟。
探月工程領導小組高級顧問:沈榮駿。
探月工程副總指揮:胡世祥、江綿恆、馬興瑞、孫來燕、龍江。
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
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陳炳忠、姜景山、龍樂豪。
月球套用科學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
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胡浩。
衛星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培建。
運載火箭系統總指揮:岑拯/總設計師:賀祖明。
發射場系統總指揮:徐宏亮/總設計師:於建平。
測控系統總指揮:董德義/總設計師:於志堅。
地面套用系統總指揮:艾國祥/總設計師:李春來。
探月工程領導小組組長兼總指揮:陳求發。
探月工程領導小組高級顧問:欒恩傑、孫家棟、歐陽自遠。
探月工程領導小組顧問:龍樂豪、賀祖明、沈榮駿。
探月工程專職副總指揮:胡浩。
探月工程副總指揮:牛紅光、陰和俊、馬興瑞、王志剛、袁家軍。
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
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賀祖明、於登雲、王忠貴、孫輝先、張榮橋。
月球套用科學首席科學家:嚴俊。
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張嘉浩。
衛星系統總指揮:張廷新/總設計師:黃江川。
運載火箭系統總指揮:岑拯/總設計師:姜傑。
發射場系統總指揮:李尚福/總設計師:周鳳廣。
測控系統總指揮:董德義/總設計師:錢衛平。
地面套用系統總指揮:劉曉群/總設計師:李春來。

目標

中國探月工程中國探月工程

1.獲取月球表面三維立體影像。劃分月球地形和地貌單元;統計撞擊坑大小與密度,計算月球表面年齡,恢復月球早期演化歷史;分析月面構造,編制月面斷裂和環形構造影像和月球構造區劃圖,研究月球地質構造的演化歷史。

2.分析月球表面元素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繪製相關元素的全月球含量與分布圖、粗略劃分岩石類型,研究月球的化學演化。

3.探測月壤特性。測量全月球不同波段的微波輻射亮度溫度,反演月壤厚度的信息,評估月壤中氦-3的資源量與分布。

4.探測地月空間環境。探測地月空間高能粒子和太陽風離子的成分、通量、能譜及其隨時空的變化特徵,研究太陽活動和地球磁層對近月空間環境的影響。

民間合作

• 2006年4月27日,中國國家月球探測工程中心同香港理工大學簽訂了合作協定,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學術交流三大領域開展交流與合作。

• 預期嫦娥三號攜帶的月球車將配備由香港理工大學參與設計研究的重要探測儀器。

再入返回飛行試驗

返回試驗

返回器成功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順利著陸返回器成功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順利著陸
2014年10月,中國探月工程將首次實施再入返回飛行試驗,試驗器於24日在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進入地月轉移軌道。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精確控制下,試驗器成功實施2次軌道修正,於27日飛抵月球引力影響球,開始月球近旁轉向飛行。28日晚,試驗器完成月球近旁轉向飛行,進入月地轉移軌道。30日再次成功實施1次軌道修正後重返地球。

2014年11月1日6時42分,再入返回飛行試驗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順利著陸,中國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獲得圓滿成功。

返回儀式

返回器交接儀式和開倉儀式返回器交接儀式和開倉儀式
2014年11月2日上午,中國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返回器交接儀式和開倉儀式舉行,全部搭載物品順利取出。

這是中國探月工程拿到的第一張“返程票”,標誌著中國探月告別“單程票”時代,為未來嫦娥五號執行更為複雜的返回任務奠定了技術基礎。

搭載物品

全部搭載物品順利取出全部搭載物品順利取出
1、中國夢音樂晶片:歌唱家彭麗媛的《在希望的田野上》、“中國三高”戴玉強、魏松、莫華倫的《我像雪花天上來》、作曲家譚盾的《天地人》、鋼琴家郎朗的《春節序曲》、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大提琴演奏家王健的《巴赫第一前奏曲》、琵琶演奏家劉德海的《十面埋伏》、古琴演奏家李祥霆的《流水》、古箏演奏家袁莎的《出水蓮》、二胡演奏家宋飛的《二泉映月》等。在長達8天的探月旅程中,中國音樂家的激情與夢想一路唱響在浩瀚太空。

2、書畫作品:著名華人藝術家曹俊的畫作《尋夢空間》,海派玉雕代表人物、中國玉雕大師翟倚衛的玉雕作品,曾隨神州飛船暢遊過太空的大清龍票也都搭載上了這次返回艙。

3、上海光明乳業將4種菌株封裝交付進行深空搭載,希望通過更高軌道外太空的環境誘變後,選育存活性能更好、具有更優良健康促進作用的菌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圳安琪食品公司生產的廣式月餅也參與了這次探月航天搭載活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