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抗日戰爭史論綱

中國抗日戰爭史論綱

(一)抗日戰爭的意義、地位與作用 (三)抗日戰爭勝利的成功經驗 (十三)皖中根據地

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抗日戰爭史論綱

定 價:¥24.00
作 者:劉庭華 著
出 版 社:軍事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5-5-1
版 次:1
頁 數:416
印刷時間:2005-5-1
開 本:大32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9787801378439
包 裝:平裝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很有學術研究和資料價值的史學專著,它涉及到了中國抗日戰爭史和中日關係史的各個方面。並從大歷史觀的角度,闡述了抗日戰爭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的意義、地位與作用。作者簡介
劉庭華,1949年4月生,江西南康人,1968年2月入伍,畢業於南開大學經濟學系。歷任班長、文書、排長、軍史研究部助理研究員、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戰略研究部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大校軍銜。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理事。獲第五屆全國“五個一工程”論文一等獎和軍隊優秀專業技術人才崗位津貼獎。著有《九一八事變研究》、《中國抗日戰爭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系年要錄·統計薈萃》、《中國局部抗戰史略》。合著《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抗日時期)、《中國抗日戰爭史》(3卷本)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史》(5卷本)等。

本書目錄


上篇 中國抗日戰爭面面觀
一、改變中華民族歷史命運的一場戰爭
(一)抗日戰爭的意義、地位與作用
(二)抗日戰爭的歷史分期和階段劃分
(三)抗日戰爭勝利的成功經驗
二、中國抗日戰爭的特點
(一)敵強我弱,敵小我大,敵退步我進步,敵寡助我多助,是其最基本的特點
(二)抗日戰爭分為兩個戰場:國民黨正面戰場和敵後解放區戰場,是其主要特點
(三)長期性、廣大性、殘酷性和複雜性,是中國抗日戰爭的顯著特點
(四)中國抗日戰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戰場是亞太戰場的主戰場
三、關於中國抗日戰爭史的起點及其爭論的幾個學術問題
(一)中國抗日戰爭史的起點應從“九一八”事變算起
(二)抗戰一開始就分為兩個戰場嗎?
(三)從1938年11月至1940年,是抗日戰爭由戰略防禦向戰略相持的過渡階段
(四)中國戰場形成了一個全國規模的戰略反攻階段嗎?
四、抗日與統一和“攘外必先安內”
(一)停止內戰是一致抗日的前提
(二)“攘外必先安內”是蔣介石反共獨裁的內戰政策
(三)中國共產黨在“九一八”事變後堅持土地革命方針和主張武裝抗日的基本方面是正確的
五、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不屬於義勇軍嗎?
(一)幾種不同的學術觀點
(二)值得探討的幾個學術問題
(三)深刻的歷史原因
六、抗日戰爭中的國民黨正面戰場
(一)從“七七”事變到1938年10月的戰略防禦階段,國民黨正面戰場是我國抗戰的主戰場
(二)國民黨正面戰場在1939~1940年間抗戰仍較為積極,仍是中國抗戰的主戰場
(三)1940~1945年8月,蔣介石國民黨政府對抗日比較消極
(四)1945年8月後,國民黨正面戰場不實施對日作戰,只一心爭奪地盤
七、滇西(緬北)反攻作戰的歷史地位與啟示
(一)緬北、滇西反攻作戰,有力地支援和配合了盟軍在印緬戰區和太平洋戰區的作戰,打破了軸心國會師中東的戰略企圖,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緬北、滇西反攻作戰,揭開了中國正面戰場反攻作戰的序幕,打破了日軍大本營妄想從西南封鎖和進攻中國大後方的企圖,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鬥志,堅定了抗戰必勝的信心
(三)緬北、滇西反攻作戰的勝利,弘揚了中國人民的國際合作精神和民族犧牲精神,提高了中國的國際聲望,在中華民族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四)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為緬甸人民的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付出了重大犧牲,作出了重要貢獻
八、抗日戰爭中的敵後戰場
(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開闢的敵後戰場,與正面戰場對日軍形成戰略夾擊的戰略布局,是一個偉大的創舉
(二)相持階段到來後,敵後戰場逐漸轉變成為中國抗日的重心,上升為抗日的主戰場
(三)敵後解放區戰場是戰略大反攻的戰略出發地和爭取抗戰最後勝利的戰略基地
(四)敵後戰場能夠開闢、堅持和發展壯大,由抗戰之初的配合正面戰場友軍作戰,逐漸上升為中國持久抗戰的主戰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能夠成為最後打敗日本法西斯的強大生力軍,主要是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實行了正確的戰爭指導和全體軍民浴血奮戰的結果
九、劉少奇領導創建華中抗日根據地的重要貢獻
(一)確定了發展蘇北的方針
(二)確定了堅決反磨擦的又鬥爭又聯合的統戰方針
(三)提出了建立華中抗日民主根據地的目標和任務
(四)重建新四軍軍部,制定堅持和鞏固華中抗日根據地的方針和任務
十、“皖南事變”的經過及其在軍事上的歷史教訓
(一)“皖南事變”是國民黨蔣介石集團製造的反共事件
(二)“皖南事變”的經過
(三)“皖南事變”在軍事上的歷史教訓
十一、八路軍、新四軍在抗戰中發展壯大的成功經驗
(一)堅持共產黨對軍隊的絕對獨立領導
(二)利用戰鬥間隙進行整訓,全面加強部隊建設
(三)實行主力軍、地方軍和民兵游擊隊三結合的武裝力量組織體制
(四)建立鞏固的抗日根據地,不斷壯大發展自己
(五)軍隊發展規模應與戰爭形勢和人民負擔能力相適應
十二、中國抗日戰場是亞太地區反法西斯戰爭的主戰場
(一)中國抗日戰爭打破了日本的“北進”計畫,保障了蘇聯遠東地區的安全,使德國企圖勾結日本夾擊蘇聯的陰謀破產
(二)中國抗日戰爭遲滯了日本“南進”的侵略步伐,為盟軍在太平洋戰場迅速轉入反攻和勝利贏得了時間,使德日會師中東的計畫無法達成
(三)中國抗日戰場牽制和斃傷日本陸軍主力最多,持續時間最長,付出的代價巨大
十三、中國對日本在戰爭準備方面的經驗教訓
(一)發揮政治優勢,建立和鞏固由中國共產黨倡導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全國性抗戰的展開及其最後勝利奠定了基礎
(二)積極開展抗日外交活動,尋求外援,與不同政治制度的國家聯盟,共同對敵,創造有利的國際環境
(三)整頓軍隊,擬訂國防作戰計畫和劃分戰場,提出對日作戰的軍事戰略方針,為打破日軍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準備了一定的條件
(四)軍事準備比較倉促,武器妝備尤其是現代化的重型裝備單純依賴進口,戰前沒有建立自己強大的國防工業,戰時遭受嚴重損失且必受制於人
十四、中華民族的偉大壯舉——中國抗日戰爭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大貢獻
(一)中國人民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在世界東方開闢了第一個大規模反法西斯戰場
(二)中國人民的持久抗戰打破了日德意法西斯瓜分全球、稱霸世界的狂妄圖謀,中國戰場成為世界東方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戰場
(三)中國軍隊與中國戰場是亞太地區盟軍重要的戰略支柱和後方基地
(四)中國是建立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積極倡導者和有力推動者,為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和聯合國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
(五)中國抗日戰爭創造了弱國打敗強國的寶貴經驗
十五、毛澤東建軍思想在抗日戰爭時期的豐富和發展
(一)第一次明確規定了黨指揮槍,而不允許槍指揮黨的原則
(二)第一次將“為人民服務”概括為人民軍隊的建軍宗旨和原則,並發展了關於人民軍隊三大任務的思想
(三)第一次將“軍民一致、官兵一致和瓦解敵軍”概括為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則
(四)第一次提出軍隊的發展規模必須和人民的負擔能力相適應的建軍思想
十六、共產黨領導創建的敵後十九塊抗日根據地簡述
(一)陝甘寧邊區
(二)晉綏根據地
(三)晉察冀根據地
(四)冀熱遼根據地
(五)晉冀豫根據地
(六)冀魯豫根據地
(七)山東根據地
(八)蘇北根據地
(九)蘇中根據地
(十)蘇南根據地
(十一)淮北根據地
(十二)淮南根據地
(十三)皖中根據地
(十四)浙東根據地
(十五)廣東根據地
(十六)瓊崖根據地
(十七)湘鄂贛根據地
(十八)鄂豫皖邊根據地
(十九)河南根據地
下篇 戰爭遺留問題與世紀的日本戰略走向
一、近代日本史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對外主要是對中國的侵略史
(一)日本軍國主義的歷史傳統與“大陸政策”的形成
(二)“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的《田中奏摺》
出籠始末
二、1871~1972年:日本對台灣關係百年史論
(一)以“開疆拓土”為目標,與中國建立邦交,繼而廢約,侵犯台灣,邁出了近代日本對華侵略的第一步
(二)出兵朝鮮作為進攻中國的橋頭堡,發動侵華戰爭,索取巨額賠款,侵占台灣
(三)對台灣長期實行軍國主義的殖民統治
(四)追隨美國,奉行敵視中國的政策,利用台灣問題反共反華
三、日本是有條件投降,而不是無條件投降
(一)應提“日本敗降”或“日本投降”
(二)日本投降的過程經歷了“痛苦過程”
(三)減少美軍傷亡與保留天皇制,成了美日不謀而合的“日本投降”結果
四、美國投擲核子彈與日本投降
(一)美國研製核子彈計畫的提出與實施
(二)美國對日使用核子彈的構想、決策及其經過
(三)美國對日投擲核子彈的實施及其作用
五、日本右翼勢力日趨猖獗的歷史淵源
(一)保留天皇制——日本有條件投降,成為戰後日本重建右傾保守政治體制的政治基礎和精神支柱
(二)戰後美國對日本實行單獨占領並包庇大批戰犯,為日本軍國主義的復活埋下了禍根
(三)戰後日本受美國“冷戰”政策的呵護,62年來一直沒有認真反省和清理對外侵略的歷史
六、南京大屠殺絕非“虛構”
(一)淪陷前的南京市人口與蔣介石國民黨政府放棄南京
(二)南京大屠殺是日軍有組織、有計畫的血腥暴行
(三)日軍在南京的搶、奸、燒獸行
七、殺人工廠——侵華日軍用化學、細菌武器大量殺害中國人民
述略
(一)日軍“遺毒”,中國之難
(二)細菌武器:活人試驗——細菌戰
(三)美國庇護,秘密交易
(四)幾點啟示
八、蔣介石三次策劃反攻大陸及重用日本戰犯圖謀反攻大陸揭秘
(一)蔣介石曾三次策劃“反攻大陸”
(二)岡村寧次秘密飛抵台灣,心存感激“蔣總統”
(三)舊日軍“白團”誓言攜手反共,秘密分批偷渡來台灣
(四)蔣介石盼藉日本軍國主義分子重振國民黨軍士氣
(五)美軍袒護偷渡來台,協助蔣介石打內戰
(六)舊日軍“白團”倍受蔣介石信任
(七)舊日軍“白團”鼎力協助蔣介石反攻大陸
(八)舊日軍“白團”成為台灣的“地下國防大學”
(九)舊日軍“白團”成員視台灣為第二故鄉
九、日本右翼勢力企圖將日本變成“新帝國主義國家”
(一)日本軍國主義思潮日趨泛濫,是日本變為“新帝國主義國家”的思想政治基礎
(二)日本右翼勢力形成官民結合、朝野合流之勢,是日本變為“新帝國主義國家”的社會基礎
(三)日本狹隘、狂傲、自私的民族文化性格傳統,是日本右翼勢力“新帝國主義國家”觀的精神因素
(四)“新干涉主義”理論,為日本右翼勢力企圖將日本變為“新帝國主義國家”,提供了有利的國際條件
十、日本右翼勢力與“台獨”危險
(一)藕斷絲連的台灣情結
(二)政治、軍事大國之夢
(三)日本右翼勢力支持“台獨”,破壞中國統一的危險日趨嚴重
附表
(一)1937年“七七”事變前中日兩國國力比較
(二)1937年“七七”事變前中日兩國軍事力量比較
(三)1937年“七七”事變前中日兩國陸軍師兵力、兵器比較
(四)中國戰場八年抗擊日本陸軍兵力統計表
(五)抗日戰爭時期中共領導的人民軍隊兵力逐年增長統計表
(六)抗日戰爭時期中共領導的人民軍隊與國民黨軍抗擊日軍兵力比較表
(七)抗日戰爭時期中共領導的人民軍隊主要戰績統計表
(八)中國戰場殲滅日軍兵力數
(九)中國抗日戰爭人口、財產損失統計表
(十)1937年月~1938年底新加坡、馬來亞各地華僑購債和捐款統計表
(十一)1937~1945年日軍兵力兵器統計表
(十二)1931~1945年日本國民生產總值與軍費比率統計表
(十三)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人口傷亡數
(十四)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國商船的損失
(十五)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國死亡人數(蘇聯觀點)
(十六)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國人口損失統計表(中國觀點)
(十七)美國在廣島、長崎投擲核子彈所造成的人口財產損失統計表
(十八)日軍在中國戰場使用化學武器殺害中國軍民統計表
(十九)日軍在中國戰場使用細菌武器殺害中國軍民統計表
(二十)日軍在中國建立的細菌部隊及殺害中國人數統計表
(二十一)斃命中國戰場的侵華日軍將領名錄
(二十二)被判刑處決、畏罪自殺或病死在監獄的侵華日軍戰犯名錄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