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奶源帶

中國的奶源帶主要分布在國際公認的中溫帶季風氣候優質奶牛飼養帶(北緯40度——47度),這個飼養帶橫貫東北、西北和華北草原帶,包括“三北”地區的大部分省份和膠東半島,集中了全國70%的奶牛和超過60%的原料奶,這些地區因為適宜養殖奶牛,牛奶產量大,質量高,所以被稱為“黃金奶源帶”。

黃金奶源帶

傳統上有內蒙古、新疆、東北、河北“四大黃金奶源帶”的說法,四川奶源帶和濟南奶源帶也被加入這一行列,被總稱為“六大黃金奶源帶”。

國內奶源帶

內蒙古大草原

純天然無污染,是國家重要的畜牧業生產基地。單就內蒙古自治區內的大草原來看,從北部的呼倫貝爾草原到西南部的鄂爾多斯草原,從東部的科爾沁草原到西部的阿拉善荒漠草原,總面積達8666.7萬公頃,其中可利用草場6818萬公頃,約占全區土 地面積的60%,占全國草場總面積的1/4以上,居全國五大草原之首,生長著1000多種飼用植物,其中飼用價值高的就有100多種。尤其是羊草、羊茅、冰草、無芒雀麥、披鹼草、野黑麥、黃花苜蓿、野豌豆、野車軸草等禾本和豆科牧草,是著名的優良牧草。肥美的草原,孕育出豐富的畜種資源。內蒙古大草原日照充分,全年太陽輻射量從東北向西南遞增,日照時數從東部的2700小時,逐步增至西部阿拉善盟、巴彥淖爾盟的3400小時以上。充足的日照,更有利於植物的光合作用,豐富自然的植被食物鏈,尤其是獨特的飼草飼料資源,富含奶牛所需的粗蛋白、粗脂肪、鈣、磷等多種營養素,為奶牛提供了最優質的營養;內蒙古大草原的氣溫年際變化顯著,大部地區的氣溫的極差普遍為65℃-85℃,氣溫日較差年為13℃-16℃,為我國氣溫極差與日較差全國最大的地區,這非常有利於草原植物糖分的儲存,乾物質的凝結;內蒙古大草原晝夜溫差大,海拔高以及高寒的氣候,最大程度上減少了牲畜的傳染病流行。紮根內蒙古的伊利集團占盡天時地利,能成長為乳業龍頭在環境是上有很大必然性的。

新疆奶源帶

新疆擁有8.6億畝優質草場,集中在天山南北地區,占了全國草原面積的22%,新疆優良奶牛的存欄量已超過210萬頭,年產奶量超過152萬噸,還擁有全國最大的進口良種牛核心群,奶源品質在全國名列前茅。截至2007年,伊利集團在新疆的投資總額已達4億元,形成了覆蓋液態奶、優酪乳、冰淇淋及奶粉的全方位產品線。

東北奶源帶

主要是黑龍江地區的密山、大慶、綏化、肇東等地,擁有奶牛近百萬頭,年產鮮奶100多萬噸,是我國主要奶源基地之一。尤其是黑龍江省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擁有草原469萬畝,黑龍江杜爾伯特大草原是中國最大的優質草原之一,伊利在亞洲最大的嬰幼兒奶粉生產基地就建在這裡,是當地最大的乳品龍頭企業。

河北奶源帶

河北地區的壩上草原、康西草原都可以看作內蒙古大草原的延伸,是華北知名的奶牛基地,此外唐山、保定、石家莊、滄州等農村也有大量農民飼養奶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