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的現代轉型

中國哲學的現代轉型是由李維武編著、中華書局出版發行的一部圖書,本書比較集中地體現了作者所開展的19-20世紀中國哲學研究,主要由作者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論文和論著篇章節選組成,探討了19-20世紀中國哲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科學主義、人文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三大思潮與認識論問題的思考、演進及其成就與限制;西化思潮與文化保守主義在文化觀與歷史觀問題上的開展及論爭;環繞“中國向何處去”這一時代大問題所展開的不同的政治哲學思想;中國傳統哲學與中國哲學現代轉型的多方面聯繫;中國哲學在20世紀與21世紀之交的新發展、新走向。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中國哲學的現代轉型

作者認為:19-20世紀中國哲學的發展,人物眾多、思潮紛紜、立論各異、見解歧出,可謂中國哲學史上又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在此時期內,中國哲學實現了由古代形態而近代形態而現代形態的轉換。中國哲學的現代轉型,在中西古今文化及哲學的碰撞、交流與融會之中展開,通過西方哲學的中國化和中國哲學的現代化兩者結合的哲學運動而實現。其中最主要的哲學問題,集中在本體論與認識論問題、文化觀與歷史觀問題、政治哲學問題這三個層面上。

作者簡介

李維武男,博士生導師,1949年生於武漢市,1978年考入武漢大學哲學系,先後讀完本科、碩士生、博士生,獲哲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1984年起在武漢大學哲學系任教,1993年破格晉升教授,1995年評為博士生導師。現同時擔任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兼職研究員。1995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李維武教授長期以來從事中國哲學的教學與研究,形成了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探索中國哲學的歷史、現狀與未來的治學特點,既對先秦兩漢哲學有過認真探討,更對20世紀中國哲學作了深入鑽研,特別對20世紀中國哲學本體論問題和現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徐復觀思想作了開拓性的研究與闡釋。著有《中國哲學史綱》、《20世紀中國哲學本體論問題》、《中國傳統科學方法的嬗變》(與何萍合著)、《現代新儒家學案?徐復觀學案》、《呂不韋評傳》、《王充與中國文化》、《徐復觀學術思想評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探論》(與何萍合著)、;編有《中國人文精神之闡揚------徐復觀新儒學論著輯要》、《徐復觀與中國文化》、《徐復觀文集》五卷本:發表論文百餘篇。近年來的主要論文有《儒學生存形態的歷史形成與未來轉化》、《全球化與現代新儒家的文化保守主義》、《牟宗三對“存在”問題的探尋與未來中國哲學的發展》、《徐復觀對中國道德精神的闡釋》、《徐復觀對中國藝術精神的闡釋》、《徐復觀對中國史學精神的闡釋》、《徐復觀對現代化和現代性的反思》、《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的結合之路》、《1919:李大釗的思想足跡》、《鄧小平的思維方式與中國傳統哲學智慧》《大學人文教育的失落與復興》等。近年來,李維武教授正力圖從文化哲學、道家思想、近代長江流域文化、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等不同視域,來進一步拓展、深化20世紀中國哲學研究。他還提出“以哲學史為中心的思想史研究”方法,強調關注20世紀中國歷史文化運動所提出的具有哲學意味的重大問題,指導博士生和碩士生開展包括西化思潮、女性主義、教育哲學、土家族思想現代化轉型等在內的以哲學史為中心的20世紀中國思想史研究。

編輯推薦

《中國哲學的現代轉型》對於近現代中國哲學、哲學史以及中國思想、文化等領域的研究頗具參考價值。

目錄

自序

一、研究方法與思維空間

20世紀中國哲學的形態、問題與思潮

“以哲學史為中心的思想史研究”芻議——對19-20世紀中國哲學研究的方法論思考

中國思想由“傳統”向“現代”轉換的新闡釋——韋政通著《中國十九世紀思想史》讀後有感

馮契中國近代哲學史研究的方法論意義(37)

哲學史與思想史關係的重構以及思想史空間的拓展——李錦全老師的有關思考及其啟示(48)

二、哲學轉型中的本體論與認識論問題

中國科學主義思潮的百年回顧

現代新儒學重建本體論的貢獻與困境

論熊十力的哲學觀

馮友蘭?洪謙?維也納學派

牟宗三對“存在”問題的探尋與未來中國哲學的發展

徐復觀消解形上學的思想歷程及其意義與局限

毛澤東的“實踐論”的中國性格

重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可貴探索——馮契先生《〈智慧說三篇〉導論》初探

三、哲學轉型中的文化觀與歷史觀問題

陳獨秀與新文化運動在上海的崛起

現代新儒家對全球性現代化運動的反思——以梁漱溟、馮友蘭、徐復觀為中心

關於西化思潮研究的幾個問題——張世保論西化思潮二書序

四、哲學轉型中的政治哲學問題

徐復觀與唐縱:20世紀40年代的“改革”夢

張世保著《陳序經政治哲學研究》序

何卓恩著《1950年代:台灣自由主義》序

政治儒學的興起及其對中國思想世界的影響

五、傳統哲學的現代轉化

儒學生存形態的歷史形成與未來轉化

《老子》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與20世紀中國哲學中的科學與哲學的劃界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的結合之路

中國哲學的繼往與開來——張岱年先生在20世紀30-40年代的中國哲學觀及其啟示

六、湖北地區與武漢大學的哲學傳統

湖北地區的心學傳統及其意義

王星拱與20世紀20年代經驗論科學主義

李達所賦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特色的性格

父老師大學畢業論文《康德之道德形上學》發現記

七、走向21世紀的中國哲學

走向21世紀:中國大陸哲學的歷史性變化

20世紀中國哲學中的個性化失落與重建

20世紀中國哲學傳統與21世紀中國哲學發展

附錄

李維武學術年表

……

文摘

“五四”以後的各種政治思想派別,都承認科學的這種崇高地位,對科學作了不同程度的接納。用胡適的話說:“這三十年來,有一個名詞在國內幾乎做到了無上尊嚴的地位:無論懂與不懂的人,無論守舊和維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對他表示輕視或戲侮的態度。這個名詞就是‘科學’。”①

二、經驗論科學主義的發展

由嚴復所開啟的科學主義思潮,經過五四時期的空前發展,特別是經過1923—1924年科學與玄學論戰,形成了20年代經驗論科學主義,其代表人物是胡適、丁文江和王星拱。

20年代經驗論科學主義,力圖從哲學上建構科學主義思潮的核心,其基本綱領可以用他們的兩句話來概括:“哲學是假科學”(胡適語),“科學是真哲學”(丁文江語)②。所謂“哲學是假科學”,是指傳統的形上學哲學是非實證的、非科學的,應當加以拒斥;所謂“科學是真哲學”,則強調哲學應當走科學化、實證化的道路,建立科學主義哲學體系。然而,胡、丁、王在理論上又各有偏重與特點,從不同方面對這一綱領進行了發揮或修正。

丁文江深受英國的經驗主義傳統和現代實證主義原則的影響,從經驗出發,對於形上學作了堅決的批判。他指出,哲學與科學的關係史,是一個科學各部門不斷從哲學中分化出來、獲得獨立發展的過程。在古代哲學家那裡,形上學作為根本哲學,包羅了宇宙人生的一切重大問題,但隨著近代科學的發展,各種科學部門相繼獨立出來,哲學只剩下本體論這塊地盤;而進至20世紀,哲學又出現了科學知識論這一新的科學的哲學,主張感覺經驗是我們知道物體的唯一方法,而感覺經驗之外的本體則是不可知的,應當存而不論。這種科學知識論成為了哲學發展的主要趨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