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陶瓷鑑定學

中國古陶瓷鑑定學

唐五代時期的青瓷 第一節清代青花瓷概況 第三節

圖書信息

作者:伍秋鵬 (作者)
出版社: 北京出版集團公司,北京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1月1日)
精裝: 337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7200084824, 9787200084825
條形碼: 9787200084825
商品尺寸: 29 x 21.6 x 2.8 cm
商品重量: 1.6 Kg

內容簡介

《中國古陶瓷鑑定學》作為一部通論性的古陶瓷鑑定學著作,宗旨在於向廣大讀者傳播看得懂、學得會,並能套用於實踐的古陶瓷鑑定理論、方法和古陶瓷知識。《中國古陶瓷鑑定學》中國古陶瓷鑑定概論部分,介紹了古陶瓷鑑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包括古陶瓷的特徵、新仿陶瓷的特徵、主要作舊作偽方法、古陶瓷的現代科技鑑定等內容,並從胎、釉、造型、裝飾、彩料、款識、工藝、底足、使用磨損痕跡、開片、火石紅、氣泡、窯疵、傷殘及保存環境等15個方面詳盡介紹了古陶瓷鑑定的方法。這些具體的鑑定方法,許多都是著者多年鑑定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套用性。有的鑑定方法雖然前人和時賢已有總結,著者在結合自己實踐的基礎上又有新的闡釋、補充和完善。
《中國古陶瓷鑑定學》中國古代瓷器發展概況與特徵部分,以介紹各時期陶瓷的發展概況、特徵及鑑定要點為主要內容,力求反映近年來最新的考古發掘和學術研究成果,簡要概述主要學術觀點,對於學術界尚有爭議的問題,參校各家學說,擇善從之;或在論述時表明傾向性意見和個人見解。目前對於中國古陶瓷的收藏,已經從以往單純關注器物的年代、窯口及價值,上升為對中國古陶瓷文化的學術研究與探討,這也是《中國古陶瓷鑑定學》的寫作目的之一。
《中國古陶瓷鑑定學》注重文字資料與實物相對照,對於重要的窯口和器物品種都力爭配以相應的實物圖片或考古繪圖,以利於學習鑑賞、學術探討。在圖片的選擇上,為了避免與以往常見的器物圖像雷同,儘量優先選用近年新發表的考古發掘資料和新出版公布的館藏文物圖版,同時還選用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藏品圖像。器物的名稱、年代和窯口原則上依原圖錄資料進行標註,其中有部分按《中國古陶瓷鑑定學》著者的見解標註。

作者簡介

伍秋鵬,1975年生。1998年畢業於中山大學人類學系考古專業本科,獲學士學位;2005年畢業於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美術考古方向碩士研究生),獲碩士學位。現為成都中醫藥大學博物館教師。大學本科畢業後曾在文物部門工作多年,研究生畢業後曾為重慶師範大學歷史文博學院教師,講授中國考古學、古陶瓷鑑定、文化人類學等課程。從事文物考古與鑑定工作十多年,多次參加田野考古發掘與窯址調查,擅長古陶瓷和四川近現代名家書畫鑑定。在《中國文物報》《四川文物》《東方博物》《重慶師範大學學報》《中華醫史雜誌》《收藏》《收藏界》《收藏投資導刊》等刊物發表學術研究文章三十餘篇。

目錄

第一編 陶瓷基礎知識
一、瓷器的概念
二、瓷器的基本構成與原料
三、中國傳統制瓷工藝概述
第二編 中國古陶瓷鑑定概論
第一章 古陶瓷鑑定的基礎知識
第一節 古陶瓷鑑定的基本原理與標準
第二節 古陶瓷鑑定的主要內容
第三節 古陶瓷的基本特徵
第四節 新仿古陶瓷的基本類型與特徵
第五節 新仿古陶瓷的主要作舊作偽方法
第六節 現代科技與古陶瓷鑑定
第二章 古陶瓷鑑定的基本方法
第一節 古陶瓷胎的鑑定
第二節 古陶瓷釉的鑑定
第三節 古陶瓷造型的鑑定
第四節 古陶瓷裝飾的鑑定
第五節 古陶瓷彩料的鑑定
第六節 古陶瓷款識的鑑定
第七節 古陶瓷工藝的鑑定
第八節 古陶瓷底足的鑑定
第三章 歷史痕跡、相關特徵與古陶瓷鑑定
第一節 磨損痕跡與古陶瓷鑑定
第二節 器物釉面開片與古陶瓷鑑定
第三節 火石紅與古陶瓷鑑定
第四節 氣泡與古陶瓷鑑定
第五節 窟疵與古陶瓷鑑定
第六節 傷殘與古陶瓷鑑定
第七節 保存環境與古陶瓷鑑定
第三編 中國古代瓷器發展概況與特徵
第一章 原始瓷器的出現和發展
第一節 商周時期的原始瓷
第二節 秦漢時期的原始瓷
第三節 原始瓷的鑑定要點
第二章 東漢晚期成熟瓷器的出現與發展
第一節 東漢晚期成熟瓷器的出現
第二節 漢代瓷器概況
第三章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青瓷的發展與白瓷的出現
第一節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瓷器概況
第二節 南方各地的主要瓷窯
第三節 北朝青瓷的發展與白瓷的出現
第四章 隋代陶瓷
第一節 隋代陶瓷概論
第二節 隋代青瓷
第三節 隋代白瓷
第五章 唐代陶瓷
第一節 唐代陶瓷概論
第二節 唐五代時期的青瓷
第三節 唐五代時期的白瓷
第四節 唐代花釉瓷器
第五節 唐代絞胎器
第六節 唐三彩
第六章 宋遼金西夏時期的陶瓷
第一節 宋遼金西夏陶瓷概況
第二節 宋代汝窯與張公巷
第三節 宋代官窯
第四節 宋代哥窯
第五節 定窯與定窯系
第六節 鈞窯與鈞窯系
第七節 磁州窯與磁州窯系
第八節 耀州窯與耀州窯系
第九節 龍泉窯與龍泉窯系
第十節 宋代越窯系
第十一節 景德鎮窯與青白瓷窯系
第十二節 以建窯、吉州窯為代表的宋代黑瓷窯系
第十三節 遼代陶瓷
第十四節 西夏陶瓷
第七章 元代陶瓷
第一節 樞府瓷
第二節 青花瓷
第三節 釉里紅、青花釉里紅、單色釉及彩瓷
第八章 明代青花瓷器
第一節 明代瓷器概況
第二節 明代民窯青花瓷的斷代標準
第三節 洪武時期的青花瓷
第四節 永樂時期的青花瓷
第五節 宣德時期的青花瓷
第六節 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第七節 成化時期的青花瓷
第八節 弘治時期的青花瓷
第九節 正德時期的青花瓷
第十節 嘉靖時期的青花瓷
第十一節 隆慶時期的青花瓷
第十二節 萬曆時期的青花瓷
第十三節 天啟時期的青花瓷
第六節 嘉慶時期的青花瓷
第七節 道光時期的青花瓷
第八節 鹹豐時期的青花瓷
第九節 同治時期的青花瓷
第十節 光緒時期的青花瓷
第十一節 宣統時期的青花瓷
第九章 清代青花瓷
第一節清代青花瓷概況
第二節 順治時期的青花瓷
第三節 康熙時期的青花瓷
第四節 雍正時期的青花瓷
第五節 乾隆時期的青花瓷
第十章 明清時期的彩瓷
第一節 釉里紅和青花釉里紅
第二節 五彩
第三節 鬥彩
第四節 素三彩
第五節 紅彩
第六節 紅綠彩
第十節 琺瑯彩
第八節 粉彩
第九節 淺絳彩
第十節 金彩
第十一節 墨彩
第十二節 廣彩
第十一章 明清時期的顏色釉瓷
第一節 白釉
第二節 紅釉
第三節 藍釉
第四節 黃釉
第五節 青釉
第六節 仿宋代名窯
第七節 綠釉
第八節 其他顏色釉
附錄
明清官窯瓷器主要款識一覽
主要參考文獻
一、著作、論文集、考古發掘報告
二、論文、考古發掘簡報
三、圖錄類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