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營養學的起源和發展

中國傳統營養學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研究運用食物保健強身,防治疾病,促進機體康復的一門學科。涉及中國傳統營養學、中醫理論、食物保健、機體康復、食物本草、飲食養生、飲食治療、飲食節制、食物本草、飲食養生、飲食治療、飲食節制、飲食宜忌等諸多方面的內容。與其他學科一樣,中國傳統營養學經歷了由無到有,由簡到繁的發展過程,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1.中國傳統營養學的發展簡史2.傳統營養學的起源和進程3.早期營養雛形人類為了生存、繁衍後代。


必須攝取食物,以維持身體需要。早在上古時代,人們在尋找食物過程中,不斷品嘗,逐漸分清藥物和食物的區別,將有治療作用的動植物均歸於藥物,能飽腹充飢,對身體有益的動植物均歸於食物,因此在醫學史上有“醫(藥)食同源”的說法。鑽木取火由古人茹毛飲血的生食轉變為熟食,為人類增進健康創造了條件,這是一大進步。商代,相傳伊尹精通烹調,同時善於配製各種湯液治病,原料中就有“陽朴之姜,招搖之桂”,薑桂即是調料,又是發汗解表、宣通陽氣、溫胃止嘔的佳品。此時中國傳統營養學已經初具雛形。至周代,據《周禮·天官》所載,食醫位居疾醫、瘍醫、獸醫之首,可見當時朝廷非常重視飲食養生和治療問題。這標誌著中國傳統營養學已形成制度,比西方營養師早了2000多年。
1.1.2 營養實踐及代表著作隨著醫學的發展,
傳統營養學在預防、保健、治療方面積累了大量實踐經驗,在食養、食療方面更突出,這些大多記載於醫書和本草著作中。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一部我國現存最早的重要醫書—— 《黃帝內經》,它不僅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也奠定了中國傳統營養學的理論基礎,並提出了全面膳食觀點。如《素問·髒氣法時論》云:“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這樣配製的膳食才符合人體健身的需要。這可能是世界上全面膳食的最早記載。
《神農本草經》成書於東漢之前,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本草專著共載藥物365種。書中也記載了一些有藥用價值的食物,如薏苡仁、胡麻(芝麻)、芡實、山藥、龍眼、乾薑、核桃仁、蜀椒等。東漢時期的醫家張仲景在《傷寒論》、《金匱要略》中選用不少食物治病,如用於心神失養,精神抑鬱的“百合雞子黃湯”,就是典型的代表。晉代葛洪在其所著《肘後備急方》中,首次記載用海藻治癭病(甲狀腺腫),用豬胰治消渴病(即糖尿病)。唐代孟詵撰寫了第一部食物本草專著(《食療本草》),共分三卷,收載食用本草241種,每味食物名下均載有數個處方,其配製合理,使用方便。唐代醫家孫思邈在《乾金要方》卷二十六食治篇中,指出“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血氣。若能用食平疴,釋情遣疾者,可謂良工。⋯⋯ 夫為醫者,當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書中論述用肝臟治夜盲;海藻、昆布治癭瘤;穀皮防治腳氣病等。《飲膳正要》是元代飲膳太醫忽思慧所著, 內容豐富全面。全書共三卷,卷一概述各種情況避忌,以及聚珍異饌。卷二介紹“諸般湯煎”和“食療諸病”。卷三是食物本草,並附有圖譜。書中還首次記載了用蒸餾法工藝制的藥酒。明代醫家李時珍勤求古訓,博採諸家,共收集本草1892種,著成《本草綱目》一書。《本草綱目》不僅是明代以前本草的集大成者,也是食物本草的總結。其中食物約占全書本草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均作了全面評述還增補了不少以前未記載或述之不詳的食物。此外還記載了大量食療方。清代章杏雲的《調疾飲食辨》、王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也各有特點。
總之,中國傳統營養學在上古時代與醫藥同時萌芽與發生,至商周漸成雛型,設“食醫”專司此事,至秦漢、唐宋逐漸奠定基礎,復經元明清充實發展,形成了較為系統的學說,積累了豐富的實踐與臨床經驗,值得後人挖掘、繼承、發揚、提高。
1.2 中國傳統營養學的特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