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與科技

中國傳統文化與科技

《中國傳統文化與科技》由樂愛國編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本書從科技與文化相互作用的角度,運用文化學的方法,通過大量的史實材料,論證了中國傳統文化與古代科技的相互聯繫和相互促進。具體探討了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與科技的關係;傳統文化與古代數學、天文曆法、農學、化學、醫學的關係;中國古代最著名的科學家沈括的科技思想與傳統文化的關係、中國古代大儒朱熹的理學與科學的關係以及他對天文學的研究;明清時期經世致用之學與中西科技的交融,並進一步回答了學術界所關心的儒家文化與中國古代科技的關係問題。還通過對近代中國的“科學救國”思潮的論述,展現中國科學近代化的歷程。

作者簡介

樂愛國,男,1955年11月生,浙江省寧波市人。1983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1986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哲學系,獲碩士學位。現為廈門大學哲學系副教授。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哲學及其與科技關係的研究;已出版學術專著多部,主要有:《儒家文化與中國古代科技》(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管子的科技思想》(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年)、《道教生態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王廷相評傳》(合著,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新編中國哲學史》(合編,北京:中國書店,2002年)、《齊國科技史》(合著,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等;發表學術論文《〈管子〉與古代數學》、《朱熹格物致知論的科學精神及其歷史作用》、《儒學與中國古代農學》、《〈周易〉對中國古代數學的影響》、《儒家文化背景下的中國古代科技》、《道教生態倫理:以生命為中心》等近百篇。

目錄

第一章 中國古代有沒有科學

一 問題的提出

二 中國古代科技史的研究

三 中國古代科技的獨特體系

四 融合於文化中的古代科學

第二章 先秦諸子與古代科技

一 《周易》的科技思想

二 先秦儒家與科技

三 先秦道家的科學思想

四 墨家的科學思想

第三章 傳統文化與古代數學

一 《九章算術》與儒家文化

二 傳統文化背景下的“算經十書”

三 宋元時期的數學與理學

四 數理問題的深入探討

第四章 傳統文化與古代天文曆法

一 漢代儒家與渾天說的確立

二 祖沖之的《大明曆》與儒家經典

三 郭守敬的《授時曆》與理學

四《周易》對古代天文曆法的影響

第五章 傳統文化與古代農學

一 農書中的重農思想

二 古代農學的“三才”理論

三《禮記·月令》與月令式農書

四 農學知識的文化來源

第六章 道教煉丹術與古代化學

一 道教煉丹術的形成與發展

二 道教煉丹術的理論基礎

三 道教煉丹術的基本方法

四 道教煉丹術中的化學知識

第七章 傳統文化與古代醫學

一 先秦諸子的養生文化

二《黃帝內經》的文化特徵

三 儒學對古代醫學的影響

四 道教的醫學養生思想

第八章 沈括的科技思想與傳統文化

一 科技的高峰與宋學的興起

二 沈括及其《孟子解》

三 沈括的科學懷疑

四 沈括的求理精神

第九章 朱熹的理學與科學

一 朱熹的“格物致知”論

二 朱熹與渾儀

三 朱熹對《夢溪筆談》的研究

四 朱熹的天文學思想

第十章 明清經世之學與科學

一 經世致用與科學研究

二 “西學中源”與中西會通

三 乾嘉時期的文化與科學

四 從“格物致知”到“科學”

第十一章 儒家文化與古代科技

一 儒家文化並不排斥科技

二 科學研究動機與儒家文化

三 古代科技的儒學化特徵

四 與儒家文化共興衰的古代科技

第十二章 近代史上的“科學救國”思潮

一 近代“科學救國”思潮的興起

二 張之洞的“科學救國”思想

三 康有為、嚴復的“科學救國”思想

四 民國初年的“科學救國”思潮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