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

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成立於2001年,是我國最早一批從事動畫、數字媒體藝術、遊戲設計及網路多媒體教學科研的院校之一,是國家動畫教學研究基地。依託於中國傳媒大學深厚的國內外影響力和廣播電視藝術學與計算機科學的綜合性學科背景,在動畫、數字媒體藝術、遊戲設計及網路多媒體教學科研方面現已形成跨學科、跨媒體、科學與藝術相融合的整體特色與優勢。

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目錄

學院概況
機構設定
師資隊伍
科研創作
合作交流

學院概況

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成立於2001年,是我國最早一批從事動畫、數字媒體藝術、遊戲設計及網路多媒體教學科研的院校之一,是國家動畫教學研究基地。依託於中國傳媒大學深厚的國內外影響力和廣播電視藝術學與計算機科學的綜合性學科背景,動畫學院在動畫、數字媒體藝術、遊戲設計及網路多媒體教學科研方面現已形成跨學科、跨媒體、科學與藝術相融合的整體特色與優勢。
動畫學院設有動畫系、數字藝術系、遊戲設計系和藝術基礎部四個教學機構,並設有動畫研究所、數位技術與藝術研發中心、《中國動畫年鑑》編輯部、亞洲動漫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以及北廣映畫數碼科技有限公司、漢唐影視動漫有限公司等動畫實踐機構所搭建的多層次、全方位的動畫人才培養平台,以及由央視動畫公司、三辰動畫公司、安瑞索斯、水晶石、杭州文廣集團等構成的一流的動畫實習基地,形成了融教學、科研、創作、製作於一體的動畫、數字媒體藝術、遊戲設計及網路多媒體教學研究基地,同時也是中國動畫學會教育委員會所在地。
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以“大動畫”的全局視角將各專業有機串聯、既互相獨立又互為補充,形成一個科學、有序、有機的“大動畫”教學生態環境。經過近十年的發展,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現已擁有動畫、數字媒體藝術、遊戲設計3個二級學科點,具有完整的動畫、數字媒體藝術本、碩、博人才培養體系:本科設有動畫和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下設動畫編導、動畫設計、數字動畫、遊戲設計、數字影視製作、網路多媒體等專業方向;碩士設有動畫創作與研究、 動畫藝術理論研究、動畫產業研究、 數字媒體藝術理論研究、 數字媒體藝術與技術套用研究、網路多媒體等多個方向;博士設有動畫學理論研究、動畫產業研究、數字媒體藝術學理論研究、數字內容研究等方向。動畫學院不僅是 “國家級動畫教學研究基地”,還成為北京市重點學科——動畫交叉學科建設單位、北京市教委指定“大學生動畫設計大賽”承辦單位、國家教育部質量工程“動畫特色專業建設”單位、國家教育部“動畫專業青年骨幹教師培訓”基地,並於2008年7月,被評為北京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專業現有各類專業實驗室和創作室五千餘平米,軟硬體資金投入超過數千萬元,其中包括動畫製作實驗室、互動藝術實驗室和CG實驗室三個211重點實驗室,和先進的動畫創作室、數字影視創作室、網路多媒體創作室、遊戲設計室虛擬演播室、數字合成機房、數字錄音棚、蘋果聯合實驗室、手機娛樂實驗室、動畫擺拍實驗室、動畫聲音創作室、數字高清實驗室、動畫生產車間、動畫渲染農場運動捕捉系統等教學、創作設施。
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專業開辦以來,積極引進和培養專業師資,逐步建立起一支學緣背景多元、結構最佳化、素質優良、精幹高效、富有活力的高水平、專業化的教師隊伍。尤其是在師資隊伍建設中,著力打造名師品牌,提升教師隊動畫學院作品《牆——獻給母親》伍的社會聲望,鼓勵並大力扶持學科帶頭人、主講教師、骨幹教師迅速確立國內外的教學和學術地位,帶動教師隊伍整體的迅速發展。如路盛章教授領銜的路盛章工作室,通過創作《牆——獻給母親》、北京2008年奧運會吉祥物宣傳片、北京2008殘奧會吉祥物“福牛樂樂”宣傳片、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形象廣告片等一系列獲得國內外廣泛讚譽的優秀動畫作品,有效帶動了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專業師資隊伍的建設。2008年,動畫專業擁有專業教師65人,聘請外籍兼職教授7人,國內專家兼職教師24人,為本科生提供了與高水平名師直接對話交流的機會,極大的豐富、提高了本科生的視野、眼界和創作技法。
2000年以來,動畫學院師生在動畫短片創作、數字影視製作和商業卡通片生產領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中,百餘部短片作品獲得國內外大獎。獎項囊括了第一、二、三屆中國國際動漫節原創動漫大賽、斯圖加特國際動畫節、中國(北京)國際大學生動畫節、第七屆韓國富川國際學生動畫節、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學院獎、中國國際卡通•數碼藝術周、第三十四屆歐洲國際大學生電影節、第四屆國際大學生影視作品展以及中國動畫成就獎等諸多節展的獎項,併入選法國昂西動畫節、美國Siggraph動畫節、美國NextFrame國際大學生巡迴電影節等世界知名動畫節展。動畫學院路盛章教授創作的《牆——獻給母親》榮獲首屆中國國際動漫節原創動漫大賽組委會特別獎,併入選2006年薩格勒布“世界動畫節環球展映80'”;張駿教授創作的《三條忠告》獲日本飛禪國際寓言和民間故事動畫比賽銀獎。另外,路盛章教授還承擔了“北京2008奧運福娃宣傳片”、“北京2008殘奧會吉祥物‘福牛樂樂’宣傳片”的創作工作,其中《福牛樂樂》榮獲第三屆中國國際動漫節“美猴獎”原創動漫大賽專業組最佳動畫短片獎;動畫學院崔蘊鵬等學生創作的《過馬路》獲得首屆中國國際動漫節原創動漫大賽數字合成金獎;王強、榮郁兩位同學創作的《完美》獲得首屆中國國際動漫節原創動漫大賽最佳編劇獎;童巍、賈瀟雨、宋雷雨、李予民、張亦旻五位同學創作的《A pen’s story》獲得第二屆中國國際動漫節原創動漫大賽最佳數字合成獎;周婷婷和邊凱兩位同學創作的《完整的碎片》獲得第二屆中國國際動漫節原創動漫大賽最佳導演獎和組委會特等獎;張亦旻、吳中、王一等三位同學創作的《shine》,張楠、王可越創作的《戳兒》,吳森等同學創作的《diamonds》榮獲2006TBS(日本東京廣播電視公司)數碼大賽提名獎;林怡、胡一泊同學創作的《霸王別姬》獲得2006全球華語動畫創作大賽2D組冠軍;2004級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肖貝荻同學的作品《反盜版公益廣告——小狗篇》在第十四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第八屆大學生短片大賽上榮獲 “尊重智慧財產權,遠離盜版”公益片單元最佳創意獎;張鑫宇同學創作的《陶瓷.泥巴》獲得第三屆中國國際動漫節“美猴獎”原創動漫大賽學院組作品最佳短片獎;汪隆、朱濱、曹晨、韓錚、劉明君、呂宣等同學共同製作的《留影》獲第三屆中國國際動漫節“美猴獎”原創動漫大賽最佳數字合成獎;李翔、趙博、熊瀟同學共同創作的《Crossing》榮獲首屆Siggraph優秀學生作品獎,“第七屆學院獎”實驗影像獎,併入圍2008年6月全球最高級別國際動畫節——法國昂西國際動畫節的正式競賽單元;同時2004級動畫專業商倬和胡昊為合作的《回》、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學生由宓的《北京:東方和西方是如何相愛並繼續這樣的》代表中國首次入圍2008年8月美國siggraph盛會的Space-Time競賽單元,2006級研究生靳晶和2007級研究生鄭屹合作的《Time of Gene》更是榮獲siggraph盛會的Space-Time競賽單元二等獎,這是自1967年SIGGRAPH成立以來,我國作品取得的最好成績,是在中國傳媒大學校領導的帶領下不斷銳意創新提高教學水平的成果,也是動畫學院全體教師努力奮鬥的結果。
動畫學院實行開放式辦學,廣泛吸納國內外動畫教育資源,2000年以來已與德國波茲坦影視學院、挪威Volda大學、加拿大阿比蒂比特米斯卡明魁北克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韓國國立藝術綜合大學、韓國中央大學、英國赫特福德大學及加拿大Sheridan學院等知名大學建立了長期的教育合作項目,為構建動畫學院國際合作網路奠定了基礎。
動畫學院與世界動畫協會、國際影視高校聯合會等國際組織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曾舉辦了多場影響深遠的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其中有2002年舉辦的“BBI_CILECT國際動畫教育研討會”、“CGCN2005數字媒體藝術高層論壇”、 “2007全國新媒體藝術系主任(院長)論壇”以及連續四年參與策劃組織了中國國際動漫節的重要活動:國際動漫產業高峰論壇和“美猴獎”原創動漫大賽等大型學術活動,拓展了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和中國傳媒大學學生的國際視野。動畫學院學生作品
“中國(北京)國際大學生動畫節”由中國傳媒大學發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批准設立,是在世界動畫協會(ASIFA)、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體衛藝司和共青團中央學校部的指導下,由中國傳媒大學主辦、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具體承辦,是繼在杭州舉辦的“中國國際動漫節”後,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批准的第二個國際性動畫交流活動。世界動畫協會在“中國(北京)國際大學生動畫節”上特設“ASIFA中國獎”, SIGGRAPH組委會也在動畫節上設立Siggraph學生作品獎,用以鼓勵中國原創動畫的健康發展。2008 年10月,動畫學院繼成功創立並舉辦了兩屆“中國(北京)國際大學生動畫節”之後,將同北京電視台(BTV)合作,繼續舉辦第三屆盛會。動畫學院將按照國家廣電總局的要求,把“中國(北京)國際大學生動畫節”打造成世界知名的大學生動畫節,為提高我國的動畫原創水平做出貢獻。
面向未來,動畫學院將進一步立足於中國動畫產業和數字媒體行業蓬勃發展的需求,用國際化視野,以“科學與藝術與人文融合”為宗旨,加強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國際合作,發揮大學對人類文化傳承和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推動作用,努力將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打造成為中國領先、國際上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動畫、數字媒體藝術、遊戲設計及網路多媒體教學研究與產業創新基地。

機構設定

動畫學院設有三系(動畫系、數字藝術系、遊戲設計系)一部(藝術基礎部)一所(動畫研究所)兩中心(亞洲動漫研究中心、 數位技術與藝術研發中心)。還設有《中國動畫年鑑》編輯部、《動畫樂園》雜誌社,北廣映畫數碼科技有限公司和漢唐影視動漫有限公司。已經形成了融教學、科研、創作、製作於一體的動畫、數字媒體藝術、遊戲設計及網路多媒體教學研究基地。
◆ 動畫系:下設動畫藝術教研室、三維動畫教研室、漫畫教研室。
◆ 數字藝術系:下設數字影視製作教研室、網路多媒體藝術教研室。
◆ 遊戲設計系:下設遊戲技術教研室、遊戲藝術教研室。
◆ 藝術基礎部:下設數字媒體技術教研室、視聽藝術理論教研室、美術基礎教研室。

師資隊伍

動畫學院自2001年正式成立以來,在學校的高度重視下,積極引進和培養專業人才,現已經建立起一支結構最佳化、素質優良、精幹高效、富有活力的高水平、專業化的教師隊伍。切實有效的為動畫和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本科教育提供了根本保障。
動畫學院的師資隊伍具有專業化、年輕化、結構層次梯隊化的總體特色,整體結構符合各專業的定位、適應各專業的人才培養需求,能夠支撐起各專業的教學、創作和科研工作,具有良好的發展潛力。
動畫學院所開辦的兩個專業在國內乃至國外均屬於較新的本科專業,相關專業人才資源必然缺乏應有的時間積累,所以專業對口的專家級教師和高學歷專業教師相對緊缺,尤其是遊戲設計等新建專業方向仍然存在著比較突出的師資短缺矛盾。
也正是針對這一專業師資資源的特殊性,動畫學院制定了一系列的師資培養規劃,一方面大力推行師資再培訓政策、支持和鼓勵年輕教師進行在職高學歷專業教育,一方面和業界接軌、並同時加強同國外高等院校的合作,大量引進或聘請業界精英、國外專家擔任外聘教師,從而使各專業在開辦短短的幾年中,就擁有了能夠支撐教學和科研的、實力較為雄厚的師資隊伍。該院聘請外籍兼職教師7人,國內專家兼職教師24人。包括美國獨立動畫家、達特茅斯大學電影學院教授大衛·埃瑞克,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哲學博士、曾任德國動畫協會主席德勞爾夫·姬森等國際知名動畫大師,以及蔡志軍、常光希、張天曉、姚忠禮、曲建方等國內動畫領域的創作大師作為兼職碩、博士導師,並經常開展面向全體學生的講座等交流活動。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教師
目前動畫學院副高級職稱以上教師21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3人,副高級職稱以上教師占全體教師的32.3%。動畫學院教師中擁有碩士學位的47人,比例為72.3%,其中13人正在攻讀博士學位;擁有博士學位的7人,比例為10.8%。二者合計所占比例為83.1%。並已引進留學歸國專家3人、業界精英2人。
◆ 亞洲動漫研究中心:亞洲地區第一個專業的動畫漫畫研究機構,致力於動畫和漫畫藝術作品蒐集、建立藝術家網路和提高動畫漫畫專業水平。
◆數位技術與藝術研發中心:中心下設動畫實驗室、CG實驗室和互動實驗室,致力於開拓未來動畫和影視製作的新思路,從藝術與技術層面推動數字影視以及其藝術形態的深層次研究與製作實踐。

科研創作

動畫學院尤其注重開發和培養本科生的創新實踐能力,經過不懈的探索和努力,為學生搭建起了寬鬆、穩固、具備國際化視野的創新實踐平台。並通過鼓勵本科生參與科研項目,為學生提供了有效的理論實戰訓練機會。
1.國小期創作實踐活動
從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創辦之初,動畫學院一直堅持每學年第一個學期的前2周,組織2年級和3年級本科學生開展國小期創作實踐活動。集中時間、集中力量,以團隊合作的形式創作完整的動畫和數字媒體藝術作品。05年和06年在國小期的創作中共完成短片21部,總長度96分鐘。從2005年開始,將國小期與夏季學院相接合,開展國際合作的創作活動。
2.理論實踐平台
為使本科生獲得有效的理論實戰訓練,該院鼓勵學生與科研活動,在教師指導下進行項目調研、資料收集、內容研討、組織聯絡等專業性很強的具體工作。
如2006年,經過多方磋商和積極協調,由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主管的《中國動畫年鑑》編輯部落戶動畫學院。大量的本科生、研究生跟隨導師進入編輯部工作,成為《中國動畫年鑑》編輯工作的主力。
3.本科生核心創作團隊
從2005年開始,動畫學院派遣優秀學生創作團隊進入杭州電視台等製作單位進行創作。直接跟隨業界製作大師何清超等進行學習、創作。不僅接觸了業界最新的創作思路、製作技術,而且靈活運用創作出構思精巧、技術嫻熟的作品。《過馬路》、《A Pen’s Story》、《留影》等作品先後獲得第一、二、三屆中國國際動漫節、第一屆中國(北京)國際大學生動畫節的相關金、銀獎項。
以這些相對穩定的優秀團隊為核心,帶動學生創作。不僅將最新的製作技術帶入本科生中間,而且營造了良好的創作氛圍。為學生實踐能力和藝術創造力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4.畢業班特色創作室
動畫學院為促進本科生進行畢業創作,在學院為每個專業方向建設了畢業班特色創作室。為學生進行創作提供空間保證和網路資源。學生可以攜帶電腦和其他創作器材在創作室內進行個人或團隊創作。解決了學生進行創作時缺乏場所的問題。通過正在建設的網路資源共享平台,不但能夠獲取大量的創作參考和素材,還能以團隊為單位通過網路進行合作。
配合正在建設的創意空間,師生交流、學生探討創意切磋作品和進行各方面交流有了開放空間。為創作出代表本科生水平的畢業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創作氛圍和場所支持。
5.教授工作室
動畫學院建設了路盛章工作室、張駿工作室和李停戰工作室等名教授親自掛帥的師生創作機制。以在業界享有盛名的教授為核心建立工作室,不僅促進高端創作、研究的開展,而且吸納本科生進入創作項目。如路盛章教授、賈否教授帶領本科生完成的《牆》、《福娃》、《福牛》等動動畫學院作品《福娃》畫作品的創作先後吸納超過90人次的本科生,並獲得了中國國際動漫節等國內外重要賽事的獎項。廣受學生歡迎的教授張俊、李傑等老師帶領本科生完成的《三條忠告》等動畫作品以其精巧的構思、生動的設計在國內外大賽上折桂。在這些帶有藝術探索、技術研發的高端團隊創作項目中,本科生提高了藝術修養和創作水平,鍛鍊了團隊意識和敬業精神。並為本科生形成創新團隊及其核心成員其到了推動作用。
6.高科技的創作環境
以高速區域網路為基礎,動畫學院正在推進連線各實驗室、教室、資料庫的創建智慧型化創作平台。各種教學資源和創作素材可以充分共享。教師可以在網路上同時指導多組學生創作,學生可以通過高速網路學習名師授課錄像,觀摩國內外優秀作品。這種深度的信息化、網路化模式在國外知名大學中已有套用,在國內院校中尚未得到有效的落實。

合作交流

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以國際化的視野引領教學,不斷以國際化的合作交流活動促進教學。同時非常注重在國際化的交流中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和國際影響力。發起、組織了各種形式的國際交流活動,並在國際動畫和數字媒體藝術教育領域中具有一定影響力。
1.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交流合作
2005年該院承辦了首屆中國國際動漫節原創動漫大賽和CGCN數字媒體藝術高層論壇;2006年,協辦了第二屆中國國際動漫節原創動漫大賽;2007年承辦了第三屆中國國際動漫節原創動漫“美猴獎”大賽。在競賽中動畫學院學生不僅獲得了殊榮,而且得到了與國內外大師、同學的交流機會。動畫學院的教師也利用這個平台與國內外教育界、業界同行交流,探討新興專業的建設和教學等重要問題。
與挪威Volda大學、韓國國立藝術學院的學生互換項目;
與國外製作公司、院校建立緊密合作,定期派教師出國進行專業學習和項目合作;
每年選派教師參加國際動畫節和國際學術交流活動等。
鼓勵學生與國際大師直接交流,並在國際舞台上檢驗專業水平,與國內外高水平人才切磋技藝。
2.國內首創的“夏季學院”
根據學校和德國波茨坦大學的中德夏季學院學術交流計畫,動畫學院從2005年開始,將國小期與夏季學院相接合,開展國際合作的創作活動。這種形式的學術交流和實踐教學活動在國內屬於首創,在國際上也不多見。這種深入師生的交流與合作,融會中西方青年人的熱情與思考,結合兩校教學的模式與手法。共創作出數字合成作品146分鐘,並在兩國的媒體中播出,受到了好評。
3.打造國際品牌的中國(北京)國際大學生動畫節
2006年,在北京,動畫學院發起並主辦了首屆中國(北京)國際大學生動畫節。動畫節徵集到的海內外參賽作品達到千餘件,包含了二十多個國家的作品,其中不乏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等國際知名藝術院校的作品。促進了國內外的學術、產業交流,為學生加深對專業的認識、開拓創作思路起到了很大作用。動畫學院同學的作品在動畫節上獲得ASIFA中國獎,動畫類銀獎,視頻類金獎、銀獎,網路多媒體類銀獎、銅獎,論文類金獎。作品在交流中獲得認可,不僅為院、為校爭得了榮譽,而且增進了學生進行創作的動力。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