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邵陽縣委員會

邵陽縣政協自1984年4月成立至今,已有27個春秋,在中共邵陽縣委的領導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高舉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旗幟,緊扣團結與民主的主題,切實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職能,為推進邵陽縣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促進祖國和平統一,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要貢獻,發揮了其他組織無可替代的作用。
一、邵陽縣政協成立的基本情況
邵陽縣政協組織,是在全國政協組織迅速恢復,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日益鞏固和發展的大好形勢下成立的,同時,也是為實現新時期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任務應運而延生的大團結大統一戰線組織。1984年,邵陽縣進行機構改革,中共邵陽縣委遵照黨中央的指示精神,並經省、地委批准,決定成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南省邵陽縣委員會。1984年3月3日成立了邵陽縣政協籌備領導小組。在充分協商和推選的基礎上,確定邵陽縣政協第一屆委員會委員105名,分19個界別。1984年4月15日至22日,在縣城塘渡口召開了政協邵陽縣第一屆委員會第一次會體會議,會期7天,選舉產生了政協邵陽縣第一屆委員會。
二、邵陽縣政協各屆的基本情況
邵陽縣政協成立至今,已有七屆委員會。第一屆委員會(1984.4—1987.2)共有中國共產黨、共青團、婦聯、軍隊、社會福利、文藝、科學技術、農民、教育、體育、廣播新聞、工商、醫藥衛生、宗教、少數民族、台胞台屬和港澳同胞、歸僑僑屬、工人、特邀委員等19個界別,105名政協委員,選舉馬雲珍等19名同志為常委,黃明宣任主席,劉長壽等6名同志任副主席,羅德成任秘書長。1985年4月增補李志茂、粟林秀同志為副主席。
第二屆委員會(1987.2—1990.2)共有中國共產黨、共青團、工會、婦聯、工商、文藝體育、廣播新聞、科學技術、教育、醫藥衛生、社會福利、農民、宗教、少數民族、台胞台屬、歸僑僑屬、特邀代表等16個界別,150名政協委員,選舉車著明等18名同志為常委,劉漢成任主席,李志茂等8名同志任副主席,羅德成任秘書長。
第三屆委員會(1990.2—1992.12)共有中國共產黨、共青團、工會、婦聯、農民、財貿工商、科學技術、教育、醫藥衛生、文藝、體育、宗教、廣播新聞、社會福利、少數民族、台胞台屬、歸僑僑屬、特邀代表等18個界別,151名政協委員,選舉鄧先明等18名同志為常委,劉漢成任主席,呂敬忠等6名同志任副主席,羅德成任秘書長,1991年3月李志茂同志增選為主席。
第四屆委員會(1992.12—1997.12)共有中國共產黨、共青團、工會、婦聯、工商聯、文藝、科學技術、經濟、農林、體育、廣播新聞、教育、醫藥衛生、社會福利、少數民族、僑聯、宗教、特邀代表等18個界別,161名政協委員,選舉鄧先明等21名同志為常委,李志茂任主席,胡超海等6名同志任副主席,龍益明任秘書長,1996年3月增補劉桂林同志為副主席。
第五屆委員會(1997.12—2002.11)共有中國共產黨、共青團、工會、婦聯、工商聯、文化藝術、科學技術、經濟、農林、體育、廣播新聞、教育、醫藥衛生、社會福利、少數民族、歸僑僑屬、宗教、特邀代表等18個界別,202名政協委員,選舉劉成君等31名同志為常委,呂敬忠任主席,胡超海等6名同志任副主席,龍益明任秘書長,2001年3月增補龍益明同志為副主席。
第六屆委員會(2002.11—2007.11)共有中國共產黨、無黨派、經濟、農林、教育、工商聯、醫藥衛生、僑聯、少數民族、文化體育、科技、共青團、婦聯、新聞、宗教、特邀代表等16個界別,218名政協委員,選舉鄧興國等30名同志為常委,呂敬忠任主席,艾翠娥等5名同志任副主席,2005年3月增補唐四清同志為秘書長,2007年3月增補羅耀國同志為副主席。
第七屆委員會(2007.11—)共有中國共產黨、無黨派、經濟、農林、工商聯、教育、醫藥衛生、科學技術、僑台聯、共青團、婦聯、文化體育、新聞、宗教、少數民族、特邀代表等16個界別,267名政協委員,選舉申俊等33名同志為常委,劉桂林任主席,吳孝仁等5名同志任副主席,2011年3月增補伍芬東同志為副主席、增補劉奇峰同志為秘書長。
以上七屆委員會,第一屆至第三屆每屆任期3年,從第四屆起每屆任期為5年。
三、邵陽縣政協工作機構設定的情況
邵陽縣政協成立之日至1986年,第一屆委員會只下設辦公室為辦事機構,1986年11月中共邵陽縣委下文批准縣政協下設提案工作委員會、諮詢聯絡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學習委員會四個專門委員會。全體委員以界別分組為主,共分為6個活動組;第二屆委員會與上屆一樣,下設一室四委為常設辦事機構,全體委員以界別分組為主,共分為9個活動組;第三屆委員會撤銷“諮詢聯絡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學習委員會”,設立一室六委:“辦公室、提案工作委員會、學習文史資料委員會、文教衛體委員會、經濟科技委員會、社會群團法制委員會、祖國統一聯誼委員會”,全體委員以界別分組為主,共分為9個活動組;第四屆委員會仍設立“一室六委”,1997年“社會群團法制委員會”改名為“提案法制群團委員會”,為了便於組織委員開展經常性的參政議政活動,將全體委員按工作戰線和所在區域分為16個活動組;第五屆委員會以“團結、高效、廉潔、服務”為目標,將“一室六委”精簡為“一室四委”:“辦公室、提案法制群團委員會、學習文史資料委員會、文教衛體委員會、經濟科技聯絡委員會”,全體委員以中心鎮或戰線為主,實行條塊結合,分為18個活動組;第六屆、第七屆委員會下設“一室四委”:“辦公室、經濟人口資源環境聯絡委員會、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委員會、提案法制群團委員會、學習文史委員會”,全體委員以機關和鄉鎮為主線,分為10個機關活動組和22個鄉鎮活動組。
邵陽縣政協成立以來,在中共邵陽縣委的領導和省、市政協的大力指導下,按照“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以“圍繞核心、服務中心、凝聚人心”為履職的基本出發點,廣泛宣傳新時期的統戰理論,充分發揮“人才庫”、“智囊團“的優勢,積極調查研究、建言立論、獻計獻策,為邵陽縣建設“三個文明”和“五個邵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