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雅音

中原雅音,簡稱雅音,傳說是中古漢語時期(主要是唐、宋)流行於中原(時汴、洛一帶)的全國通用的語言。中原文化,河洛文化以洛陽為中心,河洛語,河洛正腔很完整地保留了唐朝及五代時代的古漢音,也就是那時的中原標準音,中原雅音。

雅音簡介

中原雅音,簡稱雅音,傳說是中古漢語時期(主要是唐、宋)流行於中原(時汴、洛一帶)的全國通用的語言。
需要注意的是:這僅僅是關於古代漢語通用語流傳下來的說法之一,中古漢語時期是否存在通用語,通用語採用哪裡的語音,語言學界沒有達成共識。也就是說,雅音可能是通用語,可能不存在,也可能存在但不是通用語。
現在還部分保持中原雅音的北方地區有:
1,北京以西的河北淶源,阜平,蔚縣,曲陽,山西廣靈。
2,膠遼官話。
3,中原官話河南,山東部分地方。
4,關中的中原官話,這一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分。
5,山西上黨地區。
6,河北中南部分地方。
雅音很有可能是當時朝廷人士間交流所用的標準用語,以朝廷所在的地方方言為準,與其他各地民間的方言毫不相干,但隨著朝廷規模的逐步擴大及其對全國範圍影響力的加深而起到了融匯各個方言區文化的紐帶作用並縮小了其間的差異程度。然而由於古代社會的識字率普遍不高,從而大大降低了官方用語的普及程度,故而雅音的使用範圍比預料中的要低得多甚至不能排除僅僅局限於官方溝通層面的可能性。為了方便於日常生活中的互相交流,各地庶民仍舊以地方特色的方言而非官方的雅言來作為自己的首選口頭語。

中原文化與閩南語

中原文化,河洛文化以洛陽為中心,西至潼關、華陰,東至滎陽、鄭州,南至汝穎,北跨黃河至晉南、濟源一帶。河洛地區,地處中原腹地,歷史上是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所以古有“居天下之中”的說法。河洛地區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據傳,龍馬負圖出於河,神龜背書出於洛。“河”指黃河,“洛”指洛河,在黃河與洛河交匯的流域,古代人民創造了燦爛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形成了華夏文明源頭之一的河洛文化
從語言系統來講,閩南語被多數中國的語言學家認為是一種漢語方言。遠在1500年以前,甚至更早,黃河、洛水一帶的中原漢民族為了躲避戰亂,輾轉到河南,漢民族的文化也就這樣由其子孫帶到此處,此後再遷至閩南,最後部分跨越海峽,到了台灣,故稱河洛語,河洛正腔
閩南、台灣等地傳承此一文化的語言,正是我們現在習稱的“閩南語”,在祖國傳統文化的歷史長河中,閩南話所蘊含的意義在於我們的先祖在大遷徙中避開了中原民族融合所造成的語言改革,很完整地保留了唐朝及五代時代的古漢音,也就是那時的中原標準音,中原雅音

傳統文化與中華正字

正體字,最早來源於楷書,就“正體”一詞的由來,最早可見於唐代顏元孫所撰《乾祿字書》,《乾祿字書》是收錄唐代俗文字的一部字書,對於研究近代漢字有重要參考價值。其例以四聲隸字,又以二百六部排比字之後先。每字分俗、通、正三體。
正體字,指祖先傳下的正統文字。老祖宗創設漢字以來,即保持原貌,因此不應簡化修改然後稱原貌為“繁體字”。此時在大陸指具有數千年歷史的未經修改的所謂的“繁體字”。
在台灣和香港的標準字型研定時,就已同時訂定了可接納和不可接納的異體字。中國大陸現行簡化字是以繁體字的正體為標準範本。正異體字的標準則可見《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
“正”字從“止”從“一”。因此“正”字有建中立極,不偏不倚,止於最好的地步。所以“正書”即楷書,即“正體字”。此為人將中國一脈相傳的字,稱為“正體字”之歷史淵源。清代康熙“欽定正體字”,收錄於《康熙字典》,成為正體字官方地位的開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