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伏

中伏

中伏,指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起到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時間,是三伏的第二伏,一般為10天,有的年份為20天。此時是一年中天氣最炎熱的一段時間,有“熱在中伏”的說法。

基本信息

相關資訊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每年出現在陽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段時間。“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

夏至以後,雖然白天漸短,黑夜漸長,但是一天當中白天還比黑夜長,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仍比散發的多,近地面的溫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間,地面吸收的熱量幾乎少於散發的熱量,天氣也就最熱了。

所以,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並不出現在夏至,而是出現在夏至以後的“三伏”。

每年入伏的時間並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盡相同,需要查曆書計算,比較麻煩。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

我國古代流行“乾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循環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

從夏至開始,依照乾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每個庚日之間相隔10天,從初伏到中伏的時間為10天,末伏也是 10天;中伏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因為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

看來,庚日出現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就出現了有些年份整個伏天30天,有些年份40 天的情況。

農時

中伏中伏
頭伏蘿蔔二伏菜,指頭伏可以種蘿蔔,中伏的時候可以種白菜。

飲食

伏茶伏茶

在民間,此時節有飲伏茶、曬伏姜、燒伏香等習俗。一年中最熱的時節到來,市民要注意清淡飲食,做好防暑和防雨的雙重準備。

俗語“頭伏餃子,二伏面”,北方人主要是吃麵條。愛吃炸醬麵的大多數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吃的不僅是面,還有那份美好的心理感受。而南方人則做的時候要加糖,但是也要加點兒鹽。用的肉是肥瘦肉丁兒,配蔥末兒、薑末兒,炸的時候不加水,講究小碗乾炸。

歷年天數

2011年中伏共20天。
2012年中伏共10天。
2013年中伏共20天。
2014年中伏共10天。
2015年中伏共20天。
2016年中伏共20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