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花樣滑冰錦標賽

世界花樣滑冰錦標賽

世界花樣滑冰錦標賽由國際滑冰總會(ISU)主辦,各成員國(或地區)的業餘運動員參加的花樣滑冰比賽,每年舉辦一次(常在三月)。世界花樣滑冰錦標賽包含四個單項:男子單人滑、女子單人滑、雙人滑、冰舞。各單項的第一名享有該年度“世界冠軍”的頭銜。本賽事與冬奧滑冰比賽、歐洲花樣滑冰錦標賽、四大洲花樣滑冰錦標賽為國際滑冰總會主辦的四大世界頂級花樣滑冰賽事。

基本信息

簡介

花樣滑冰比賽按選手水平高低與參賽範圍,分為不同的級別(從初學者到奧運會)與不同的規模(從地區賽、全國賽到國際賽)。成立於1892年的世界性滑冰運動管理機構國際滑冰聯盟(InternationalSkatingUnion,簡稱國際滑聯或ISU),負責為國際比賽制訂規則、進行評判。國際滑聯認可的國際大賽包括: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WinterOlympics)、世界花樣滑冰錦標賽(WorldFigureSkatingChampionships)、世界青少年花樣滑冰錦標賽(WorldJuniorFigureSkatingChampionships)、歐洲花樣滑冰錦標賽(EuropeanFigureSkatingChampionships)、四大洲花樣滑冰錦標賽(FourContinenetsFigureSkatingChampionships)、以及國際滑聯花樣滑冰大獎賽(ISUGrandPrixofFigureSkating)。

賽事起源

花樣滑冰(figureskating)起源於18世紀的英國,後相繼在德國、美國、加拿大等歐美國家迅速開展。1772年英國皇家炮兵中尉詹森(RobertJohnson)撰寫的《論滑冰》在倫敦出版,這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部涉及到花樣滑凍的書籍。1863年美國芭蕾舞表演藝術家海因斯(JacksonHaines)將滑冰運動與舞蹈藝術融為一體,在歐洲巡迴表演,豐富了花樣滑凍的內容和形式。1868年美國的丹尼爾·梅伊(DanielMey)和喬治·梅伊(GeorgeMey)首次表演雙人滑,這是世界上有記載的最早的花樣滑冰表演。1872年奧地利首次舉辦花樣滑冰比賽。1896年在俄國彼得堡舉行首次世界男子單人花樣滑冰錦標賽,1906年在瑞士達沃斯舉行首屆世界女子單人花樣滑冰錦標賽,1952年在法國巴黎舉行第一次世界冰上舞蹈錦標賽。花樣滑凍的冰場長56~61米,寬26~30米,凍的厚度不少於3~5厘米。1924年被列為首屆冬奧會比賽項目。有男、女單人滑(1924年列入),男女雙人滑(1924年列入)和冰上舞蹈(1976年列入)4個比賽項目。每個國家和地區每項限報3人(隊)。

賽事歷史

首屆世界花樣滑冰錦標賽於1896年在俄羅斯聖彼得堡舉辦,只有男子單人滑比賽。從1906年起,世錦賽增加了女子單人滑比賽。1908年,世錦賽又增加了雙人滑比賽。直到1952年,冰上舞蹈才成為世錦賽的正式比賽項目。

世界花樣滑冰錦標賽一共中斷過三次。1915年至1921年連續7屆世錦賽因第一次世界大戰而停辦。1940年至1946年連續7屆世錦賽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停辦。1961年,美國國家花樣滑冰隊全體18名運動員和16名隨行人員在前往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參加當年世錦賽途中遭遇空難不幸全軍覆沒,震驚花樣滑冰界,國際滑冰聯盟執行委員會在慎重討論和投票後決定取消當年的世錦賽,以示悼念。

參賽資格

運動員必須首先獲得他們國家滑冰協會的許可,才能以國家隊員的身份代表國家參加世界花樣滑冰錦標賽。為了推動花樣滑冰運動的普及和促進其發展,國際滑冰聯盟規定:

每個國際滑冰聯盟的成員國(或地區)都擁有參加世錦賽所有四個單項的參賽名額,即該成員國(或地區)可派出兩名運動員分別參加男子單人滑和女子單人滑比賽,同時派出兩對運動員分別參加雙人滑和冰舞比賽。如果某成員國(或地區)的選手在前一年世錦賽某個單項比賽中取得了優秀的成績,則可派出兩至三名(對)選手參加次年世錦賽該單項的比賽。

名次轉換成分數的規則

- 如果某名(對)參賽選手進入了世錦賽的自由滑階段並取得前15名,所獲得的分數等於其名次,即第一名得1分,第二名得2分,以此類推,第15名得15分。

- 如果某名(對)參賽選手進入了世錦賽的自由滑階段但未取得前15名,所獲得的分數為16分。

- 如果某名(對)參賽選手未進入世錦賽的自由滑階段,但進入了短節目階段,所獲得的分數為18分。

- 如果某名(對)參賽選手未進入世錦賽的短節目階段,所獲得的分數為20分。

根據分數分配參賽名額的規則

- 如果前一年某成員國(或地區)只有一名(對)選手參加了世錦賽某個單項,且:

得分不大於2分,則該成員國(或地區)次年可以派出三名(對)選手參加世錦賽該單項。

得分大於2分但不大於10分,則該成員國(或地區)次年可以派出兩名(對)選手參加世錦賽該單項。

得分大於10分,則該成員國(或地區)次年只能派出一名(對)選手參加世錦賽該單項。

- 如果前一年某成員國(或地區)有兩名(對)選手參加了世錦賽某個單項,且:

得分之和不大於13分,則該成員國(或地區)次年可以派出三名(對)選手參加世錦賽該單項。

得分之和大於13分但不大於28分,則該成員國(或地區)次年可以派出兩名(對)選手參加世錦賽該單項。

得分之和大於28分,則該成員國(或地區)次年只能派出一名(對)選手參加世錦賽該單項。

- 如果前一年某成員國(或地區)有三名(對)選手參加了世錦賽某個單項,則取名次最好的兩名(對)選手的得分,按照上面的有兩名(對)選手參加的規則計算。

競賽規則

1、國際比賽由裁判組對運動員的動作完成情況以藝術印象和技術水平來裁判。

2、單人滑和雙人滑首先進行短節目比賽,然後是自由滑比賽,兩者不能在同一天。冰上舞蹈規定舞必須首先滑行。創編舞必須在規定圖形之後,但不得在同一天。自由舞必須最後滑行。

3、花樣滑凍的個人基本技術包括:各種平衡跨跳,鏇轉,跳躍,各種滑行步法和各種連貫動作。有幾種不同的跳躍包括:後結環一周跳,盧茨跳躍,阿克塞爾跳躍和薩霍夫跳躍。其中難度最大的跳躍是完成三周跳,三周盧茨跳躍和三周薩霍夫跳躍。

4、雙人滑的一些特殊動作包括:拋跳,捻轉,螺鏇線,阿爾塞托舉,分腿托舉和燕式鏇轉等。

5、雙人滑和冰上舞蹈區別有:冰上舞蹈不允許用托舉動作。冰上舞蹈的編排不是隨意的,冰上舞蹈必須完成規定的各種舞蹈。冰上舞蹈的一些基本連貫動作是:夏塞步側步快滑,喬克塔步和莫霍步。

中國榮譽

2019年3月21日,中國花樣滑冰雙人滑的王牌組合——隋文靜和韓聰在日本埼玉進行的花樣滑冰世錦賽自由滑比賽中,他倆最終以234.84分獲得了該項目的金牌,並且打破自由滑和總成績世界紀錄!

歷屆舉辦城市

1896 聖彼得堡 俄羅斯 1897 斯德哥爾摩 瑞典 1898 倫敦英國 1899 達沃斯 瑞士
1900 達沃斯 瑞士 1901 斯德哥爾摩 瑞典 1902 倫敦 英國 1903 聖彼得堡 俄羅斯
1904 柏林 德國 1905 斯德哥爾摩 瑞典 1906 慕尼黑 德國 達沃斯 瑞士 1907 維也納 奧地利
1908 奧帕瓦 捷克斯洛伐克 1909 斯德哥爾摩 瑞典 1910 達沃斯 瑞士 1911 奧帕瓦 捷克斯洛伐克
1912 曼徹斯特 英國 1913 維也納 奧地利 1914 赫爾辛基 芬蘭
1915-1921 因第一次世界大戰停辦
1922 斯德哥爾摩 瑞典 1923 斯德哥爾摩 瑞典 1924 斯德哥爾摩 瑞典 1925 維也納 奧地利
1926 柏林 德國 1927 達沃斯 瑞士 1928 柏林 德國 1929 倫敦 英國
1930 紐約 美國 1931 柏林 德國 1932 蒙特婁 加拿大 1933 蘇黎世 瑞士
1934 斯德哥爾摩 瑞典 1935 布達佩斯 匈牙利 1936 巴黎 法國 1937 倫敦 英國
1938 柏林 德國 1939 柏林 德國
1940-1946 因第二次世界大戰停辦
1947 斯德哥爾摩 瑞典 1948 達沃斯 瑞士 1949 巴黎 法國 1950 倫敦 英國
1951 米蘭 義大利 1952 巴黎 法國 1953 達沃斯 瑞士 1954 奧斯陸 挪威
1955 維也納 奧地利 1956 聯邦德國 1957 科羅拉多斯普林斯 美國 1958 巴黎 法國
1959 科羅拉多斯普林斯 美國 1960 溫哥華 加拿大 1961 布拉格 捷克斯洛伐克
(因比利時空難事故取消)
1962 布拉格 捷克斯洛伐克 1963 義大利 1964 多特蒙德 聯邦德國 1965 科羅拉多斯普林斯 美國
1966 達沃斯 瑞士 1967 維也納 奧地利 1968 日內瓦 瑞士 1969 科羅拉多斯普林斯 美國
1970 盧布爾雅那 南斯拉夫 1971 里昂 法國 1972 卡爾加里 加拿大 1973 布拉迪斯拉發 捷克斯洛伐克
1974 慕尼黑 聯邦德國 1975 科羅拉多斯普林斯 美國 1976 哥德堡 瑞典 1977 東京 日本
1978 渥太華 加拿大 1979 維也納 奧地利 1980 多特蒙德 聯邦德國 1981 哈特福 美國
1982 哥本哈根 丹麥 1983 赫爾辛基 芬蘭 1984 渥太華 加拿大 1985 東京 日本
1986 日內瓦 瑞士 1987 辛辛那提 美國 1988 布達佩斯 匈牙利 1989 巴黎 法國
1990 哈利法克斯 加拿大 1991 慕尼黑 德國 1992 奧克蘭 美國 1993 布拉格 捷克
1994 千葉 日本 1995 伯明罕 英國 1996 埃德蒙頓 加拿大 1997 洛桑 瑞士
1998 明尼阿波利斯 美國 1999 赫爾辛基 芬蘭 2000 尼斯 法國 2001 溫哥華 加拿大
2002 長野 日本 2003 華盛頓 美國 2004 多特蒙德 德國 2005 莫斯科 俄羅斯
2006 卡爾加里 加拿大 2007 東京 日本 2008 哥德堡 瑞典 2009 洛杉磯 美國
2010 都靈 義大利 2011 長野 日本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