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就業族

不就業族

畢業為了什麼?工作。工作為了什麼?生活。生活為了什麼?理想、快樂、自由……如果你能直接擁有理想、快樂、自由時,你有必要去工作嗎?於是不少大學生畢業之際就不愛就業了。有些人不愛就業戀課堂:他們依然情系課堂,選擇考研、留學;有些人不愛就業戀校園:他們乾脆在校園裡租房無所事事"漂著",逃避著外面的世界;有些人不愛就業戀父母:他們閒賦在家,晝伏夜出地享受生活,盡情地"啃老"。大學畢業生中的“校漂”、“啃老”已經成為一種日漸突出的現象。這樣的群體被稱之為“不就業族”。所謂“不就業族”是指達到工作年齡、具備工作能力和條件,卻主動放棄工作、賦閒在家的待就業青年,這個人群的數量從2002年起正在以5%的比例逐年遞增。

時代一族

上學是為了什麼?工作。
工作是為了什麼?生活。
生活是為了什麼?理想、快樂、自由……
那如果我正在追逐理想,如果我很快樂很自由,可以不要工作嗎?
現在高校紛紛湧現“不就業族”。
不就業族不就業族

正當絕大多數高校畢業生為尋找一份合適的工作四處奔波時,有些畢業生卻主動對就業說“不”。他們或忙著衝刺“鐵飯碗”,或準備考研和出國,或邊玩邊等候機遇。
一方面四處充溢著“就業難”的吶喊和不安,一方面又紛紛湧現出一些“不就業族”。面對如此迥異的現狀,不禁有人要發問:你不就業為哪般?“不就業族”的出路在哪裡?

悄悄擴軍

從雲南大學就業辦獲悉,最終的就業率統計數據要在8月底出爐,但目前的簽約率不過40%左右,顯然不排除還有不少畢業生尚處於待業狀態。而在去年,雲南大學的就業率為93%左右,在全省眾多學校屬於中等水平。
先來關注兩個班級的就業率。雲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畢業生小楊說,他們班考研的同學占了全班約1/3的比例,但最終考研成功的只是少數幾個。其中有七八個同學準備再接再勵再考一次。畢業離校的近期,真正找到工作的同學占全班比例應該不到六成。
雲南民族大學民族文化學院的畢業生徐麗是班長,班級畢業生共38人。她掐著手指算了又算,最終發現班裡找到工作的女生有8個,男生有7個。這意味著全班“不就業族”有23個,就業率不過39%左右。
再將目光鎖定在兩間宿舍。雖然他們分屬於不同的學校和專業,但畢業選擇卻有些殊途同歸。小楊所在的宿舍有6人,統一學的環境科學專業。目前,2人準備出國,2人準備讀研,1人找到份文秘工作,1人等著考事業單位。
徐麗所在的宿舍有4人,分別學習編輯出版和少數民族文化兩個專業。截至昨日,4個人全部處於“不就業”狀態,除了徐麗還沒有做好要工作的思想準備,其餘3人都毫無例外地等待考公務員、事業單位或特崗教師。

各顯神通

周希是雲南大學法學院的大四女生,她在父母的鼓勵和支持下一門心思想考研。當去年下半年的那次考研分數沒能接近理想中的北大法學時,她果斷拒絕了同學好友讓其調劑到本校的建議,理由是“我就是想去北大”。在和家人商量之後,她並沒有像其他同學一樣心急火燎地四處找工作,而是繼續著圖書館和宿舍兩條線的平淡生活。
“還是北大,我再試一次。”這是周希的選擇。當問及為何要承載風險再賭一年時,周希的回答令人再度愕然:“除了考研,我不知道出去能幹什麼工作。”在周希的世界裡,如今法學的就業形勢嚴峻,本科學歷出來更是步履維艱,倒不如趁著家裡支持先讀個碩士學位“鍍鍍金”。如今,周希已經回到老家附近的鄭州大學,過著與書為伴的複習生活。

出國深造

小楊學的是環境科學專業,她發牢騷說“什麼都學,什麼都不是”。
為了擺脫一輩子呆在實驗室或是找不到工作的命運,小楊早在大三下學期就開始著手準備考研,後來又動起了出國留學的念頭。
在父親的點撥下,小楊深知“一心不能二用”,於是敲定主意要去澳洲深造。
出國留學的通知遲遲未發,小楊卻不得不先卷著鋪蓋回老家。
“先等著唄,很揪心。”小楊說。一旦通知下來,她將奔赴澳洲學習一年半的環境工程專業。好在環境工程專業遠比環境科學專業實用些,小楊對自己將來學成歸來找到工作多了一份期待和把握。
當然,能夠趁年輕出去走走也是她的心愿。

考“鐵飯碗”

“我們宿舍沒一個人找工作。”據徐麗描述,她們宿舍屬於典型的“不就業族”。
舍友A因為男友簽工作到德宏,她堅定不移要考到德宏做公務員或進事業單位;舍友B原本自己想找工作,但迫於家人的強烈要求只好選擇先回老家曲靖準備考事業單位或特崗;舍友C目前想嘗試著先考“鐵飯碗”,至於私企等單位不在考慮範圍。
舍友們對“鐵飯碗”的熱衷程度,令徐麗看著唏噓不已。“她們從去年國考開始考,然後考事業單位,現在準備考特崗教師等,一場都不錯過。”
然而,多數人都不能如願以償。徐麗所在的編輯出版專業班最後也僅有兩人獲取了雲南省公務員面試的資格。

理想主義

較之舍友們因為考“鐵飯碗”導致的“不就業”,徐麗顯得尤為另類。從實習到畢業整整半年時間,她只懷著“玩玩”的心態投過一份簡歷,並在對方通知免筆試直接面試的那天睡過了頭。學院老師推薦的兩份工作也都被她委婉拒絕了。朋友們說她:“你咋個天天無所事事也不找工作?”
見到徐麗時,她剛送走班裡最後一名女生。回到空蕩蕩的宿舍,徐麗主動拿出一沓沓獎狀和資格證書毫不掩飾自己才氣地說:“我只是現在還不想工作,我要的工作還沒出現。”原來,徐麗的夢想是到媒體大展身手,但迄今為止她還沒有碰到合適的用人單位。儘管“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但徐麗暫時還不想這么快就向現實屈服,她說“我再等等”。

老師觀點

過渡一下倒可以不要無休止“不就業”。
針對悄悄湧現的“不就業族”,雲南大學負責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的學生處副處長張岳老師表示並不奇怪。在他看來,部分畢業生在徵求家長的同意和進行自我考慮之後,選擇考研、出國、考公務員等多種方式暫時先“漂”著,其實反映出當今社會就業多樣化的一種趨勢。
縱觀中國大學生就業,從國家包分配到自主擇業,再到如今的“不就業族”現象,這一變遷意味著時代的進步,折射出對人才價值的重新認識和對自我重新定位的過程。
然而,張岳並不同意“不就業族”們無休止地“不就業”。他建議“不就業族”可以根據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選擇一段時間過渡,但這並不意味著支持和鼓勵他們一意孤行和一路摸黑。譬如花費三四年時間考研或是出國,結果只會耽誤了自己。此外,以上種種選擇都需要堅強的經濟後盾。“不就業族”們也不能一味依靠父母,要學會先養活自己。

情非得以

目前,大學畢業生群體中出現的“不就業族”主要由出身於大中城市家庭的年輕人構成,其中很多人屬於家中的獨生子女“不就業族”的出現原因縱然有受相對優裕的生活環境影響,但每當問及為何不就業,他們也會有著諸多“情非得以”的苦衷:
首先,對於有些大學生來講,職場競爭大、難覓理想職位,或是雖有機會卻依然情系課堂。的確,找工作費時費力,且一心不能二用,很難做到邊找工作邊考研;如找到工作了,以後便難有機會再繼續專業深造,畢竟工作後再重拾課本有著各種各樣的壓力和干擾。於是無奈之下,許多大學生乾脆放棄那條“陽關道”,全心攻克這座千軍萬馬爭著過考研的“獨木橋”,希望擠過去了天地更寬廣,“今天不就業,明天能更好地就業。”有些經濟條件好的學生就選擇出國留學,希望將來自己有了“海歸”優勢便能在職場縱橫馳騁一番。
其次,有部分大學生在如何面對“工作”和“未來”的問題上總是存在困惑或牴觸思想,在沒有想清楚之前,他們寧願先無所事事地呆一段時間。他們從小比較“心高氣傲”、“眼高手低”但又缺乏競爭意識,不願面對職場上激烈的競爭和複雜的人際關係,面對挫折時就只好習慣性地選擇逃避。也有一部分人由於家長過分溺愛的原因,對外部環境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恐懼感,在尋求工作方面缺少主動性,仍希望藉助家長的幫助獲得較好的工作,在一時難以實現他們的主觀願望時,選擇了“不就業”。

喜憂參半

大部分選擇了不就業的畢業生都給自己找了條出路,可以暫時讓他們做到以“歡喜代替了哀愁”。考研、出國可以讓大學生享受著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或是邁向自身理想的一份堅定;“啃老”、“校漂”可以讓大學生心理上獲得一個走向社會的緩衝期,讓自己蓄勢之後再發。但時光流轉,多數人卻更容易體會到主動不就業終是“讓你憂”的滋味。
大學畢業生是寶貴的人力資源,只有使他們充分就業,才能把這部分潛在的生產力變為現實的生產力。根據預測,2004年普通高校畢業生為260萬人,2005年將達320萬人.如果按初次就業串70%估算,這兩年將分別有80萬人和100萬人就業面臨困難,再加上往年沉澱的未就業大學畢業生,這個數量將更加巨大.如果這部分人不能儘快實行充分就業和發揮作用,無論從國家投資培養還是家庭投資培養的角度來計算成本,都沒有得到應有的收益。這不僅是社會資源的浪費,也會形成社會不穩定的因素。
同時,主動不創業需要承受巨大的壓力,一不小心便會被其所傷。從國小到現在,一直跟著同齡人“同步前進”的你能夠忍受“離群索居”、游離在“大部隊”之外的感覺嗎?你能容忍別人說你“不務正業”,對你投過來異樣的目光嗎?更重要的是,你有足夠的經濟基礎不至於出現生存危機嗎?
此外,一個人進入職場應該在精神、知識、能力、社會資源等方面有很多準備。如果暫時不就業是因為準備不夠,那么暫緩就業去分析形勢、了解社會、了解自己,再去就業,這是有利的。但這會延緩進入職場的時間,縮短職業生命;“不就業族”還可能因此失去最佳就業時期。最為可怕的是,因暫緩就業而出現惰性,一旦形成,對終生都會產生不利影響。即使屆時準備就業時候,“主動不就業族”也沒法享受應屆畢業生的待遇——沒有工作經驗情由可言,屆時“缺乏工作經驗”就容易成為被用人單位拒之門外的理由。

路在何方

大學生剛走出校園常會迷茫不知,如何擇業只好選擇做“校漂”以自我緩衝。對於為了減少這部分“不就業”的大學生的出現就應該做好他們的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一定要在大二或大三研讀“人力資源”或“職業生涯設計”方面的課程或文章書籍,爭取對個人事業選擇和職業發展方面的理論觀點有所了解。同時也要,仔細思考並分析本人的生活興趣和個性特點,在此基礎上大致形成自己的事業追求和事業方向選擇。還要,多參加社會實踐,了解社會上的各類工作,儘早確定能夠實現個人事業追求的工作作為職業,為自己確定基本的職業目標、劃分出大致的職業發展階段。最後,在擇業時應選擇符合職業目標要求且能夠實現本人特定職業階段要求的單位作為開始個人職業生涯的第一站。
大學生欠缺生存憂患意識,沒有自食其力養活自己的觀念和責任,心理不就業造就成了“啃老”的“主動不就業族”對此,社會、家庭和學校應建立正確社會人才觀的輿論氛圍,為大學生樹立勞動就是光榮的,就是對社會有益的,只有好逸惡勞的生活方式才是最可恥的思想。同時著重培養大學生的成人意識,通過多種方式,如榜樣的示範效應、講座和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等方法,防止他們心理年齡低齡化,大學生本身也應認識到畢竟最終還得靠自己的雙手打天下,走出校園就應儘快地融入社會,如果一味地躲在家中做父母的“乖孩子”,勢必會導致將來與社會的格格不入,影響個人身心的健康發展。
考研或出國的“不就業”族,有的卻是為了暫時迴避當今激烈的崗位競爭,有的是不滿意目前的就業機會,還要尋找更好的發展空間。他們作這種選擇的確實是想為將來發展增加砝碼。如果自己所學專業和將來就業方向確實需要較高的學歷和更多的知識積累,那么選擇繼續深造的確能為自己贏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但是,如果對自己將來的發展方向還沒有明確的目標,只是因為留戀校園時光而在象牙塔內躲避職場壓力,那么這樣的選擇是得不償失的。無論何時,來自生活和工作上的壓力都迴避不了,正確的態度應該是尋找方法積極應對。其實,早一步踏入職場,你可能會更早地在實踐中磨練出自己的能力。無論是出國還是考研,為自己做將來的打算關鍵還是要找準方向,給自己定一個願意長期努力的目標,不要浪費不必要的時間和金錢。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