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電影[2008年文匯出版社出版圖書]

上海電影[2008年文匯出版社出版圖書]
上海電影[2008年文匯出版社出版圖書]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上海電影,由文匯出版社於2008年8月1日出版。

基本信息

出版社: 文匯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8月1日) 叢書名: 海派文化叢書 平裝: 278頁 正文語種: 漢語 開本: 16 ISBN: 9787807413721, 7807413727

商品描述

內容簡介

《上海電影》從類型片角度評說這一時期有代表性的電影,概述了上海電影(也可以說是中國電影)從初創、發展到成熟的過程。上海是中國電影的搖籃,僅從20世紀初到1949年,就攝製了約1800部電影。
《上海電影》還披露了一些鮮為人知的有關編導和演員的軼事,從中折射出時代特徵和上海電影的獨特風格。

編輯推薦

《上海電影》由文匯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沈寂,原名汪崇剛。浙江奉華人,1924年生於上海。
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西洋文學系。40年代起開始寫作,出版了小說集《兩代圖》、《鹽場》、《紅森林》。曾在香港“長城”、“鳳凰”等影片公司任編劇,編寫了《狂風之夜》、《一年之間》、《中秋月》等十餘部電影劇本。1952年進上海電影製片廠,任編輯、編劇。近年出版了《上海大亨》、《上海大班哈同》、《一代影星阮玲玉》、《一代歌星周璇》、《老上海電影明星》等著作。

目錄

總序 李倫新
前言 百川歸海流派繽紛
滑稽片
武俠片
古裝片
兒童片
抗戰片
喜劇片
歌舞片
文藝片
跋 鄭家堯
後記 回顧·回憶·回想

序言

在中國所有的城市中,沒有也不可能有兩個城市是完全相同的,每個城市都有各自的特點和個性。上海,無論是城市的形成過程、發展道路,還是外觀風貌、人文內蘊,抑或是民間風俗習慣等,都有鮮明的特點和個性,有些方面還頗具奇光異彩!
如果要我用一個字來形容上海這座城市,我以為唯獨一個“海”字,別無選擇。
上海是海。據研究表明,今上海市的大部分地區,尤其是市中心地區,在六千多年以前,尚是汪洋一片。隨著時間的推移,長江的奔流不息,大海的潮漲潮落,漸漸淤積成了新的陸地,以打魚為生的先民們開始來這一帶活動。灘涂濕地漸長,圍海造地漸移,漁民順勢東進,於是出現了叫上海浦、下海浦的兩個小漁村,由此迅速發展起來。到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在今小東門十六鋪岸邊形成集鎮,稱上海鎮。後於1292年正式設定上海縣,縣署就在今老城廂內的舊校場路上。一個新興的中國濱海城市就這樣開始崛起。

文摘

中國第一部滑稽片
中國電影的開拓者、提倡“新劇”的著名劇評家鄭正秋和熱愛戲劇的洋行經理張石川,因一個偶然的機會,承包洋商辦的亞細亞影片公司,在1913年拍攝了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之後,各奔前程。鄭正秋胸懷“寓教於樂”、“改革社會”的宗旨,活躍在新劇舞台上,抨擊封建制度,揭露袁世凱的專制罪惡。張石川仍為“亞細亞”公司拍攝趣 劇短片《活無常》、《一夜不安》、《五福臨門》等,插映在文明戲演出中,無人注意。他同時幫他的岳父在新世界遊樂場當主任,管理演出事務。1916年,他又自辦幻仙影片公司,將文明戲《黑籍冤魂》搬上銀幕,受到觀眾歡迎。
張石川因攝製《黑籍冤魂》而盈利,然幻仙公司因不善經營,又無遠大計畫,只成為“一片公司”而告終。可是他看到中國影戲研究社攝製的根據轟動上海灘的社會新聞改編的《閻瑞生》(楊小仲編劇)一炮打紅,同時又看到擅長繪畫和攝影的但杜宇自編、自導,並請殷明珠合演的《海誓》深受上海知識階層青年男女觀眾喜愛。而且,但杜宇由此連續拍片,他的公司成為當時最早拍攝國產電影的電影公司。張石川眼見中國電影在美國電影充斥上海娛樂市場的壓力下已嶄露頭角,而且大有發展,而自命中國電影開山鼻祖的他,豈甘落後,於是決定放棄正在籌辦經營股票的買賣,重又請出已在“新劇”走近尾聲而尋找新的藝術之門的鄭正秋,再度合作,創辦明星影片公司。
明星影片公司於1922年成立,在製片方針上,張石川認為美國電影到上海放映有風景片、紀錄片、武俠片和滑稽片,最受觀眾喜愛的是由卓別林主演的滑稽片。創辦電影公司不像其他文化行業,要有辦公房、拍攝場地,更重要的是置辦攝影機和充足的膠片,還要請演員,攝影師、化裝師、布景師,還有發行、宣傳人員等,除每月發薪外,還要支付酬金。拍成後,到電影院去放映,成為文化市場上的商品。賣座好的能賺錢,至少可保本,如果影片放映,觀眾稀少,就要虧本,公司可能倒閉。但杜宇的上海影戲公司是家庭公司,家族人力就是資金。商務印書館資力雄厚,不怕虧蝕,而“明星”是同人合作的小企業,有編導而無演員和攝製人員,何況資金不足,小本經營,虧蝕不起。張石川長期在洋行任職,懂得如何推銷物品、從中謀利的生意經;而且他又是新世界遊樂場的演出主任,知道何類戲目受觀眾歡迎。他們決定在明星公司開創之初,先拍攝三部滑稽片:《滑稽大王游華記》、《擲果緣》、《大鬧怪劇場》。
《滑稽大王游華記》的編劇是鄭正秋。他靈機一動,決定編寫一部既借卓別林的名望又與上海灘有關的滑稽片。可是無法請到卓別林來拍戲,就設計一段情節:有個洋人,打扮成卓別林的形象,冒充卓別林到上海來自相,出足洋相,造成很多笑料。鄭正秋自演“嚮導”,陪伴冒牌卓別林遊玩。張石川在新世界遊樂場做事時,曾聘請一位名叫李卻.倍爾的洋人來任職。李卻曾在上海最豪華也是首辦的夏令配克影院擔任經理,他原來就是在馬戲團里扮演卓別林的小丑,知道明星公司需要一個假冒卓別林的角色,便向張石川自我推薦出演《滑稽大王游華記》主角。他和鄭正秋搭檔合演,臨場發揮,笑話百出,令人絕倒。這是中國第一部滑稽片,使中國觀眾第一次在中國電影裡看到外國滑稽明星“卓別林”,也是第一部有洋人當主角的中國電影。
我生已晚,未能看到《滑稽大王游華記》。我那開辦戲館的舅父曾多次看過這部電影。每次談起,總是拍膝大笑。稱讚李卻扮演卓別林,真像卓別林,而作為配角的鄭正秋,一舉一動,也很滑稽,引發觀眾大笑。我們不能想像:這位將近35歲的中年藝人,圈內人尊稱他為鄭老夫子,寫過成百篇氣勢磅礴、字鑿筆斧的警世文章,又在“新劇’’中飾演“言論老生”,在劇終前,嚴肅地昂立在舞台上,聲色俱厲,揮臂握拳,滔滔不絕地怒斥帝王和專制暴君;鄭正秋的不怕死不怕坐牢的無畏精神,受到千萬觀眾的鼓掌和喝彩聲;而他為了拍攝中國第一部滑稽片,竟不顧惜自己的聲譽,充任配角,還改換過去一直在舞台上激昂慷慨,聲嘶力竭的吶喊,一變為手舞足蹈的滑稽動作,來博取觀眾的暢懷歡笑。現在我們只能看到《滑稽大王游華記》僅存的一張劇照。照片上鄭正秋身穿長袍馬夾、頭戴瓜皮帽,還戴了一副深度眼鏡,裝了鼻下濃須,在拙劣的製作條件下做出種種滑稽腔,引人發笑。在笑聲中你能不為這位中國電影開拓者“寓教於樂”的藝術宗旨而欽佩?你能不為這位主演中國滑稽片的功臣的獻身精神而感動?是他點燃了中國電影的傳世火炬,並將永遠燃燒。
“開心公司"使大家開心
鄭正秋的《滑稽大王游華記》猶如從空中傳來霹靂般笑聲,震破了中國開創不久的電影,也驚動了兩位富有滑稽天才的文人。一位是能寫也能演的汪優遊,另一位是以寫滑稽小說聞名的徐半梅,又名徐直呆。
汪優遊字仲賢,江西人,生於1888年。17歲時在上海民立中學讀書,曾演出《捉拿安德海》。後畢業於南京水師學堂,與周作人是同學。他曾在通濟和海琛兩艘兵艦上任職,後因對官職感到乏味,就到上海加入任天知組織的新劇團體進化團。他自學駕駛,精算術,更通上海方言,十年內在天仙茶園、新舞台等演出,飾演生、旦、諧等不同角色,但仍不能發揮他的演技才能。1921年,他和沈雁冰(茅盾)、陳大悲、徐半梅和鄭振鐸等三人成立上海民眾戲劇社,以通俗戲劇深入民間。汪以滑稽角色出現在舞台上,他出言吐語,妙語如珠,滑稽突梯,受到觀眾歡迎,稱為天才的文明戲子。民眾戲劇社還出版《戲劇》月刊,成為五四運動後第一個新戲劇團體和第一本戲劇刊物。汪優遊在刊物上發表幾篇論述戲劇的文章,理論精闢;還主編《時事新報》之《青光》副刊。他無意於古文,文章卻古盎然。他只寫白話文,文筆順暢,議論縱橫,敢想敢說。他不計稿酬,只求心安,寫的小說,情節滑稽,言語詼諧,自成一體。他獨具匠心,不同凡響。1923年,他加入上海戲劇協社,所編寫的獨幕劇本《好兒子》,是五四運動後最早創作的話劇劇本。此外他又編寫《少奶奶的職業》(根據蕭伯納編劇的《華倫夫人的職業》改編,是一部嚴肅的正劇,他卻插入很多笑料)、《徽欽二帝》(周信芳於40年代在上海卡爾登戲院演出的京劇《徽欽二帝》即根據汪優遊劇本改編)和《新西遊記》。在《新西遊記》劇中,孫悟空成了喜劇人物。豬八戒被寫成滑稽角色,由汪優遊親自飾演,一出場就滿堂笑聲。他還自編自演《濟公活佛》連台本戲,與夏月珊俊扮的濟公相反,其鼻樑上有白色方塊,嘴角下歪,瘋瘋癲癲,痴頭怪腦,作弄歹徒,怒打不平,令觀眾在笑聲中大快人心。在第三本中加入了王爾德的《啞妻》的情節,又自演啞妻,增加噱頭,也顯示了他的滑稽才能。
另一位徐半梅。江蘇吳縣人,生於1881年,比汪優遊年長七歲。原名徐傅霖,號築岩,筆名卓呆。青年時代就開始寫作,尤愛戲劇,常投稿和業餘演出。他身體衰弱,又不滿西洋人誣稱中國人為“東亞病夫”,竟在四十七歲那年去日本學體育,日本同學見他活潑、好動,機智過人,出口成章,幽默風趣,便稱他為“東方朔’’再世。回國後,創辦中國體操學校。自任校長,教學生體操和武功。徐半梅除能武術外,還是位才華橫溢的小說家。他所寫小說別具匠心,自成一派。作品有《頭髮換長生果》、《非嫁同盟會》、《急性的元旦》、《時髦稅》,對社會怪現象極盡諷刺之能事。1932年8月13日,日軍侵略上海,他及時反應,撰寫國難小說《往哪裡逃》,對日本兵諷嘲得淋漓盡致。他還寫滑稽新詩,出版《不知所云集》和《哪裡是詩》詩集。傳誦一時,開新舊體滑稽詩之新紀元。
這兩位在戲劇界被稱為“滑稽大王”的天才作家和演員,得知過去曾一起從事新劇運動而且嚴肅正派的鄭正秋居然改變作風拍“滑稽片”,自己豈肯落後?於是兩人一拍即合,於1925年成立影片公司,而且堂而皇之毫不客氣地公開題名為“開心公司”,公開宣布拍攝專門以引人“開心”為唯一目標的長短滑稽片、特技片、神怪片;為此,徐半梅還特地從日本請來川谷莊平為攝影師,拍攝由兩人合作編導和主演的《臨時公館》、《愛神之肥料》、《隱身衣》、《神仙棒》、《活招牌》、《活動銀箱》;至於長片《紅玫瑰》,融滑稽、神怪和特技於一爐的《凌波仙子》以及有神怪色彩的《神仙棒》,更使舞台上看不到的場景畫面在銀幕上一一出現。儘管是無聲片,欠缺舞台上妙語如珠的對白,使觀眾和演員雙方都不能滿足,然賣座好,觀眾開心,老闆也開心,從而成為當時滑稽片的鼎盛時期。到了1926年,汪優遊乾脆把自己曾在舞台上演出的《濟公活佛》搬上銀幕,還把新舞台的機關布景在影片裡出現。很多觀眾曾在新舞台看到過汪優遊在台上演濟公,又在這部電影裡看到濟公施法:在飛沙中飛行,在走石中奔走,一把破蒲扇扇得房屋倒塌,樹木連根拔起,這在舞台上無法看到的奇妙場面,怎不令人神往和傾倒?加上有趣的故事,濟公的滑稽動作,使觀眾笑聲不絕,比鄭正秋的《滑稽大王游華記》更發噱、更有趣,也更有“看頭”。因為生意好,觀眾多,開心公司的《濟公活佛》,在一年裡連拍四集。汪優遊和徐半梅的名字響遍上海灘。
可能是物極必反,滑稽片拍多了,情節重複,趣味相同。重複使人乏味,相同令人厭煩。藝人因無聲片不能開口說笑,遜色不少。《濟公活佛》掀起滑稽片高潮。然而高潮一過,開心過度,汪優遊染上惡習,聲名狼藉,終於一落千丈,只落得在小報上寫一些無聊笑話,引不起人們興趣。他的大名逐漸被人遺忘。1937年抗戰前夕,我曾在上海“大世界’’王美玉劇團里看到他在戲裡充當小配角,水牌上黑底白字寫著“特聘劇界前輩汪優遊親自登台”,而在舞台上,他有氣無力的動作和喉嚨嘶啞誰也聽不清楚的對白,再也引不起觀眾笑聲。誰也沒想到這個跑龍套原來就是戲劇、電影界大名鼎鼎的汪優遊。也就在我看他戲的幾個月後,他死了。報紙上發出訃告。大世界電影場特地放映他的舊片《濟公活佛》。我也去看了,再也笑不出來。
倒是提倡體育的徐半梅,在開心公司結束前後,先在藝華公司當演員,在《新婚的前夜》中任配角。後在明星公司當編劇,編寫電影劇本《母親的秘密》。抗戰爆發後,他進國華影片公司任編劇,編寫以“李阿毛,,為主角的電影劇本:《李阿毛與東方朔》、《李阿毛與殭屍》,等等,雖名為滑稽片,但低級俗氣。1958年病故。生前著有《影戲學》、《話劇始創期回憶錄》。後者我曾拜讀過,有不少劇壇掌故,有史料價值。
最早的滑稽明星
開心公司拍攝了20餘部長短滑稽片掀起了中國電影滑稽片熱潮。影響所及,其他影片公司也群起而拍滑稽片;然缺少像汪優遊和徐半梅這樣的滑稽人才,所拍滑稽片毫無特色,觀眾寥寥。製片人因此明白一個道理:京劇班子裡有生旦淨末醜,才構成一台好戲,滑稽片雖難拍,但在每部影片裡,也一定要有個滑稽角色。猶如菜里加胡椒,讓吃客開胃;影片裡有滑稽笑料,能使觀眾開心。
為了選擇滑稽演員,幾家影片公司煞費苦心。文明戲裡演丑角的,動作過分誇張而且粗俗;京劇戲班子裡的丑角,表演程式化,動作僵硬;有的Camera(鏡頭)Face不合要求。千挑萬選,從“矮子中拔長子”,終於選出了兩位演員。一位是周空空,一位是邵莊林。
周空空原名不詳。“空空”之名出自佛經中的四大皆空。四川長壽人。誰也不知道他出生年月,只聽說他少年時在峨眉山學過武術,尤擅技擊。17歲入成都體育學校。畢業後,歷充川東各校教員,曾入軍界。民國以後,目睹政界黨派爭奪,軍閥混戰,他不願被任何黨派勢力利用,寧可棄職,無視高官厚祿,浪跡江湖,以相面術自給,保持清白。他的朋友憐惜他的文武才能,介紹他進戲劇協社。先是以相面術為演員化妝,又因見多識廣而扮演各類角色。最後任《終身大事》主角而蜚聲於時。周空空洞悉世情,在舞台上借滑稽動作和幽默台詞諷嘲社會怪現象和芸芸眾生,令人捧腹又使人省悟。電影界發現他是個非同一般的滑稽演員。1925年,有張新吾、陸澹盒合辦的新華影片公司,攝製《風塵三俠》,率先請周空空任主角。後來他分別在明星、天一、開心、民新等數家影片公司拍攝《空谷蘭》、《珍珠塔》、《電影女明星》、《唐伯虎點秋香》、《實業大王》、《新紅樓夢》、《活招牌》、《月老離婚》、《花國大總統》、《奇女子》等。從1925年始,到1930年終,五年內共拍攝了35部影片。他在眾多影片裡專任不重要的配角,也不專屬某一家影片公司。因其能演戲,一出場就能引起笑聲,因此,上海各大影片公司莫不爭相邀約。他也來者不拒,不計報酬,所以片約不斷,無日得閒,成為當時紅極一時的滑稽演員。當時電影界有一句話稱讚他:“周空空無日得空。”
誰也沒有料到,30年代初他重返故鄉四川。禍從口出,諷嘲當局,被四川軍閥殺害。這位滑稽演員給千萬觀眾帶來笑聲,他被害後,千萬觀眾以哭聲為他送行。
邵莊林,1900年生,浙江鎮海人。曾和他姊姊一起留學日本,歸國後供職於上海永安公司。他愛看美國電影,特別是滑稽明星羅克的影片,每片必看,看得人迷;不但自己的一舉一動,摹仿羅克,連衣服裝飾也照羅克的模樣。他並不近視,卻戴上和羅克一樣的黑邊眼鏡。每天穿著羅克式的西服——硬領加領結,連走路,表情也相像。遠遠望去,真像是羅克向你走來。走近時,他舉一舉頭上的黑邊草帽,彬彬有禮地用英語向你招呼,一聲純粹的牛津音:“哈羅!”電影公司發現了他,請他拍片。他先進明星影片公司影戲學校學習表演,他的同學有王獻齋、梅熹、袁紹梅和後來成為香港名演員的李清。教師是鄭鷓鴣,他對邵莊林非常賞識,就在鄭正秋、張石川編導的明星公司第一部長故事片《孤兒救祖記》中飾演丑角。後來進入任矜苹創辦的新人影片公司,在《新人的家庭》、《上海二女子》、《空門賢媳》中擔任重要角色。他的名字上報紙,說明書里只有他飾演的角色。他不像其他滑稽演員,先是舞台,後上銀幕。他是加入電影廠後開始他的演員生涯。50年代,我在香港時,與《空門賢媳》的導演程步高先生同事,他告訴我:邵莊林和其他滑稽演員不同,在平時生活和影片裡的角色都是學羅克。他不像卓別林那樣動作活靈和風趣,也不像美國冷麵滑稽裴斯凱登的呆板古怪,而是真有羅克那樣翩翩風度。後來又在《奇怪石》、《多情的哥哥》中飾演滑稽角色。直到洪深因反對羅克主演《不怕死》,大鬧大光明戲院引起一場風潮後,他才改變作風,不再學羅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