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浮世戀

《上海浮世戀》,作者金娜,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本書表現了現代都市男女的困惑,讓人掩卷深思。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上海浮世戀

本書講述的是一個女人的一場跨國婚姻失敗之後,從巴黎回上海的路上,和幾個男人之間的情感糾纏,感情真摯。表現了現代都市男女的困惑,讓人掩卷深思。

《上海浮世戀》是一本充滿了小資生活細節的小說,譬如它告訴你當年巴黎流行的千禧年專用香檳酒是一種白色的商標上刻著金色字樣的酒,這類細節都是有志於成為小資人群中佼佼者的人們所可能會用得著的獨門暗器。因為從古至今,小資生活雖然總是呈現出一副悠閒自得的面貌,但就其本性而言,卻是一個看不見硝煙的戰場。

作者簡介

金娜,女,1998年華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作家,影評人,現居上海。《電影故事》雜誌社主編,上海影評家協會副秘書長,上海電影家協會理事。專欄作家,新女性寫作掌門人,曾出版散文集《游西記》,長篇小說《上海浮世戀》等。主編並出版過一系列電影書籍。《絕版張國榮》、《第601個電話》、《筆記》、《捉影劉燁》、《2046》等。

2000年出版散文集《游西記》。

2002年任《電影故事》雜誌社編輯部主任,出版《絕版張國榮》。

2003年任《電影故事》月刊副主編。

2004年任《電影故事》半月刊主編,出版《2046解密》,王家衛任總策劃。

2005年獲得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文藝學碩士學位,出版長篇小說《上海浮世戀》出版畫冊《捉影劉燁》。

2006年主編並出版《筆記》、《第601個電話》。

本書目錄

第一章 我是跪著跟你求婚的

第二章 香檳酒翻了三個跟頭

第三章 MayI陪你去漫遊?

第四章 走過去,直接吻她

第五章 羅馬的貓眯長了翅膀飛

第六章 別考驗愛情

第七章 冷掉的咖啡

第八章 陳光明?

第九章 我們這算性啟蒙!

第十章 像蛔蟲一樣的電話賬

第十一章 上海的阿甘

第十二章 我們兩個是思念

第十三章 一夜意

第十四章 每天晚上在莫里哀路散步

第十五章 無法拒絕的禮物

第十六章 戰爭剛剛開始

第十七章 男人的瀟灑都是裝的

第十八章 楊易和《徐志摩詩集》

第十九章 不是我的

第二十章 預熱

第二十一章 最難練的武功

第二十二章 一份邀請函

第二十三章 生命的跡象消失了

第二十四章 趙睿回來了

第二十五章 下一個路口

尾聲

本書書摘

後記

去年年底的時候,畫家海天和賀小珠夫婦旅法歸來,我在他們的蝸居一起吃著美味的法式菜餚。在等待我們的好朋友,另兩位畫家——陳牆、樂堅的過程中,海天拿出了一本克利的畫冊,這是他從蓬皮杜中心帶回來的不多的紀念品之一。

很奇怪,我被封面的一幅作品深深吸引,然後一頁又一頁地翻看了起來。我在那本克利的畫冊中,誕生了很多奇思妙想,很少有一個人的繪畫給我如此致命的吸引力。我不是藝術評論家,卻仿佛能夠進入克利的繪畫,隨著那些無意識的線條遊走。他的畫如此簡單,幾乎都只有一種色調,但又蘊含著變幻莫測的微妙色差;他的畫有些沒有具體的內容,但那些曖昧的組合又仿佛在說一些這個世界元初的準則。我覺得,也許我應該為這些畫寫點什麼。

當時,我正在構思我的第二本散文集,我想了一個自以為不錯的書名——《每天晚上我都在莫里哀路散步》。這個怪異的名字,源於我正在寫的一個劇本。當然,還是要坦白,莫里哀路是當年宋氏三姐妹在上海居住的那條路。偶然聽到這條路名的時候,我覺得很美,原來上海曾經有一些用藝術大師命名的路,莫里哀?多好。

我想,我應該用365天的時間,每天寫一點人生的感悟,做個集子,以鼓舞自己這個熱愛寫作的人不至於因為瑣事太多,一旦放下了筆,就再也提不起來。

那天我看著畫冊,構思著也許第一篇就可以寫寫克利。

不久,陳牆和他漂亮的夫人來了。我跟他聊起了克利,他很吃驚,他說,大學時他也瘋狂迷戀過克利。應該說,至今為止,他不否認創作受到克利的影響,而且,作為他們那一輩的藝術家應該都走過這個階段。這么一說,如今上海最成功的那些藝術家的名字和他們的作品如幻燈一樣在我眼前閃過。我笑了,要感謝克利的,還真不止一兩個。

接下去的時間,他跟我談起了克利繪畫的音樂性,和那些線條和色彩的沒有意義背後的意義,我想我大致聽懂了陳牆的意思。

那天走的時候,我很高興,告訴大家,我會寫點什麼,關於這個克利的夜晚。

幾個禮拜後,陳牆到我家來,帶來了克利在德國出版的一本畫冊,裡面有德語、英語的克利傳記,他說:你喜歡,就送給你做個紀念。

他走後,我打開了電腦,雖然還不到2004年,我已經迫不及待地開始了那本我為2004年計畫的散文集。遺憾的是,我在電腦上打下第一個字的時候,我就知道,這不可能成為散文集了,它正在朝小說的方向發展,就像克利牽引著我的手,鬼使神差般地,我寫起了小說。

半年,不算快,也不算慢。我寫完了。恍恍惚惚的,甚至放下了寫了大半的劇本。這是一次神秘的體驗,一切都是不可預知的,動機、過程、結果都隨興所至,我奉行著寫到哪兒是哪兒的原則,吞吞吐吐地讓我的小說順著自己的邏輯走到了終點。

我想像克利當年創作那些作品,一定也歪著頭左看看、右看看,大概可以了吧,那就到這為止吧。我還這么小聰明地揣測:我們今天奉為經典的那些多一分則長、少一分則短的精妙的平衡感當初也許不過源於這樣的一個左看看、右看看,可以了,到此為止吧。

而樂堅先生則在第一時間看了我的小說,並不辭辛勞地背著上百頁的列印稿在北京找到了國內著名的出版人——徐曉女士。樂堅的熱情推薦和徐曉女士的敬業精神給我帶來了好運氣。徐曉女士連夜看完了這部作品,隨後我們在電話中一次次花費人生大把的寶貴時間討論著故事、人物還有其他繁瑣的事務,不是因為知遇,不會有的誠摯。

這就是小說背後的故事,看似一切偶然,但都沿著自己的邏輯,每天發生著一些進展。經過了半年,這本書終於在紙張上找到了自己存在的空間,不得不說,這是一種幸福。因為很少有人因畫寫小說,很少有人本想搞散文、卻寫成了小說,很少有人第一次寫小說就找到了著名的出版人……

所以,最應該的感謝是:保羅·克利。他讓我相信:偶然改變一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