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社會史論

上海市民社會史論

3.上海的“看海” 3.上海的“和為貴” 3.“共和”的哀痛

作 者:徐甡民 著
出 版 社:文匯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7-1-1
版 次:1
頁 數:358
字 數:335000
印刷時間:2007-1-1
紙 張:膠版紙
I S B N:9787807411307
包 裝:平裝

內容簡介

上海為什麼會是現在這個樣子?它本來又是如何的?它的崛起能量究竟來自於何處?這一切的歷史含義又在哪裡?……本書分六章內容,對此進行了作答。通過本書,你將獲得對於上海乃至是對它的市民社會的某種新的認知。

作者簡介

徐甡民,男,1953年生,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多半時間在農村務農,兼給那裡的孩子上課,以後在恢復高考和“知青”回城的當口,先參加縣城的高考,然後回到上海,結果是在上海讀的大學,畢業後的工作履歷是機關、大學和報社,現為高級編輯。許久以來,一直是以零散的評論表達對於文化和社會的關注。有兩種電影專著,有兩次劇作獲獎,把對於歷史的思考形成著述,這是第一次,也是一個開始。

目錄


第一章 上海的天時、地利、人和
一、天時——上海開埠
1.“不為遙制”的“國中之國”
2.主權形式與國民身份
3.上海租界的規模效應
二、地利——“立場”決定視野
1.上海,“襟江”而“帶海”
2.比鄰江浙,左右逢源
3.上海的“看海”
三、人和——從移民到市民
1.共同的移民履歷
2.共同的市民身份
第二章 求真務實,融會中西
一、物用器具的西化現象
1.標新立異上海灘
2.“原來外國的蒼蠅那么大”
3.價值評判的實踐標準
4.“師夷人之長技”
二、西學“政”、“教”及其兼容
1.開風氣之先的移風易俗
2.民主的鏡鑒與啟蒙
三、國民意識與國家認同
1.洋人之惡
2.上海的抗爭
四、開眼看世界
1.所謂滬人“親美”
2.“黃金十年”中的上海
3.上海的“和為貴”
五、近代上海的心結:國力
1.國力衰敗,國難未已
2.“商戰”立國
第三章 個體本位及其歷史的定義
一、個體概念的歷史異同
1.同質個體的“馬鈴薯”
2.應運而生的異質個體
二、“哪裡沒有私產權,哪裡就沒有正義”
1.私產權的歷史形態
2.私產權之上海新天地
三、近代人權的女權標誌
四、上海的“義”“利”之辯
1.“人須先活著,愛才有所附麗”
2.“君神合一”之歷史批判
3.“有教堂的市場經濟”
第四章 由市民而社會
一、法律的公約機制
1.沒有秩序就沒有自由
2.公信與聚合
3.法律的“民眾性”
二、“持續的、治本的愛國主義”
1.赤子之痛
2.“我愛咱們的國呀!可誰愛我呀?!”
3.對國家的自主認同
4.“國家主義”的窠臼
三、個體本位與社會倫理
1.“納稅人”意識
2.市民社團的作用和意義
3.慈善事業的社會功能
第五章 市民社會的體制訴求
一、反對“己亥建儲
二、君主立憲運動
1.體制變革的上海輿論
2.“中國國會”和“預備立憲公會
3.和平立憲還是體製革命
4.“天意難回,人事宜盡”
三、走向共和
1.市民參與的辛亥革命
2.政治妥協下的共和體制
3.“共和”的哀痛
四、一些反思
1.思想理論準備不足
2.對市民社會的認識盲點
3.民主隨“集體強權”而走樣
4.民主隨政權爭奪而異化
第六章 獨立的報紙輿論
一、報紙的先天屬性
1.報紙原是“新聞紙”
2.民主啟蒙的工具
二、公共輿論的載體
1.秉持公眾立場
2.現代“鄉校”及其公議形式
三、公共價值的公約平台
1.推崇物質文明
2.推崇觀念更新
3.主動為民代言
四、“報館應有獨立之精神”
1.體制外運作
2.與時俱進適時革新
3.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結語:在重啟與再造中
一、市場經濟:否定之否定“再否定”
1.政府主導與市民認同
2.市場主導與市民意願
3.同步增長的精神需求
二、若為自由故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