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奉賢區奉城高級中學

上海市奉賢區奉城高級中學

奉城高級中學的前身為奉城中學,始建於1978年7月,位於奉城蘭博大街規劃區,是一所全日制高中中學。學校培育多元新型學生,使學生各方面都有所發展,每年有舉辦運動會,藝術節等活動。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奉城高級中學的前身為奉城中學,始建於1978年7月,當時是一所全日制普通完全中學。

學校中心學校中心

學校地處歷史文化積澱厚重、現代文明氣息濃郁,以西班牙風情為特色的現代化生態城鎮——上海市奉賢區奉城鎮。

2001年8月,隨著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根據奉賢區教育局東西部辦學設點布局規劃,撤消國中部,改為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並易名為上海市奉賢區奉城高級中學。學校與區重點高中曙光中學同在奉城教育一線奮鬥數載,在那段歲月中共謀發展、互相競爭,被譽為奉城鎮教育體系中的一對雙子星。

2006年秋,學校搬遷至奉城蘭博大街規劃區,占地110畝(約73333㎡),校舍是西班牙風格。學校將於2011年9月起全面實施改建工程。然後,2012年9月搬遷到新校區(原曙光中學校址),成為一所區寄宿制高中,所有學生全部住校。

奉城高中也是上海市高中課改研究基地學校、奉賢區學校管理等級達標唯一的B1級學校。在上海十一五規劃期間,學校為創建與“1966”四級城鎮體系相匹配的一流高級中學而努力數年。學校還參加了三星級示範校的評比活動,口碑甚好。2010,成為了上海市33所進入“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全國評選特色高中”申報學校之一。榮譽和教學是並進的,近年來學校高考上線率及本科錄取率的質和量都逐年增加。2008年本科錄取人數達122個,創歷史新高。其中2010年,學校本科錄取率達到53.76%,穩居區普通高中前列。至2011年,學校共有21個教學班,學生900多人。

奉賢人以言偃為楷模,形成了“敬奉賢人,見賢思齊”的民風,奉賢二字即敬奉賢人之意。奉城高中的治校之本其實最終目的就是把每一位奉高人培養成社會上的賢人。

辦學理念

校訓:奉高,求博

辦學理念:自律求真,活學求新

學校衛星圖學校衛星圖

學風:專心,善思,自主,互動

教風:樂教,善教,嚴謹,篤學

校風:思想誠實,工作踏實,學校紮實,生活樸實,身體結實

學校精神:純樸真誠,樂學善教,謙和大氣,博愛行善

學校歷史

前身為創辦於1978年7月的奉城中學,時任黨支部書記、校長吳祖昌。地址先借東門國小屋舍招收國中四個班,次年借城東國小校舍增設高中部。

1980年6月,兩幢三層教學大樓落成,暑期學校遷入奉城鎮東門外(現為川南奉公路9631號)新址。

學校辦公樓學校辦公樓

占地面積8667平方米,建築面積2724平方米,有教室24間,實驗室3間。

1984年6月又擴大規模,興建辦公樓、學生宿舍樓和運動場地等教學設施,新增建築面積3870平方米。

1985年設教學班26個,學生1018人,教職工142人,專任教師106人。

1999年,建成標準化實驗樓一棟,建築面積1847平方米。

1999年起開設研究型課程,使學生由接受型的學習方式向探索型的學習方式發展。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001年8月,根據奉賢區教育局東西鄉辦學設點布局規劃,撤銷國中部,該校更名為奉城高級中學。

2001年,學校吉他隊獲上海市第三屆學生藝術節吉他比賽一等獎和二等獎,沈丹鳳同學的徵文獲團中央嘉獎。

2001年,代表奉賢區參加上海市軍訓成果匯報展示獲優秀獎(前三名),組織學生參加上海市國防知識徵文競賽,多名學生獲市二、三等獎,學校獲“上海市國防教育先進學校”光榮稱號。

2001年,該校占地面積19670平方米,其中綠化面積3700平方米,運動場面積2400平方米。建築面積8441平方米,擁有圖書資料26000多冊,辦學設施齊全。辟有專用教室4間(物理、化學、生物、勞技等)、實驗教室4間、多媒體1間,微機63台。是年設教學班18個,學生854人,教職工106人,專職教師76人,其中大學本科48人,高級職稱10人,中級職稱33人,初級職稱26人。

1995年~2002年,在國家級刊物發表論文11篇,其中獲一等獎4篇,二等獎2篇,優秀獎3篇;省市級期刊發表21篇,得獎5篇;區縣專業期刊或論文集發表14篇,得獎8篇。

以前:校訓為“求實、自強、進取、創新”。校風為“思想誠實、工作踏實、學習紮實、身體結實”。教風為“嚴、實、新”。學風為“專心、善思、自立、互動”。

師資力量

師資是立教之基、興教之本、強教之源。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是推動學校教育改革發展、

學校老師學校老師

提高教育質量水平的關鍵措施。學校堅持以科學發展觀和人才觀為指導,立足學科發展定位,大力實施人才培養戰略。貫徹學校人才培養方針,以總量適度,結構最佳化,嚴格管理,提升專業競爭力的原則;以崗位聘任為基礎;以創新激勵機制為手段,力爭五年初步建立一支以學科帶頭人和中青年專業骨幹教師為核心的,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富有活力的師資隊伍。

我校120名教職工中,專任教師81人。專任教師中,中學高級教師18人,中學一級教師39人,中高級教師比為67%。市級、區級骨幹教師和學科帶頭人16人。大致是:數學組的金春梅,英語組的朱菊妹、陳仲、衛傑,物理組的周華、張引國、崔松春,生化組的王惠英瞿春紅,政治組的徐玉蓮,史地組的高繼華、趙仲毅孫志洪,體育組的孫國興。高繼華是區“優秀骨幹校長”,孫國興是區“名教師”,獲區“優秀骨幹教師”稱號的是金春梅、瞿春紅、陳仲,獲區“優秀青年教師”是張華、楊軍明、顧蓮芳、王曉嬰、施春紅、張婷。

學校管理

近幾年來,學校在全體員工的努力下,學校緊跟教育教學改革,實行全員聘用制,結構工資制,配置教師專用電子備課室、空調,教室擁有多媒體技術裝置等設備,改善了教師的辦公條件。確立了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理念,聚精會神搞教學,專心致志抓質量,取得了較好的成績,近幾年高考成績居全區普通高中首位。通過近幾年的努力,我們取得了以下經驗:

(一)組織管理方面:學校在校長負責制前提下,構建了一支積極進取結構合理的中層領導班子隊伍,已初步形成了“分級管理、跨級監督、責任到人”的管理模式,積極構建民主化、人本化和制度化學校管理模式,規範管理行為。班子的凝聚力、戰鬥力不斷增強。

(二)課程建設方面:學校已經初步探索三類課程體系,根據學校的現狀及學生愛好等方面特點,學校在高一、高二年級開設了拓展型課程和研究型課程。

(三)課堂教學方面:廣大教師對二期課改“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理念基本接受,學校也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善、有針對性和操作性較強的教學常規管理制度,課堂教學管理逐步步入制度化、規範化的軌道。

(四)德育工作方面:學校形成了良好的校風,為社會所認可並贊同。學生行為規範,自主意識有所提高;教師師德高尚,形成了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參與的立體德育教育模式。學生的學軍、學農等社會實踐活動已形成系列,並得到上級部門的贊同。

(五)師資隊伍方面:學校已初步培養了一支敬業愛崗、團結合作、努力謀求自身發展和專業化成長的教師隊伍,教師在區級以上各類雜誌上發表論文多篇,在區教學評比中,多人次獲獎,有一位老師被評為區“學科帶頭人”,一位被推薦為市名師培養高研班學習,六位老師被評為區優秀中青年教師,七位老師被評為鎮優秀中青年教師,這些是學校今後發展的基礎和動力。

校園生活

我校培育多元新型學生,使學生各方面都有所發展,每年有舉辦運動會,藝術節等活動。因而奉高的校園生活

藝術節藝術節

最熱鬧的莫過於藝術節和運動會那段時間了。藝術節推進了校園文化建設,增強學生的藝術素質,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營造和諧、文明、奮發向上的校園氛圍,並積極開發學生多元智慧型,積奠校園文化底蘊,崇尚高雅文化藝術,推進學校素質教育的進程。而運動會則帶動了整個學校和學生的活力。

學校文學社

所獲榮譽所獲榮譽

1999年,一群愛好文學的學生在學校和老師的支持下,成立了“田野”文學社,定期出版《田野》校園文學(至目前為止已出版了三期《田野》)。從此,“田野”成為奉城高級中學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塊沃土。

幾年來,同學們的努力猶如田野上頑強破土的幼苗,教師的輔導恰似春風化雨滋潤

社團成員社團成員

著幼苗的蓬勃生長。在這塊希望的田野上,鮮花開始綻放:先後有十多位同學在上海市中小學生讀書活動指導委員會、區教育局團委、上海順安旅行社等單位組織的讀書徵文活動中獲獎。2000年“田野”文學社榮獲奉賢優秀文學社團稱號。

2003年,在由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人民文學》雜誌社和《中國校園文學》雜誌社舉辦的首屆“全國中學九十九佳文學社刊(報)”評選中,“田野”文學社榜上有名;幾十名會員在《當代學生》、《中學生報》、《奉賢報》等報刊上發表大量習作。

作協成員贈言作協成員贈言

“田野”文學社現有會員四十餘人,骨幹會員十餘人,現任社長朱敘涵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