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洋村

上洋村位於福建德化縣國寶鄉北部,下轄5個村民小組,面積2.7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


1、福建省周寧縣浦源鎮上洋村

東洋溪畔的上洋,交通方便,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距周寧縣城西北僅6公里,302省道穿境而過。南有中華奇觀鯉魚溪,北擁全國最大的省級森林公園——仙風山。村落海拔917米,最高峰——仙風山海拔1549米。多年來,上洋村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先後被省綠化委員會授予“省級園林式村”;省文明委授予“敬老模範村”;周寧縣委、縣政府授予“文明村”、“先進村”等榮譽稱號。
該村現有人口2983多人,596多戶,分設16個村民小組。現有耕地面積3936畝、林地面積2309畝、茶園面積1126畝、黃金梨等果園面積1015畝。福建超大集團最大的生產基地位於上洋村。
上洋村歷史悠久。肇基始祖張開元,於宋代真宗景德元年(1004)遷徙東洋之最大最上之洋,開基闢田,安居樂業,故曰:上洋。明朝嘉靖年間煉銀奇人張彭八經營寶豐銀場,皇帝恩準開坑鑿礦、煽煉金銀,官府派兵保護,為東洋傳奇。至今府宅尚在。
上洋風景獨特。仙風山森林公園,以綠色森林為主題,生態保護為宗旨,以自然風光為主體,人文景觀點綴其間,集旅遊、度假、探險、攬勝、休閒、娛樂、科研等為一體,園內奇岩怪石星羅棋布;珍禽異獸出沒其間。寺廟古蹟、林彪雷達、紅軍洞、將軍石、天池、情人橋、祈願石等108處景點,讓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立於仙風山之巔,東洋勝景盡收眼底,“極目能觀三百里,盪胸可納萬層雲”的境界也會油然而生。堪稱人間佳境,避暑旅遊之勝地引。

2、福建省德化縣國寶鄉上洋村

位於福建德化縣國寶鄉北部,與佛嶺村南斗村和赤水鎮的戴雲村毗鄰。全村地勢呈低山和丘陵交錯,土地總面積2.7平方公里,有5個村民小組,1999年底該村共有155戶745人。
上洋村自然資源豐富,現有耕地面積593畝,林地面積3286畝,其中果園面積687畝。近年來,基礎設施逐步完善,交通方便,程控電話已達30多門,有線電視即將實現與城關聯網。現有完小1所,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村設有衛生所和老年活動中心等。
上洋村經濟以農業為主,積極發展第二產業。全村工農業總產值124萬元(其中工業產值30萬元,農業產值94萬元),企業產值230萬元。農業以糧食生產為主,主要的經濟作物有水稻、梨、油柿、油茶、馬鈴薯、蕉芋、木薯、芥菜等。山地綜合開發已成規模,其中黃花梨種植面積居全鄉之首,成為該村新的經濟成長點。村財收入3.7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750元。

3、南京市溧水縣白馬鎮上洋村

溧水縣白馬鎮上洋村地處白馬鎮西郊,該村區位優勢明顯,基礎設施完善,自然環境優良。經2001年行政村合併,形成如今的包括原澗屋村和上洋村的村域規模。目前,上洋村村轄區面積為10.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為8400畝,共有21個村民小組,人口在3287人,黨員110人。
上洋村水、電、通訊到戶率、衛生戶廁率、生活垃圾集中處理率、主幹道硬化率等均達100%,農民居住區綠化率達40%以上。目前建有社區活動中心一個、社區衛生服務站一個,每年投入經費20多萬元進行村莊整潔行動,投放近250萬元進行道路建設,使全體村民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
上洋村農業方面以水稻、蔬菜和黑莓種植為主,產出穩定,農民收益良好。近年來,該村黨總支、村支委,認真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以發展經濟、強村富民為己任,揚長避短,發揮優勢,村級經濟特別是工業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村級綜合經濟實力不斷提高,三個文明建設也取得顯著成績。截止2007年末實現村級經濟總產值89萬元,村可支配收入達65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7800元以上,2008年完成經濟總產值100萬元,實現村級集體經濟可支配收入85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8500元,力爭擠入南京市“十強村”的行列,先後榮獲南京市文明村、南京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光榮稱號,村民自治模範村、計畫生育示範村光榮稱號。

4、福建省屏南縣壽山鄉上洋村

上洋村位於壽山的西部,離縣城33公里,東與白玉村相接,南與棠口旺坑村大溪交界,西與太保村毗鄰。上洋村地形
以山地為主,海拔700米,適宜各種農作物生長,地勢土地質含有鐵礦、花崗岩、石材、水晶石等,糧食作物以水稻
為主,經濟作物以草菇、毛木耳、花菇、木材為主。

5、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新塘邊鎮上洋村

上洋村位於新塘邊鎮西部,是“閩、浙、贛”三省交界處,交通十人便利,地理位置優越,山清水秀。
全村有506戶,總人口1753人,8個自然村,14個村民小組,33名村民代表,38名黨員,全村共有耕地面積811畝,山林面積2926畝,其中有以板粟種值為主的經濟特產村。
地處本村的尚岩寺是遠近聞名的名勝古蹟,村集體已投入十萬餘元開發發展該旅遊產業,用於帶動本村經濟發展。
美化村容村貌,整個村村內主幹道硬化率達到80%以上,全村村民已籌資金改善村民生活用水,大力開展生態綠化建設,對周邊道路進行完善,路燈、供水、衛生等設施極大地改善了村容村貌,最佳化了人居環境條件。
提倡生活新風尚,投資3萬餘元,興建了標準藍球場及健康活動場所,在2008年例入了江山市綠化示範村,2009年申報省級衛生村。

6、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霍童鎮上洋村

基本概況

上洋革命老區基點行政村,位於蕉城區 霍童鎮的西南部,距鎮政府所在地2.1公里,東連大石、桃坑村,南與虎貝鄉毗鄰,西北與後洋、梅溪、坑頭村接壤”,海撥740米,地勢較為平坦,素有“高山小平原”之稱。全村現有9個村民小組146戶,總人口706人,耕地總面積993畝,其中水田797畝,人均耕地1.4畝。上洋村歷史悠久,風景秀麗,資源豐富。先輩們為革命事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光輝足跡。如今上洋人在享受先輩們留下的遺產的同時,正用自己辛勤的雙手建設美麗的上洋村。

悠久歷史

上洋村四周環山,似九風朝洋,故古稱鳳洋。相傳早在隋朝末年,諫議大夫陳四公不滿朝庭昏庸無道,率眷與石橋的黃鞠公、庫山的朱明王等人同時入閩,到鳳洋“石筍洞”隱居,開基立業,繁衍生息被後人尊稱為開基公,並建祠祀之。據碑文記載“宮後門古墓”系陳四公墓,“宮前的石碑”系元朝至正已丑年(公元1349)年立,距今已有600多年;經省考古專家論證現存的“白葉樓瓷器廠址”系宋朝遺產;“壇亭遺址”等都有較高的考古價值。

光輝歷程

l933年在葉飛、阮英平、範式人、池陳旺吳永定等革命領導人的領導下,革命火種傳播我村。由於上洋地域廣闊,村落較多(36個自然村)山深林密等有利的地理條件,又有良好的民眾基礎和革命骨幹,使我村成為梅坑革命地區的中心。l934年上半年蘇維埃政府和中共寧德縣委在坑頭村成立,由於遭受國民黨破壞後不久,即遷到我上洋墩頭村,至l935年2月再次遭受國民黨破壞。後在葉飛等同志領導下又在上洋村成立黨的中心支部,下設小石、文湖等九個分支部,並先後在我村秘密設立了紅軍後方醫院、土豪廠(用於拘押敵人)被服廠、刻印廠等。全村民眾前仆後繼,堅持長期艱苦卓越的革命鬥爭,當時僅有500多人口的小山村先後就有200多名熱血青年投身革命,鞏固保衛紅色政權,充實革命隊伍,成為革命後方的保障力量。從此上洋成為國民黨反動派的眼中釘、肉中刺,當我紅軍主力北上抗日時國民黨反動派集中兵力對我蘇區採取“三光政策”大舉進攻圍剿,據統計大小圍剿達200多次,僅1935年6月就達24次。大小戰鬥百餘次,全村原有的上白岩、新坑、坂頭、墩頭等36人自然村民眾遭受敵人滅頂之災、損失慘重,房屋被燒,被拆毀53座。致使21個自然村被毀滅,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哀鴻遍野,民不聊生,真是馨竹難書!直到全國解放之際全體僅剩下326從,為革命犧牲、失蹤達180多人,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解放後,黨和人民政府從政治上給予老區人民崇高的榮譽,生活上關心老區人民,幫助重建家園,發展經濟。全村有池陳旺(中共寧德縣委書記)吳永定(中共周寧縣委副書記)顏金裕(警衛連長)等22人被評為革命烈士稱事情,永載英名史冊;宋維叼、吳永溪、林田代、崔徐緣等26位同志被評為老紅軍、革命“五老”等光榮稱號,至今尚有七人健在。

山水畫卷

資源豐富,風景優美。現有林地面積17650畝,其中毛竹面積1700畝,古樹名木繁多,自然的景觀以“溪頭雙石筍、溪中觀音坐蓮、溪尾十八羅漢”連成一條風景帶。“雙石筍”、“八仙下棋”、“觀音坐蓮”、“鯉魚朝天”、“東方明月”、“牟尼腹地”、“武將提刀”“猴子抬轎”等奇峰突起;“螃蟹把水口”、“陸里孩兒”、“田螺石”、“星星石”、“月出虎嘯”等怪石磷峋,個個景點別具一格,活靈活現,還有著豐富神奇的傳說;溪流域中瀑布、洞穴眾多,有“里外龍潭”、“平坑龍潭”、“水尾龍潭”、“下厝瀑布”、“松岔瀑布”、“石筍洞”、“基仁洞”等等,平添了不少動感和神秘,如此眾多的自然景觀構成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卷。

前進步伐

上洋村人民繼承革命光榮傳統,在廢墟上重建家園,開創未來。建國50多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發揚艱苦創業的精神,已經改變過去貧窮落後的狀況,特別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指引下,解放思想,開拓進取,深化農村改革,經濟總量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正向小康邁進;教育條件逐步改善,新蓋教學樓一座,全村現有大中專畢業生13人,高中畢業生5人,目前高中、國中在校生20人,國小在校生80人;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基本實現了老區“五通”,霍洋老區公路穿村而過,全村現有電視機70部,安裝程控電話50部,同時也實現了老區幾代人的夢想和夙願。如今我村正在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立足山區發揮資源優勢,念好山經,朝著種、養、加方向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