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縣才溪國小

上杭縣才溪國小於民國17年(1928年),由雷史修等人創辦於文昌閣(花廳下),其時久旱逢甘雨,故前身名時雨學校。民國18年,改為列寧高級國小,隸屬區蘇維埃政府,設3個班,招收12~14歲少年兒童入學,學生享受免費教育,教員一伙食由民眾募集。民國19年冬,國民黨軍竄犯才溪,文昌閣毀於戰火,校址遷下坑村四合院。民國23年冬,紅軍北上抗日後,該校停辦。民國24年,復辦後復名時雨國小,開設1~6年級6個班,改高小為完小。校董會在文昌閣重建校舍,民國34年建成,從下坑村遷回原址。抗戰期間,才溪鄉與四坊鄉合併改為平一鄉,改名平一鄉中心國民學校。後才溪鄉與通賢鄉合併為太平鄉,又改名太平鄉第一中心國民學校。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後,定名上杭縣才溪中心國小。1978年,省教育廳確定為農村重點國小之一,簡稱上杭縣才溪國小。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民國18~29年(1929~1930年),辦列寧高級國小期間,毛澤東3次到才溪進行社會調查,指示該校要提倡學文化,規模可擴大。根據毛澤東指示,區蘇維埃政府加強對學校工作的領導,該校從招生制度、教材、課程設定、教育方針等方面,注意清除封建、法西斯教育思想,充實科學的、民族的、人民大眾的文化教育內容。政治課每周召開革命形勢討論會,教育學生關心國家前途命運,激發愛國家、愛人民、敢於鬥爭的精神。體育課請赤衛隊員和紅軍戰士當教練,教學生列隊、刺殺、打馬刀。民國21年,選派40名少年兒童參加中央蘇區兒童局在瑞金葉坪舉行的總檢閱,獲得總冠軍,受到中央首長接見;同年10月,參加上杭縣運動會,獲馬刀舞、啞鈴操比賽第一名,總分第二名。該校學生劇團,採用民歌、快板等形式,經常到圩鎮市場演出,傳播勝利訊息,動員青年參軍參戰,鼓舞后方人員搞好生產支援前線。“兒童團星期六”義務勞動: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為烈軍屬做好事;配合赤衛隊站崗放哨,查路條,防止奸細破壞活動。該校學生達到軍齡踴躍參軍,據統計參加紅軍在戰爭中英勇犧牲,現已評為烈士的有70人;久經戰火考驗、榮立戰功,

知名校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授予高級將領軍銜的校友有劉忠(中將,原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政大學副校長)、王直(少將,原福州軍區副政委)、邱子明(少將,原華東軍區空軍政委)、王香雄(少將,濟南軍區空軍副司令員)、王集成(少將,原華東軍區空軍政委)、雷欽(少將,原總後勤部機械部副政委);還有鬍子昆(中國人民空軍第一代飛行員)、林金亮(白求恩大夫主要助手、野戰外科醫術接班人)。

辦學規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該校從初期6個班,200餘學生,11名教師,發展到現在22個班,925名學生,49名教職員工。1985年,經檢查驗收,實現普及初等教育,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在校學生鞏固率99%,普及率98%,畢業率100%,符合國家規定的一類標準。1986~1989年,實施九年義務教育,該校新建教學樓、宿舍樓設備完善,教具、儀器、圖書資料齊全,開始使用電腦、錄像等現代教學手段。校園占地8000平方米,林木蔥翠,繁花似錦,環境優美。開展“尋覓將軍之鄉的昨天,了解將軍之鄉的今天,創造將軍之鄉的明天”主題系列教育活動,1983年起,連續7年被省體委授予體育達標先進學校稱號。1986年,學生王志勇獲得全國少年兒童讀書讀報優秀獎章;老校長余祖明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副校長林康楊,教師賴惠基、王茂天被評為先進少兒工作者和先進教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