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義口村

三義口村位於莒南縣城西南10公里處,沭河東岸。土地總面積1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600公頃。全村2300戶,6060人。

村情概況

三義口村位於莒南縣城西南10公里處,沭河東岸。土地總面積1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600公頃。全村2300戶,6060人。
三義口村歷史悠久,明洪武年間,王姓始祖由東海當路村遷此立村,因傳三國時劉備、關羽、張飛曾在此駐紮,故名三義口。
該村文物古蹟眾多,文化底蘊深厚。關帝廟,又稱三義堂廟,位於三義口村中南部。始建於清中葉,占地面積約10畝,分為三進殿堂。一進殿堂為關帝殿,內塑劉備、關羽、張飛塑像,兩旁有周倉及眾站班塑像;二進殿為閻王殿,內塑閻羅王及判官等;三進殿為奶奶廟。廟堂興盛時,香火極盛,院內古樹參天,碑石聳立。20世紀30年代末廟勢衰敗後,最後一個和尚還俗為農。20世紀40年代初,廟堂內塑像被拆除,改作國小堂,“文革”期間被夷為平地。現廟基輪廓依稀可辨。院內原有古杏樹1株,兩人牽手方可繞樹一匝。此樹植於建廟之初,有數百年歷史,“文革”期間被伐,用於水利工程。

歷史沿革

石鼓位於三義口村前石山子上,為一堅硬臥石。傳說當年拿石鐵等硬器用力敲打,可聞到3里外村中傳來嗩吶、鼓樂之聲。前幾年因有農戶在此開山採石,此石受到損壞,今部分雖在,只是敲打後再無鼓樂聲可聞。
金泉位於村前牛欄溝內,為溝底臥石上一水汪。據傳,過去有一老翁無意來到泉邊,發現泉水金光閃閃,細瞅泉內滿是金砂,老人大喜,淘了去。數日復至,泉內金砂又出。後老人貪心,拿釺子把泉眼拓大,希翼多收穫金子,但此後金泉再也不生金子了。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13畝(其中:田27畝,地86畝),人均耕地0.6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350畝,其他面積1637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無路燈。全村有29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有44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38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8%、84%);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1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0戶(分別占總數的24.4%和22.2%)。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水泥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8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8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2輛,機車5輛。
全村建有小水窖4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7畝,有效灌溉率為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1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5畝。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4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2.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8萬元,占總收入的24.6%;畜牧業收入17.5萬元,占總收入的53.8%(其中,年內出欄肉豬70頭,肉牛50頭,肉羊20頭);林業收入0.5萬元,占總收入的1.5%;第二、三產業收入6.5萬元,占總收入的20%;工資性收入7.8萬元,占總收入的24%。農民人均純收入1356元,農民收入以畜牧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7.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9人(占勞動力的26%),在省內務工33人,到省外務工6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會澤縣;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3.5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10.8%。該村發展冬早蔬菜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林果業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有農戶45戶,共鄉村人口201人,其中男性101人,女性100人。其中農業人口201人,勞動力150人。該村有漢族201人。
到2006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93人,參合率96%;享受低保6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娜姑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3公里,距離鎮衛生院8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1戶,占農戶總數的2.2%。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石門坎完小,中學生就讀到娜姑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3公里,距離中學8公里;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0人,其中小學生31人,中學生9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56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0.6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會議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黨員總數4人,黨員中男黨員4人,該村設有團支部1個,團員1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