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橋職業高級中學

三橋職業高級中學

三橋職業高級中學,位於安徽省懷寧縣,是一所省重點職業高中、省級示範中等職業學校。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傳統名校,碩果纍纍
安徽省重點職業高中、省級示範中等職業學校,全國 “發展勤工儉學、培養四有人才”先進單位、“全國科教興農先進學校”,“全省職業教育先進單位”、“貫徹《學校體育衛生工作條例》先進單位”,“安慶市文明單位”、市“德育工作先進單位”、市“職教先進單位”。全國計算機套用技術考試(NIT)培訓基地和考點,省高等教育實習基地。
環境優美 設施齊全
依山傍水,常年景色宜人,四季鳥語花香。建有標準的理、化、生實驗室和多媒體教室、機械製圖室、機電模擬室、電子電工實訓室、機電一體化實訓室、汽車檢測維修實訓中心、會計模擬室、微機室,開通了校園網。建有各類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
理念先進,特色鮮明
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的辦學目標,努力造就適應市場需求、富有開拓創新精神的複合型人才;走多種形式辦學之路,走聯合辦學之路,積極拓寬就業渠道,提高畢業生就業率。學校與美的集團、格力集團、美菱集團等大型企業簽訂了聯合辦學協定或委託培養協定,實行“訂單培養”、“工學結合”、“頂崗實習”。
質量過硬,成績斐然
連續多年獲縣教育質量獎。學生參加職業技能鑑定,合格率100%;參加全市職業學校學生技能競賽,獲多項團體和單項獎(2010年所有參賽學生均獲獎)。畢業生就業率100%。對口高考本、專科達線率在全市一直名列前茅。

教學特色

學校辦學形式活潑,模式創新,思路正確。學校在聯合辦學、教育教學改革、辦學模式創新、學歷教育和“三重”(重點學校、重點專業和重點實習實訓基地)建設諸方面均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學校突出職教特色,注重學歷教育與短期培訓並舉,長短結合,多元互補。學校主動做好“四個服務”(為農村服務,為農民脫貧致富服務,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服務,為下崗職工再就業培訓服務),成效顯著,起到骨幹示範作用。為經濟建設和高校培養了大批德才兼備的人才,受到當地政府表彰和人民信任。
準確定位重點培養目標----
準確定位學校學歷教育的各專業培養目標,瞄準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制定各專業教育教學大綱。尤其是骨幹專業,如種植、養殖、農經、機電、微機、文秘等專業。緊緊圍繞培養技能型人才確定培養目標。課程設定、職業道德要求、技術技能培訓方法措施得力,效果顯著。學校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正確指導學生從自身實際出發,處理好就業和升學的關係。多年來,畢業生就業和對口升學都取得顯著成績。在短期培訓方面,堅持面向農村,為農服務,為下崗職工再就業培訓服務,為當地經濟、文化建設服務,做到短、平、快,實用有效,崗位明確。為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而努力,成效顯著。
積極推行彈性學制----
自2002年開始,以計算機專業為突破口進行彈性學制改革探索,實行“五個放開”的招生制度,教學上從重理論輕實習向重視能力培養轉變,學生可以一邊學習,一邊實習,或集中學習,集中實習。如: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在完成各模組學習任務的同時,可以廣泛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只要在規定年限內完成規定模組的教學任務,都準予畢業。為了保證彈性學制改革的順利進行,學校先後制訂了《三橋職高學分制實施方案》、《學分制教學管理實施細則》、《學分制學籍管理暫行規定》以及德育教育和收費標準的一系列規定。
合理調整專業設定----
在專業建設方面,學校一直重視適應經濟結構的調整,瞄準技術進步和勞動力市場變化,積極發展面向新興產業和服務業的專業,以增強專業對市場的適應性。我們的具體做法是:
l、堅持對人才市場進行經常性的調查,併科學地加以綜合分析,以便及時調整專業設定。
2、非常注重骨幹專業和三重專業建設。對於學校骨幹專業如種植(省首批重點建設示範專業)、養殖、微機、機電等專業則花較大氣力,加大投入,抓緊專業課教師培訓和教學計畫、課程設定改革工作,使“三重”專業真正重起來。
3、根據市場及教學需要,對新老專業的教學計畫進行科學的滾動修議。注重專業建設工作(尤其是省定重點示範性專業建設),以適應社會市場需求。
強力推動課程改革----
學校近幾年來,非常重視職高課程體系的建設和課程內容的改革。學校在認真學習職業技術教育教學指導思想的基礎上,堅決落實部頒骨幹專業教學大綱、教學計畫,構建板塊式課程結構和就業本位課程體系。 在課程體系及內容方面,面向就業,實施板塊式教學。板塊式教學以學生應知應會為宗旨,“社會需要什麼就教什麼,學生願意學什麼就教什麼”。這樣,既瞄準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循序漸進,按需施教;又考慮學生意願,有利於學生選擇符合自身實際的發展方向。新的課程結構體現出職業教育面向社會、貼近社會、服務社會的價值取向,也增加了學生將來學有所用和轉業換崗的機會。具體做法有:
1、體現文化課為專業課服務的原則,大膽對核心課程進行調整、刪改和補充,增強專業性、實用性。
2、專業課突出實踐性的教學內容,有重點、有針對性地體現最基礎的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能。
3、積極吸收最新科技成果和微機、信息化教學內容。注重外語、公關和自學能力培訓等內容。
積極探討教育教學方法----
學校注重教學方法、考試考核方法的研討,制定了教學方法和考核改革方案措施。具體做法為:第一:學校堅持按部頒大綱要求,開齊開足文化課,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能實踐課,時間保證,師資保證,措施得力。另外學校還堅持有自己特色的研究,有創新。如部分骨幹專業實施“寬基礎、活模組”的教學改革,實行“文化基礎課”、“專業必修課”、“選修課”的改革方案。第二:在考試考核方法改革方面,則積極探索“學分制”規劃方案,在“技能考核”方面實行“雙證制”和注重實踐操作的原則。如對微機基礎、資料庫和信息課考核實行上機無紙化考試,由學校協同有關部門發給“微機等級證書”。第三:鼓勵教師積極採用現代教學手段,如強化微機、網路、多媒體、投影儀等現代化教育設備的使用。強化教研和課題研究活動,成效突出,有力地椎動了職業教育教學工作。

所授榮譽

改革開放以來,我校進行了大膽改革和探索,以鄧小平同志的“三個面向”為指導,立足農村、面向農村、服務農村,探索出了一條具有農村職業中學特點的多元化辦學思路,學校步入了迅猛發展的快車道。同時學校的辦學成就和辦學效益不僅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而且在全省職業教育中起到了骨幹示範作用。我們堅持不懈的努力不僅得到了各級組織的好評,也得到了普通民眾的一致認可。

年 度 稱 號 授 予 單 位
1960 先進單位 國務院
1984 農村科普紅旗單位 縣政府
1985 活躍的中學生活先進小組 團中央
1987 文明單位 縣政府
1988 “發展勤工儉學 培育四有人才”稱號 國家教委、計委、財政部、勞動部
1988 先進集體 安慶行署
1988 先進單位 縣委、縣政府
1989 省農村職業中學視導評估一等獎 省教委
1989 先進集體 市教委
1990 先進團組織 團市委
1991 科教興農先進學校 國家教委
1992 文明單位 市委、市政府
1993 國防教育先進單位 市委、市政府、安慶軍分區
1994 國防教育先進單位 省國防教育委員會
1995 省級重點職業高中 省教委
1995 先進教工之家 市教育工會
1995 先進基層黨組織 縣委
1996 先進基層黨組織 市委
1997 先進基層團組織 團市委
1997 為農服務先進單位 縣委、縣政府
1998 全省職教先進單位 省教委、省經貿委、省勞動廳
1999 規範語言文字工作優秀單位 省教委、省語委
1999 省高等教育實習基地 省教委
1999 教學成果優勝單位 縣教委
2000 貫徹《學校體育衛生工作條例》先進單位 省教委
2000 縣農科教指導與服務中心 縣政府
2000 教學成果優勝單位 縣教委
2001 教學成果優勝單位 縣教委
2002 計算機套用技術證書培訓、考試基地 教育部考試中心
2002 省重點建設示範性專業(種植專業) 省教育廳
2002 教學成果優勝單位 縣教委
2003 職教先進單位 市教育局、勞動和社保局、經貿委
2003 教學成果優勝單位 縣教育局
2004 先進團組織 團縣委、縣教育局
2004 教學成果優勝單位 縣教育局
2005.3 教育教學優秀成果獎 懷寧縣教育局
2006.3 教育教學優秀成果獎 懷寧縣教育局
2006.12 學生技能競賽團體三等獎 安慶市教育局
2007.3 教育教學優秀成果獎 懷寧縣教育局
2007.6 平安校園 懷寧縣人民縣委、縣政府

基地建設

學校從1958年創辦以來,堅持依託農村、為農服務的辦學宗旨。基地建設瞄準農村經濟發展方向、依據專業教學需要、堅持科技興農方針,建立了以校內種植、養殖基地為龍頭,五大骨幹基地為主幹,校外科技示範基地為依託的基地建設體系。
一、校內主要實習、實驗基地概況
種植基地
種植基地由良種培育基地-----水田30畝;苗木花卉基地25畝和經濟林木基地約85畝組成。總面積140畝。
改革開放以來,良種培育基地先後為農業、農村培育了雜交水稻、改良形新型水稻和優質米水稻良種前後約5萬公斤。並為當地農村培養了一批良種培育能手和種糧大戶。
苗木花卉基地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以發展果樹為主。主要栽培優良林果品種,如“早甜桃”、“沙棘二號”等;第二階段以培育綠化苗木為主,目前主要繁植市場需求量較大的綠化樹種。如:香樟、紫薇、望春花、桂花、合歡等。現存苗木約1500株。
苗木花卉基地近年來為當地農村輻射果樹栽培技術和苗木繁植技術幾十種,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幾十項。一批林果花卉栽培土專家和科技致富示範戶有力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同時,苗木花卉基地為懷寧縣中國小校園綠化、美化全面提供品種和技術服務。為迅速實現懷寧縣中國小校園綠化、美化做出了重大貢獻。
林木基地始建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依據於校園總體規劃和當地經濟林木的發展狀況,先後開闢了杉、松混交林;松、樟混交林;望春花基地和樟樹綠化帶。總面積約85畝,樹群總數約1.5萬株。採取間伐套種,逐年更新改造方式造林。為校園建設提供大量優質木材,創造了直接經濟效益,同時,也是校園綠化一大景觀。
養殖基地
養殖基地由淡水養殖和畜禽養殖基地組成。淡水養殖基地共有水面40畝;畜禽綜合養殖基地現有養殖場地3000平方米,場房18間。早期的皖西大白鵝、良種黃鱔和日本大白鯽,曾帶動了當地養殖業的發展,蜚聲省內外。
目前,淡水養殖基地主要以家魚類品種為主。採取精養和粗養相結合的放養方式,比較投入、產出,向當地農戶提供相關放養技術和市場導向信息。
畜禽綜合養殖基地,現有蛋鴨5000隻,肉鴿1000隻。每年向市場提供鮮鴨蛋150000斤,肉鴿3000隻,年產值50萬元。
綜合加工基地
綜合加工基地位於月石公路22K處。占地約10畝。目前以優質板材業加工為主,年產值約80萬元。
機電專業實習基地
機電專業實習基地由電子、電工實驗室和汽車修理廠組成。電子、電工實驗室由大型電子電工實驗儀器構成,可同時供40人實習操作。汽車修理廠位於月石公路22K處,現有綜合大樓一幢,廠房面積120平方米,固定資產40萬元。可承修國內外各種類型車輛。提供實習崗位25個,年產值13.5萬元。
微機實訓基地
現有200台先進微機組成校園網路。擁有180個座位的多媒體網路教室一個,標準化微機室三個。學校是全國微機套用技術證書(NIT)培訓基地和考試點。該基地每年為社會培養各類初、中、高級電腦人才1200人。
二、校外實習基地概況
為了使教學教研成果迅速輻射到農業生產第一線,同時儘快吸收現代農業經濟發展先進技術,使職業教育與農村經濟密切關聯,學校先後建立了以下校外實習基地群:三橋鎮白洋村——農科教致富示範村;安慶市陶冶園林工程有限公司;懷寧縣巨高兔業有限公司;懷寧縣新科機械配件有限公司;三橋綠色鴿業養殖場;懷寧縣安寧達共青兔業食品廠。
三、務實與發展
我校基地建設歷經幾代人的艱苦奮鬥,從最初的幾畝薄田、幾片山地發展到今天的初具規模,體現了一條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相結合、品種與特色並重、校內校外優勢互補、管理與效益關聯的發展道路。
幾十年來,學校堅持為農業、為農村、為農民開設專業的辦學方向。基地建設不搞花架子,在培養學生動手能力上下功夫。同時強化基地的技術輻射功能,結合農村經濟在各個不同時期發展的需要,組織農戶進行科技培訓,使基地成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啟動器和加速器。
改革開放以來,學校在基地建設上始終堅持以培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為著力點,從早期的國外松早甜桃栽培與管理技術的大面積推廣、皖西大白鵝良種的引進技術改良,到全天規模養鴨技術的更新,無不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的特色優勢。
在搞好校內基地建設的基礎上,與本地龍頭企業聯姻,共同打造校外基地,增強新品種、新技術的品牌效應,強化基地的示範和輻射功能,使校內外基地相互關聯,優勢互補。
嚴格管理制度,加強科學管理,是基地在發揮人才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時,產生經濟效益的保證。
多年來,學校在基地建設與管理上實行校長領導、管理小組監督、技術人員經濟責任承包的三位一體方式。嚴把基地投入、產出關。合理有效的獎懲制度保障了基地良好的經濟效益的獲得。
在科教興國戰略的指引下,沿著科技興校、科技興農的道路,三橋職中產教結合的路子越走越寬廣,受到社會各界的推崇。1998年學校被國務院四部委聯合表彰為“發展勤工儉學,培育四有新人”先進單位;1989年獲農村職業中學基地視導評估一等獎;1991年被國家教委授予“全國科教興農先進學校”;1999年學校被省委確定為高等教育實習基地;2002年被省教育廳確定為首批省重點建設示範專業。懷寧縣三橋鎮白洋村也被市縣確定為“農科教致富示範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